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8932000000016

第16章 文化个性化:形神兼备,动感高雅(1)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对文化做出经典权威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就校园文化而言,它是以学生为主题,以课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体现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活动,是一种校园理念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稳定而强劲的教育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相伴相随的恒久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去创新、去突破。镇海中学在个性化校园建设中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网络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书香文化等校园亚文化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具镇中特色、成效显著、声名远播的校园文化品牌,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一、创新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生活是网络介入学校生活而生成的生活形态,校园网的建设又使这种生活形态散发出浓重的学校风味。可以看到,青少年对网络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浓、热情高,表现出良好的网络感和极强的网络操作能力。我们充分感受到网络在学生中点燃的热力,因势利导地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的主体精神、个性潜能在校园网络生活中得到释放、张扬,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一)别具一格的镇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丰富与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使网络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功能,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新世纪的中学校园里,校园网络文化全面渗透到了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塑造着当代中学生新的精神生活,网络生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开放的网络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随之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充实我们的知识,使我们成为网络时代的成功者;网络同样也能让我们颓废、堕落,使我们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

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网络,面对网络大潮的冲击,是坚守传统的壁垒采取“堵”的办法拒绝网络以求所谓的稳妥可靠,还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用“导”的策略接纳网络以期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我们的做法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与其落在学生后面埋怨网络的负面,倒不如主动出击,走在学生的前面去充当网络领航员。

镇海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学校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郁,拥有十二个历史文物景点,其中三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和镇海中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步伐,以期学校在加强素质教育,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从而促使学校成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备国际视野的现代化的全国名校。2000年9月,随着学校千兆校园网的建成,如何在继承学校传统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网络的潜力,成了新世纪学校工作新的重点。为此,我们制定了校园网整体应用方案,明确了以校园网为基础平台,以校园网应用为重点,培育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师队伍,最终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在继承传统办学优势的基础上,以校园网为平台的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各个角落,学校的网络文化已成为镇海中学新的优势点。

1.依托校园网平台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进程

学校管理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枢纽,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教育理念对学校许多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没有满足于以往办学历程中所取得的优异成就,从而倾向于维持传统,以求稳妥可靠,而是在继承学校多年积累的成功办学经验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新优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

首先,我们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把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讲座,促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同时,制定出台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导向,为教育信息化在学校中的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在构建先进校园网硬件平台的同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打造以学校网站为核心的校园网应用系统平台,从而为学校的办公和管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比如,学校重大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在学校网站上,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扩大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重大事件的数字化积累;创建了镇海中学电子相册系统,用数字化图片形式记录了镇海中学的百年办学历程;学校的工作安排与会议通知以及学校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安排通过校园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传达给每位教师;教师和学生的的业务档案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此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也广泛地通过校园网来完成自己日常的工作事务及相互交流。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也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师生对校园网应用的热情。

2.挖掘校园网潜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的整合

教学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发挥校园网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镇海中学近十年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课题。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指导原则是:利用校园网作为教学资源的中转平台,通过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最大的影响应该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上,但是,现在普遍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片面夸大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滥用计算机技术的现象较为普遍,取得的效果当然不会理想。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作用重在“辅助”,它主要用来实现其他常规教学手段和方法所实现不了或难于实现或效果不佳的教学境界,它不应该也不可能被用来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应该体现在巧妙地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之中。例如理、化、生等实际的实验操作所带给学生的实际感受,文科通过语言的感知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是无法由多媒体来替代的,也正因为如此,“辅助”的手段应该是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服务的,为教改服务的,它本身必须是多样化的,它与传统教学的手段、方法,一定要尽量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我们定期组织全方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专题研讨,组织大家互相交流经验,逐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技巧。通过对教师进行网络应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的分层次培训,先是让全体教师达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均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目的,普遍形成使用率高、使用面广的局面。再是进一步提高,由技术骨干带动整个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跨学科的竞赛评比活动,交流经验,推出典范和精品。并在校园网中逐步形成了数字化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3.发挥校园网优势,加大教育科研的步伐

镇海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带来了无穷的生机。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存在着其固有的价值,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非改革不可的弊端。首先,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传授特定的内容,学生几乎不能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进行选择。其次,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师生间的互动,但多为教师与整个班级的互动,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为了面向大多数学生,无法过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性需要。其三,教学中更注重的是规定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无法做出太多的拓展和延伸,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并且在不同程度上由此忽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的关注和指导。这些局限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新的教育形势期待着传统教学应该寻求新的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的支撑。

在全面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优势的基础上,2000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实施以校园网为技术平台的教学课题《“课堂·网络的整合”——“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该课题在2002年被宁波市评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实践和完善,在2003年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超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整合概念,是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立足于原有班级授课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去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网络技术全面介入备课、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更为完整。

“超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学校在现代化办学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困惑引发,再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它的研究基础来源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两种教学形态的审视以及学校大规模的校园信息化进程。

4.校园网催生学校网络文化的形成

2000年以来,针对电脑与网络在学生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现实,学校在继承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下大力气把校园文化的触角伸向网络文化。我们在将长年形成的传统校园文化资源逐步数字化并送上校园网的同时,还在校园网网站中创立了许多文化韵味浓厚的版块,比如,镇中电子相册以数字化图片的形式记载了镇中百年办学历程的每一步,镇中电子相册成了镇海中学百年办学历史的缩影;校园网内“学子凡语”专栏,收录了6000多条具有相当文字功底和思想内涵的学生原创格言,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形成很好的激励作用。

此外,基于学校打造“具备国际视野的现代化的全国名校”这一新时期办学目标的需要,我们开始思考在学校网站上开设校园论坛(BBS)的可行性,我们认真总结了国内一些名校创办校园电子论坛失败的教训,针对镇海中学拥有高素质学生群体这一现实,在制定严格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以在校学生和校友为主体,辅以学校的正确引导,2001年1月,正式创办了镇中网络论坛。

根据中学生个性特点并结合学校具体工作需要,我们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设了一些特色栏目。2001年初,为配合学校九十周年校庆工作而开设的《校友专栏》吸引了大批历届校友会聚在镇中论坛,通过网络论坛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衷心祝愿,为母校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以九十周年校庆为契机,以网络论坛为交互平台,2002年寒假,北大和清华校友自发组建队伍,返回母校进行“情系母校”系列活动,此项活动经过不断完善发展,现已经成为母校、校友、在校学弟学妹之间多方交流的品牌活动,参与“情系母校”系列活动的校友也从最初的北大与清华校友扩大到全体校友。

经过十年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校园网已经成为镇海中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宣传媒体,成为镇中师生、校友信息交流的桥梁,成为镇海中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