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8932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当本专著初稿即将完成的时候,正是七月流火的盛夏时节,刚刚于5月成功举行百年华诞庆典的镇海中学又创造了新的辉煌,成为省内外瞩目的焦点:

在2011年高考中,学校理科一批上线率高达97.4%,文科一批上线率高达91.7%,王子宁同学以734分的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2名,全省理科前10名占4名,文理科前100名多达26人,此前已有7名同学保送到北大、清华,16名同学保送和预录到复旦大学,最终有4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3名学生被复旦大学录取,1名同学获得58万港元全额奖学金被香港中文大学基础班录取,两名同学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这份又刷新不少历史纪录的成绩单出乎很多人的预期,但作为个性化校园建设和品质教育的规划者和实践者的我们而言,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我们相信课题研究将给镇中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而深刻的效果和影响,正如当初我们规划课题目标以及如今实际所产生的效果一样。

进入21世纪以来,镇海中学迎来了新的领导班子,也面临着种种新困难、新挑战、新要求。为了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教育背景和学校背景,我们试图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凸现学校发展特色,打造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名校发展的新内涵、新优势、新动力,从而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同时提升学校的生活品质和师生的生命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就生发了这项可以说贯穿于镇海中学新世纪前十年办学全过程的《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大致上可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文、和谐、自主”为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研究,初步奠定了个性化校园的理念取向、实践框架,形成了个性化校园建设的三条实践路径。第二个阶段是高中新课程实施前后,学校以个性化校园建设的已有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品质教育的概念,将其作为个性化校园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延续和升华,研究探索了品质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立校基石与实现路径。以上两个阶段无论从精神实质、研究方法、价值取向等都体现出一脉相承的高度统一,也体现出本研究的系统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它伴随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改进和完善。

本专著即是在获得浙江省新世纪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一等奖的《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成果基础上重新整合布局之后形成的书稿。共分认识篇、行动篇、成效篇三个单元共十个章节,认识篇两个章节主要分析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阐明了研究过程和方法,重点解读了我们对于个性化校园和品质教育的内涵认识。行动篇是本专著的重点,共六章,从六个角度阐述了个性化校园建设中形成的得天独厚、人文和谐的环境特色,刚柔相济、走向自觉的管理特色,形神兼备、动感高雅的校园文化特色,技艺深厚、多维高效的教学特色,丰富多样、规范自主的课程特色,德艺双馨、整体强盛的教师队伍特色。这一部分突出了实践操作。成效篇共两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呈现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和成效,提出了一些研究感悟、反思和展望。专著最后还附录了若干与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新闻报道、重要论文、典型案例、实施方案等。

本课题研究和本专著的撰写均是全体镇中师生的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研究方案的规划、研究内容的执行、研究成果的取得倾注了许多老师、同学的汗水与心血。在成果最后成文阶段,主要由吴国平、王梁、黄国龙、曾昊溟、胡蓉、俞加强、周金中等老师具体负责,其中吴国平同志为课题负责人和专著写作的第一责任人,他规划并引领了学校的办学实践、课题研究和专著写作,并撰写了第八章以及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其办学思想和管理睿智在全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黄国龙老师撰写了第七章除第一节第一、第二小节外的全部内容以及第五章的第二节,曽昊溟老师撰写了第四章第四节、第六章第三节以及第三章第三节中第一、三小节的内容,胡蓉老师撰写了第四章第二节以及第三章第三节第三小节的内容,俞加强老师、周金中老师则分别撰写了第四章第一节、第三节。章节内容基本上由王梁老师撰写或根据有关材料改写,本书的框架设计和统稿工作也主要由王梁老师完成。

本课题研究过程以及专著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省教科院相关领导、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向方展画院长、朱永祥副院长、王健敏副院长、盛阳荣主任以及浙江大学刘力教授、宁波市教科所沈海驯所长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等表示真挚的感谢和敬意。此外,我们还参阅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在此也一并向相关著作者致以真挚的谢意。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也正在向纵深推进,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特别是高考在决定个体命运、左右人生轨迹方面的力量正在日趋弱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正成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因而,每所学校、每名教育人都十分有必要进行一次“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以便更好地应对更为复杂、多元、个性的未来挑战。对于镇海中学来说,随着“品质教育”、“教育自觉”、“尊重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等成为镇中教育新追求,我们对于自身的追问和探寻已铺开了镇中新百年的教育图景。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限于写作者能力水平、时间、精力等因素,本书无法避免地存在不少粗浅、疏漏、错误之处,敬请理解、谅解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我们将把你们的批评和建议转化为我们更加正确、科学和有效的认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