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8931300000044

第44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1)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力求帮助人们达到有效程度的心理及社会功能,并借着实现社会改革以加强全体人民的福祉的应用科学。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渐严峻的当今时代,充分发挥老年社会工作力量,可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现实困难,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发轫于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100多年前,面对与西方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失业、贫困、人际关系淡漠等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应运而生。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实行社会工作教学专业化的同时,一些西方的传教士纷纷在大学里建立起社会服务和社会行政专业,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中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些院校和学者的推动下,1996年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内地恢复,北京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00年以后,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西方社会工作的较为系统和规范性的介绍,对于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也因此而得以出现。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正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现代化需要社会所有主要领域产生持续变迁”的事实意味着解体和脱节构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部分,这要求每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国家加以应对。在艾森斯塔德看来,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新阶段,都将破坏旧式的工作与生产模式,使许多旧时的技艺形同虚设,并且减少了许多产铜农业和手工业职业特有的传统安全感。这些社会变革还将大部分人置于变幻莫测的劳工市场之中,从而造成了失业这一工业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其数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中的无业游民。安全感的丧失、失业和低度就业就成为新问题。与工业化相伴的是城市化,虽然“在文明世界里,乡下人涌进城市的潮流一直是很普遍的”,但是由它造成的“社会密度”的增加不仅经常瓦解大量的农村社区,而且破坏了旧的都市环境,尤其是在初期阶段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解体和全然悲惨的现象。由此导致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低密度就业时,家庭领域受到了冲击,家庭活动的范围及其功能都相对缩小,造成了代际之间的紧张和疏离,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懈怠行为、犯罪和流浪。这就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随着工业化国家中政府社会服务项目迅猛扩张,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而迫切的社会需求得到了满足。在国际开发机构和宗主国政府的帮助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职业,并以其独有的、特殊的方式满足着社会需求也解决着社会问题,也以此为世人广为称道。从社会工作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现,社会工作最初的关注对象主要是新兴独立国家的城市里形形色色的、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从一般意义来看,社会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于现实状况不能与社会标准完全相符,构成社会问题的突出事件都是由社会中的人所造成的。

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看来:“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既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社会工作秉承人本视角,对非物质要素投入了极大关注,对情感要素和社会要素极其重视。如今,面对着社会全面进步、人文精神的匮乏,尤其要积极倡导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对社会工作对象的求助需求实施帮助时考虑“人在情境中”。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踯躅不前,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本视角的缺失。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雷洁琼教授曾经指出:“人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都有困难人群,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解决困难人群问题的方法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困难大多依靠亲属群体的帮助予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发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互相关爱、充满温情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也应承担平等的责任。

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社会工作、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恰当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存的各种老龄问题,成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目前关于老年社会工作的概念,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各种诠释。从强调老年人个人能力方面出发,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特定的知识体系和技巧,帮助老年人增强个人能力,并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专业服务活动。

从强调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出发,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利他主义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走出困境的活动。从强调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出发,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与老年人生存和发展有关的领域和机构内,协助老年人解决人生最后阶段所面临的种种生理、生活、医疗、社会、经济、心理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促使老年人有尊严地、快乐地和有价值地度过晚年。从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出发,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团体、社区等直接服务方法与社会行政、咨询、研究、督导等间接服务方法,去推行与老人生理或心理健康有关的社会政策或措施的一种工作过程。从强调社会工作的功能出发,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能否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在老年人口群体中的应用。老年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一方面帮助受助者解决目前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帮助受助者增强其自身的能力。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应当说,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可以从社会学及老年学领域吸收丰厚的理论滋养。笔者认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11个理论:角色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重建理论、发展性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现代化理论、生命进程理论。

一、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源于老年期社会角色变迁视角。角色起初是戏剧术语,戏剧中的人物被称为角色。后来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实践与戏剧舞台有若干相似之处,舞台是社会的缩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社会学家将角色概念应用到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中,用以分析个人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行为方式,说明人与社会的互动,进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老年期的社会角色与中青年期的社会角色不同。一个人进入老年期一般就意味着基本失去了原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老年人普遍面临丧偶和退休的经历。老年人丧偶后,失去了原来的丈夫或妻子角色,成为新型的角色——鳏夫或寡妇角色。退休后老年人从原有的工作中脱离,陷入一种无角色的状态,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印象中的退休后的老年人。也有的老年人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由退休人员变为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发明家、诗人等。

退休老人发明地震自动救生床

6月10日上午,记者在王文锡老人的家中看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前不久刚刚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王老介绍了他发明这项专利技术的初衷。遇到大地震,就算住在低层楼房的住户逃出楼外,有时也难以幸免,何况住在高层的住户呢?王文锡老人说,他经历过邢台、唐山地震,对此深有体会:“汶川、玉树地震的伤亡也很惨重,我就想,能不能在家里就能避免地震造成的伤害?‘地震自动救生床’就是这样琢磨出来的。”王老用字典、书本、纸板等几件物品给记者演示了一下“地震自动救生床”的构成和功能。记者注意到,“地震自动救生床”实际上是一组每户都可使用的组合家具,其中包括一张床、一个床头橱、一个床尾橱和一个承重板、一个防护盖板及床体右侧防护板。平时使用时,它们贴墙置放,不过多占用室内空间。

只有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家具才会通过设立的机关自动组合成一个牢固的箱体。“平时这一组家具供睡眠和储物使用,一旦发生地震,它们可以自动组合成一个闭合的箱体,将床体罩起来,可使床上的人避免受到房屋倒塌而造成的人身伤害。”王文锡老人说,由于床头橱内和床尾橱内提前储备了地震后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和用于自救的用具,如饮用水、饼干、罐头、手机、喊话筒、锤子、马桶等,还有床上的被褥,可供床上的人生活多日,这样可以进行自救或耐心等待外来的救援。”王文锡老人从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后,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伴的支持下,几年来他共研究发明了包括“自动电焊罩”、“车辆紧急制动器”、“车用撞击缓冲器”等五六项国家专利技术,记者见到了各项专利证书。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可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几项发明专利始终未被开发利用起来,至今仍“束之高阁”无人问。据老人说,期间,还有非法中介以介绍合作伙伴为由“忽悠”人,从他手中骗走了不少钱。“我觉得‘地震自动救生床’这项技术挺实用的,尤其适用于砖混结构低层楼房和平房,以及家有老幼病残孕的家庭。”王文锡老人希望有意者可与其联系,“也算我这个老头儿为社会普及防震自救技能作点贡献吧”。

(资料来源:《退休老人发明地震自动救生床》,《燕赵都市报》,2010年6月11日,新浪:http://news.sina.com.cn/s/2010-06-11/052220454643.shtml)

二、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又称撤退理论或休闲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卡明和亨利于1961年提出的,也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议最多的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是从代际循环的角度展开的。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不可避免地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脱离社会。随着社会和政治权力从一代人传递向另一代人,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分离。老年人撤离社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老年人来说,减少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对社会来说,老年人主动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有资料显示,老年人因强迫退休制度的推广,越来越受到来自上级和年轻同事的排斥。虽然不是随意将老年人开除,但是采用微妙的技巧,比如与老年人疏远,使他们从业缘关系中得不到满足。迫使老年人“自愿”辞职的策略,因工作团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人阶层的男工和年轻工人,常常运用明显的施压方法,促使老年工人退休。典型的技巧可能包括公开的嘲弄、用经济上的负担开玩笑,或者不允许老年工人参加团体活动等。罗贝尔(Samuel Lubell)对工厂里年轻工人排斥老年工人所使用的非正式技巧,有深刻的描述:从一些工人的闲谈中,显然在许多工厂里有一种有系统的戏弄方式,年轻工人用来侮辱年老工人。“今年高寿如何?老公公?”或者“老头儿,你准备什么时候退休?”在康顿城有一个40岁的工厂工人在大放厥词:“我们嘲笑他整整一年后他才退休了。我们一直叫他是一个怕老婆的人。”在南芝加哥有一个年轻工人讲述他们为一个60岁老工人举办的生日宴会:“我们在一块大牌上写着‘生日快乐’四个字,反面写上从前一家轮胎公司(tire company)的广告词,一个手握蜡烛的年轻人说:‘该换轮胎的时候了(time to retire)。’笔者认为很好玩,但是那位老工人却不知道我们开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