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8931300000003

第3章 人口老龄化: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因素(3)

2.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继续改革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拓宽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县(市)和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的本级行政区为统筹地区,建立与财政、企业、个人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卫生体系,是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石。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的普及,是防治慢性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老年人所患疾病以慢性病为主,并且有多病共存等现象。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公共卫生机构的干预。健全、完善我国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可以将卫生资源集中到慢性病和心理疾病的防治上。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就近医疗、家庭病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方式向慢性病病人提供重点服务。

4.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一出生就开始老化,老龄化与人的一生相连。到了晚年,健康与否,是由终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决定的,也与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而遗传基因、生活方式是导致晚年出现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晚年可能遇到的各种慢性病要早做准备。政府应组织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理念,形成关爱健康、投资健康、照护健康的良好氛围。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期、持续的坚持。

5.控制慢性病,延缓残疾的发生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医疗改进,人类的健康预期寿命在延长。据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的沃佩尔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奥鹏分析,在过去的160年中,以国家为单位,各国女性的预期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各国妇女的最高预期寿命以平均每年3个多月的速率增长,这种增长呈现出高度的线性关系。日本妇女是各国妇女中的长寿冠军,预期寿命约85岁。各国男子最高预期寿命的上升幅度虽然相对较小,但也属于线性上升。然而,寿命延长并不意味着健康。老年期患有多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使许多老年人备受身心双重折磨。因此,了解家族遗传病史,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并且始终如一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效推迟衰老、降低残疾发生率,使健康预期寿命延长的重要举措。

6.加强养生学研究

过去我国老年医学、人口学研究集中在对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对老年人口的人口特征如死亡率、死亡原因的描述性分析等方面。为减少慢性病对家庭、社会、国家造成的经济、心理负担,应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微观领域研究,如慢性病机理、预防措施、养生疗法等。

三、社会促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倡改变婚配观念

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对健康老龄化有重大影响。老年人的丧偶率较高,高龄老人中特别是女性丧偶的人较多。而我国的婚配习俗一般是男性长于女性。

适当改变婚配年龄习惯,提倡女大于男的婚配观念,可以减少高龄老人出现的丧偶孤独的生活状态。

(二)拓宽老年福利范围

从政策制定者角度来看,随着老年人口增加,社会问题随之而来。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教育、再就业、休闲等,都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如何让老年人有更好的养老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协调老年人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的关系,如何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如何缩小社会排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合,都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去思考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养老服务的发展、医疗保障的实施、长期照护政策的设计等,都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的普遍养老保障计划、老年福利方面对老年妇女给以特殊保护(建立遗属津贴制度,对终生未就业的老年妇女给予普遍养老金待遇),都可以作为中国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

(三)建立社区照料组织

随着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初步凸现,社区成为公共管理的基本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建构“和谐社区”方面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和谐社区中建立照料组织,是完善和发展社区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

老人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需要融入社会,参与适合于其生理、心理特点的社会活动。但是由于年龄较大,在他们参与群体活动、上街购物、外出旅游、患病求医时,比其他年龄人群需要更多帮助。因此,需要通过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对老年人的特点及其需求,予以宣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

第四节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及应对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是国际老年人年,我国也适逢其时进入老年型国家之列。到199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4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按照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到21世纪中叶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5%。我国人口老龄化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的特征外,还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90岁及以上的老人即高龄老人增多,只有老年夫妻两人居住的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巨大,日常活动能力丧失的失能老人数量激增。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已经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未富先老,与发达国家富裕起来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有所不同。政府必须从战略上对人口老龄化的迅猛态势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制定有利民生的社会政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

概括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

1990-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这个阶段,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1900年的9700万增加到1.28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8.6%上升到10.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年龄中位数大于30岁。从1982年起,人口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前后只经历了20年左右时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

2001-202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我国在此阶段成为典型的老年型国家。这个阶段,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很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28亿增加到2.4亿,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中,由10.10%上升到16.60%;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10.85%;年龄中位数达到35.67岁。数字表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

3.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

2021-205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老龄化程度急剧提高。这个时期,由于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都进入了老年期,老年人口急剧增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4亿,占总人口的29.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49%;年龄中位数将高达43.7岁。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峰值期。在此之后,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少儿人口(0~14岁人口)的比例将趋于合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与世界各国相比,尤其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显著特点:

1.老龄化的速度快

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看,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下降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而自然下降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快的是四五十年,慢的是上百年。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国家控制人口的生育政策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老年人口多,绝对数量大

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联合国预测,1950-2000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我国增长了217%;2000-2025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将增长90%,我国将增长111%。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预计是19.7亿,我国是4.4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

庞大的老年群体,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强大冲击力。

3.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实现的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上同经济发展同步,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国家,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技术先进,公民的公共卫生保健知识健全,因而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较强。

我国是在物质还未充裕时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名之后,而且贫富差距较大。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代际关系状况、社会关系状况、健康状况、思想观念、社会地位、文化习俗等差别比较大。我国解决异质性较强的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疑困难重重。

4.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东南西北各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一致。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高于西北内陆地区,大中城市高于农村。上海市1979年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地区,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8%。天津、浙江、北京、江苏、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广东、安徽、河北、河南、广西等省区也先后进入老年型社会的行列。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困难和复杂。

5.女性老龄化程度高于男性

老年妇女的平均寿命高于老年男性,人数也多于男性。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截至2003年底,中国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岁。在我国,目前女性老年人口比男性老年人口的数量多出464万。其中,80岁及以上的女性老年人,即高龄女性老人占女性老年人口总数的50%~70%。到2049年,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将比男性老年人口数量多出2645万。21世纪下半叶,我国比男性老年人口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将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女性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强于男性,但是经济能力比男性老人弱。《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表明,2000年城市老年人养老金保障覆盖率男性为85.6%,女性为53.6%;2006年,男性为89.1%,女性为64.6%。从时间纬度来看,城市女性老年人养老金保障覆盖率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提升,但是就与男性相对照而言,女性享受养老金的比例仍然偏低。另外,对于我国有职业的女性来说,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退休金替代率低。无职业的或者农村的老年女性,丧失劳动能力后只能依靠配偶或子女抚养。对于高龄丧偶女性老人来说,许多人生活困难。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没有遗属津贴,丧偶老年妇女缺少国家保障。她们的养老只能寄希望于子女的孝心和经济能力。

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策略选择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协同行动。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宏观背景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问题有其特殊性。如何使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和能否全面进步与发展。

笔者的观点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威廉·N·邓恩在他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就曾集中阐述了政策系统的三大要素,即:公共政策-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环境。他的这一理论,为勾画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设计了极好的路径,即政府主导,设计相关的政策;多方整合资源,真正落实政策。政府的定位是保基本、补不足、促发展、强监管,按照“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集中力量满足老年人在家政服务、健康护理、健身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基本公益需求。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好经营性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实体,提供丰富多彩的老年产品和老年服务,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种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