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袂:衣袖。〔38〕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39〕凝睇:凝视。〔40〕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41〕人寰:人间。〔42〕寄将去:托道士带回。〔43〕“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44〕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干连在一起,叫连理。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阅读提示】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有关这首诗的主题,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说。认为诗作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因唐明皇荒淫而导致安史之乱,借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诗作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喻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之泪,又责之以荒佚失政,而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白居易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集》卷十六《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末戏赠元九李十二》),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政治说等其他主题多有附会之嫌。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全诗形象鲜明,情景交融,缠绵凄丽,韵律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杜陵叟〔1〕
伤农夫之困也〔2〕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3〕。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4〕。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5〕。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6〕,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7〕,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8〕,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9〕。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10〕。
【注释】
〔1〕此诗是白居易《新乐府》50首的第30首。杜陵:地名,今陕西长安东南。西汉时为杜县,因汉宣帝筑陵于此,故名。〔2〕伤农夫之困也:白居易的新乐府,每首诗的题目下都有用以表明该诗创作意图的小序。困:困厄。〔3〕秀:开花。〔4〕青乾:庄稼未成熟就已干枯。
〔5〕考课:按照一定的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并以此来定官吏的升降或赏罚。〔6〕虐人:即虐民,侵害百姓。〔7〕不知何人:实际上是作者本人。〔8〕白麻纸:唐代专门用来书写皇帝重要诏书的一种纸。〔9〕尺牒:指免租税的公文。〔10〕蠲(juān):免除。
【阅读提示】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江南的许多地区和京城长安一带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旱灾。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和友人李绛一起上疏皇帝,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勉强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笼络人心的骗局,等到“德音”下达的时候,百姓的租税大多已经交纳完毕,免税的诏书对老百姓来说等于是一纸空文。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揭示了农民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诗的深刻在于第二部分,指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才是百姓受苦的根本原因,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和柳宗元等人同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等地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终官检校礼部尚书。其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白居易对之推崇备至,誉为“诗豪”。有《刘梦得集》。
西塞山怀古〔1〕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3〕。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4〕。
【注释】
〔1〕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一名道士洑矶。六朝时是长江中流的军事要塞之一。〔2〕王濬:西晋武帝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武帝任命他为龙骧将军伐吴,沿长江东下。〔3〕石头:即石头城,旧址在南京清凉山,孙权时所筑。〔4〕故垒:古战场上的营垒。
【阅读提示】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歌咏六朝兴亡历史的怀古名篇。
开头两句“下”、“收”对举,写出了一方的声势显赫和另一方的闻风丧胆。三、四两句顺势而下,一直写到战事结束。东吴国君孙皓以为凭借长江天险,再在江底暗置铁锥、江面横锁千寻铁链,一定万无一失了。谁料想王濬用大筏冲垮铁锥,用火炬烧毁铁链,一鼓作气,直取金陵。第五句隐括六朝以来的变迁,言简意赅。
第六句点出西塞山,“依旧”二字更显得人事之变化。第七句宕开一笔,以四海一统点题收结;第八句是说往日的军事营垒现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诗人怀古慨今,借古喻今,以警告当时凭险割据的藩镇,表现出作者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全诗寓意深广,雄浑骏爽,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含思婉转而又骨力豪劲。
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一瓢诗话》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避父亲晋肃讳,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年仅二十七岁就去世了。李贺早年即工诗,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其诗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有《李长吉歌诗》四卷,《外集》一卷。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半卷红旗临易水〔3〕,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4〕,提携玉龙〔5〕为君死。
【注释】
〔1〕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又作月。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2〕“塞上燕脂凝夜紫”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塞上”一作“塞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3〕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4〕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5〕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阅读提示】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边塞凝重萧瑟的场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构思新奇,想象丰富,最大的特点是浓辞丽藻的运用,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给人以奇诡新奇的感觉,这是李贺诗的独特之处。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1〕,衰灯络纬啼寒素〔2〕。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3〕,恨血千年土中碧〔4〕。
【注释】
〔1〕壮士:指有才有理想的人。〔2〕络纬:即莎鸡,俗名络丝娘、纺织娘。〔3〕鲍家诗: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作品,鲍照写了很多挽诗。〔4〕土中碧:用苌弘碧血典。《庄子》记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阅读提示】
这首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前两句是全诗的引子,“苦”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并笼罩以下六句。秋风吹落梧桐,残灯照壁,墙边络纬哀鸣,岁月流逝,又是一年将尽,诗人因此而觉无限的悲苦。
“谁看”两句,与首句“苦”字呼应,写诗人感慨万千的叹息。五六两句承上,诗人辗转反侧,忧思缠绕,似乎九曲回肠都要被拉直了;诗人苦苦思索着,衰灯明灭中,仿佛看到了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凭吊自己这个“书客”。这两句用笔极其诡谲多姿,写尽了诗人极其沉痛的心情。最后两句,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才志之士而怀才不遇,正是千古同悲。李贺世称“诗鬼”,全诗桐风,衰灯,寒素,秋坟,恨血,种种凄凉的意象勾织成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创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在用韵上,前半篇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后半篇则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表现出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情感十分凄凉。
·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考上进士后,先在江西、淮南等地做幕僚,后内迁监察御史,官终中书舍人。在文学上他主张“以意为主”、“不务奇丽”,对纠正晚唐浮艳的文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其诗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集》。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1〕,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2〕,长门灯暗数声来〔3〕。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
〔1〕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虏弦开:指回鹘南侵。〔2〕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3〕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阅读提示】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全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乎时事。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是杜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1〕,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2〕。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3〕,参差烟树五湖〔4〕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