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8931000000002

第2章 先秦文学(1)

“先秦”是指秦朝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与发展阶段的文学,它揭开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辉煌一页,是中国文学的奠基石。

早在文字还没有产生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民间歌谣和神话传说等口头文学。西周至春秋,文献资料大大增多,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在韵文方面,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散文方面,有《尚书·周书》、《周易》、《春秋》等。

《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前人把《诗经》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在形式上,多重章叠句,保留了民歌的原始状态。

到了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辉映一时。在韵文方面,发展出诗歌的新形式“楚辞”,并出现了伟大的作家屈原。

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它们虽然意在说理,却很讲究修辞技巧。其中《孟子》和《庄子》的散文文学意味最浓。

《孟子》的文章议论风发,波澜壮阔,富有气势。《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辞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历史散文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左传》长于记事,《国语》偏重记言,《战国策》注重语言的艺术。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中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等优秀的作品。屈原的诗作,表现出对于祖国的真挚的热爱,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在艺术表现上,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同时大量吸取神话传说的题材,想象丰富,感情激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或“诗骚”,它们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它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诗》立为“五经”之一,称为《诗经》。《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风、雅、颂都是古代音乐曲调的名称。宋代郑樵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

《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周民族史诗,政治讽喻诗,还有优美的情歌,劳动歌谣,以及反饥饿、反奴役的呼号等。《诗经》中的民歌充分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比较整齐,间有杂言,显得灵活自由。章法则多重章叠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现存的《诗经》是秦汉人毛亨、毛苌所传,称为《毛诗》。

东汉郑玄为之作笺,通称《毛诗郑笺》。

关雎

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4〕。

参差荇菜〔5〕,左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

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10〕。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3〕。

【注释】

〔1〕关关:象声词,鸟鸣声。此指雌雄和鸣。雎(jū)鸠:一种水鸟,古书上说此鸟有固定的配偶。

〔2〕洲:水中陆地。

〔3〕窈窕(yǎotiǎo):美好貌。淑:善。

〔4〕逑(qiú):配偶。

〔5〕参差:长短不齐貌。荇(性)菜: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夏秋开黄花,嫩茎可食。

〔6〕流:求取。

〔7〕寤寐(wùmèi):醒着和睡着。

〔8〕思服:思念。服:与“思”同义。思服为重言。一说“思”为语助词。

〔9〕悠哉:忧思深长之状。〔10〕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11〕友:亲近。

〔12〕芼(mào):择取。

〔13〕乐之:使之快乐。

【阅读提示】

这首诗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整部《诗经》的第一篇。《毛诗序》说此诗的主旨是歌颂“后妃之德”。实际上,这是一首反映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爱情的诗。

诗以兴句发端,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诸如“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开掘,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痴诚相爱。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确实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成功地再现了上古社会青年男女幸福欢乐的爱情生活。

蒹葭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3〕。溯洄从之〔4〕,道阻且长〔5〕;溯游从之〔6〕,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7〕,白露未晞〔8〕。所谓伊人,在水之湄〔9〕。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0〕;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1〕。

蒹葭采采〔12〕,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5〕。

【注释】

〔1〕蒹葭(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这个人,指所爱的人。

〔3〕一方:那一边,比喻所在之远。

〔4〕溯(sù):逆流而上。洄:盘旋曲折的水道。从:追寻。

〔5〕道阻且长:道路险阻而且漫长。

〔6〕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7〕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8〕唏(xī):干。

〔9〕湄(méi):河岸、水滨。

〔10〕跻(激):上升,攀登。这里指地势渐高,需攀登而上。

〔11〕坻(chí):水中高地。

〔12〕采采:众多的意思,与“苍苍”、“凄凄”义近。

〔13〕涘(sì):水边。

〔14〕右:迂回曲折。

〔15〕沚(zhǐ):水中小洲。

【阅读提示】

这是选自《诗经·秦风》中的一首怀人之作。诗中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苦苦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全诗三章都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情景交融,委婉动人。整首诗还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将主人公满腔的柔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左传

《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史书。书名原为《左氏春秋》,西汉末年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现代一般人都认为《左传》是战国初年的作品。

《左传》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却也不乏文学价值,尤其长于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对后来史传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郑伯克段于鄢〔1〕

初,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6〕,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7〕。公曰:“制,岩邑也〔8〕,虢叔死焉〔9〕,他邑唯命。”请京〔10〕,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11〕:“都城过百雉〔12〕,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14〕。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6〕?不如早为之所〔17〕,无使滋蔓〔18〕,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9〕。公子吕曰〔20〕:“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1〕,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23〕,厚将崩。”

大叔完聚〔24〕,缮甲兵〔25〕,具卒乘〔26〕,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27〕,大叔出奔共〔28〕。书曰〔29〕:“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30〕,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31〕,不言出奔,难之也〔32〕。

遂置姜氏于城颍〔33〕,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4〕,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35〕。”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36〕!”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37〕,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38〕!”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39〕:“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0〕。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1〕。’其是之谓乎?”

【注释】

〔1〕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鄢(yān):地名,在今河南鄢陵。〔2〕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是谥号。申:姜姓侯爵之国,在今河南南阳。〔3〕武姜:武公妻姜氏。“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母家之姓。〔4〕庄公:即郑伯。共叔段:庄公之弟,名段。〔5〕寤(wù)生:足先出的逆生。寤:同“牾”,逆也。〔6〕亟(qì):屡次。〔7〕制:地名,一名虎牢,在今河南荥阳。〔8〕岩邑:险要的城镇。〔9〕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0〕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11〕祭(zhài)仲:郑国大夫。〔12〕雉(zhì):古代度量名称。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13〕都:这里指诸侯下属的城邑。参:同“三”。〔14〕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15〕焉:疑问代词,哪里。辟:同“避”。〔16〕厌:同“餍”,满足。〔17〕早为之所:早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18〕滋蔓:滋长蔓延。〔19〕鄙:边邑。〔20〕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1〕庸:同“用”。〔22〕廪延:郑邑,在今河南延津。〔23〕暱(nì):同“昵”,亲近。〔24〕完:修治。聚:集中。〔25〕缮:修理。甲:盔甲。兵:武器。〔26〕具:准备。乘(射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上有甲士三人,车后随步卒七十二人。〔27〕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28〕共(gōng):国名,在今河南辉县。〔29〕书:指《春秋》。〔30〕不弟:不守为弟之道。〔31〕郑志:指郑庄公蓄意杀弟的意图。〔32〕难之:指难以下笔记录叔段奔共这件事。按《春秋》笔法,凡记某人出奔,就表示某人犯了罪。《春秋》没有记载叔段出奔共,是因为庄公也有不是,不能单怪叔段。〔33〕置:安置,此处有放逐意。城颍:郑地,在今河南临颍。〔34〕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封人:镇守边疆的地方长官。〔35〕遗(wèi):赠送。〔36〕繄(yī):句首语助词。〔37〕阙:同“掘”。〔38〕洩洩(yìyì):义同“融融”,快乐的样子。〔39〕君子曰:《左传》中习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或为作者自己之议论,或为作者取他人之言论。〔40〕施(yì):推广,扩大。〔41〕诗:指《诗经》。“孝子”二句:见《诗经·大雅·既醉》。匮(kuì):竭尽。锡:同“赐”。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一场政治角逐。他们兄弟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反映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异常激烈,同时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和虚伪。文章故事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特别是对庄公阴险毒辣、老谋深算、假仁假义、故作姿态的性格作了深刻的揭露。另外对武姜的任性和昏聩,共叔段的贪婪和愚蠢也作了生动的刻画。文笔洗练、含蓄,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叙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