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8930100000081

第81章 新闻述评(1)

第一节 新闻述评的含义和分类

一、新闻述评的含义

新闻述评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是指以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与问题的带评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又是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

二、新闻述评的分类

从内容上分,新闻述评主要可分为:

1.形势述评 即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综合叙述评论,也包括对国内外某一区域或某一地区、某个系统、某个单位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形势进行叙述评论。这类述评常着眼于形势发生变化,抓住带有倾向性问题及时概述全局,指明趋向,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问题,把握形势发展的动向。

2.工作述评 即对国内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工作,抓住典型事例,述评其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借以指导实际工作。

3.事件述评 即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重要的经验教训进行叙述评论。这类述评较多地用于述评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对它的性质、影响、原因等明确地加以叙述评论,借以澄清事实,以让读者明白其意义和动向。

4.思想述评 即对国内思想领域带萌芽状态的、带倾向性的或是有普通意义的观念、倾向问题,适时地做出叙述评论。这类述评应从实际有力的材料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澄清思想。

第二节 新闻述评的特点

1.新闻述评同消息比 新闻述评不像消息那么单纯,可以一事一报;而是能够综合叙述一个事物的若干事实而归于一议。写作笔法也比较复杂:有述有评,述多于评;评因于述而重于述,评是文章的意义所在。从这点看,它更接近评论。所以称为“述评”,述是手段,评才是目的。

2.新闻述评同通讯比 新闻述评的内容固然比较重大复杂,但其中每个事件不一定从头至尾写得那么完整。新闻述评的材料不像通讯那样详细、具体、生动、形象;并且从不以情动人,而是以理服人。这是它不同于通讯而近于评论的又一特点。

3.新闻述评既应有相当深度的材料,又应有一定广度的材料 新闻述评搜集报道了现实材料和背景材料,往往也有正面材料或反面材料,还可能有“面上”的材料和“点上”的材料。立足于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甄别、选择,然后再进行科学的综合和分析,这种述评对于认清事实、提高认识,大有裨益。

【例文11】

从楼堂馆所看基建热浪

人民日报记者 鲁牧

由于北京城池地盘太大,北起清河,南至南苑,东自定福庄,西到首都钢铁公司,750多平方公里面积上点缀着二三百个楼堂馆所工地,似乎不显怎样稠密。因而,有人至今还在说:“楼堂馆所不能不盖,否则如何实现首都现代化,美化市容市貌?”

“高、大、阔”:“超前消费”思潮的产物“高”者,楼层愈来愈高也。在城市建设中,为节省土地而发展高层建筑,是极其自然的。但那种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攀比,追求层高,却不能不说是个问题。请听,来自建设部门、单位的流行语言:“三层五层的早已过时,十层八层的不在话下,十五二十层的马马虎虎,三十四十层的才像样子。”

请看,选址于繁华商业区王府井大街的一个“文学会堂”,设计高达14层。建在双榆树的一个“大酒店”,高21层。定址于阜城门立交桥西北侧的“四川大厦”,地下地上30层,建筑面积8.89万平方米,而真正为“繁荣首都市场”的商业用房面积只占1/10。还有更高的,一座50层“大厦”将在亮马桥畔崛起。

“大”者,建筑面积越来越大也。如今,在京城不少建设者的眼里,几千平方米的楼堂馆所已被视为“小玩艺”。他们不搞则已,要搞动辄就是一两万、三四万平方米;建造五六万七八万平方米的楼堂馆所,亦非少数。

请看,位于东三环路的一座“艺术大厦”,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东四十条立交桥东南侧一个中心的“办公楼”,建筑面积为6.9万平方米。公主坟一个“贸易中心”的建筑面积,大到13.1万平方米。耐人寻味的是,一个名为“电视转播中心”的项目,安装技术设备实际需要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而申报审批却为4万平方米。这不是设计图纸上笔误所致,多画了一个“0”,而是有意借机“搭车”,增添了客房、公寓、咖啡厅、娱乐室之类的结果。

“阔”者,建筑物“高”、“大”并蓄,外加建设标准攀豪华比阔气也。

眼下,首都一般招待所、旅馆每平方米的造价,大都在1000元左右。而拟建在东长安街的一个机关“办公楼”,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投资概算2900万元,每平方米造价即为1600元。建在复兴门内的一个“金融中心”,3.9万平方米,投资9113万元,每平方米造价达2300元。建国门内的一个“海关大楼”,2.8万平方米,投资7000万元,每平方米造价正好2500元。坐落在亮马桥畔的那个50层“大厦”,13.5万平方米,投资5.96亿元,每平方米造价达4420元之巨。

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高、大、阔”,而是强调城市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同这“超前消费”思潮相反,一些经济专家学者认为,首都现代化理应着眼于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高精尖”工业的发展,应在方便广大群众上下工夫。

生拉硬扯一个“外”字:扩大规模的借口

实行对外开放,国家采取种种优惠政策,给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以鼓励,旨在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诚然,在对外开放初期,旅游事业刚起步时,引进外资适当搞点宾馆、饭店尚属必要。但总不能借此移花接木,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同“外”字挂钩,大搞楼堂馆所。

在京城,已经建成、开张营业的中外合资、联营的楼堂馆所不说,正在施工建设和准备开工的项目又不下数十个之多,而且大都是“大个儿”的。有些项目,材料、设备要用外国生产的,有的项目甚至设计、施工都得要海外公司、人士来承担。资金向国外贷款,投资概算以外币、外汇计算。总之,似乎一切都带上一个“外”字才“好”。更有甚者,少数建设单位个别人士大言不惭地生拉硬扯上一个“外”字来,作为不愿停缓建的挡箭牌。

三元立交桥那里一个项目的有关人员说,某外国元首来华访问路过这里时,曾向他介绍这个项目;若是停缓建了,“对外将产生不良影响”。

大北窑那里一个“信息中心”项目的有关人员则称:该项目3年前曾有外籍厂商要来投资,没让干;如果当时让干了,也就成了中外合资项目,今天可给照顾。言表之中,追悔莫及。

车公庄那里有个饭店扩建工程,有关部门擅自转手动用了国际贷款,于是被说成是涉外项目。如此等等。

机关搞经营:无秩序经济的泡沫

浏览京城楼堂馆所目录,不难发现有不少已有招待所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又在建宾馆或酒店。从经济学角度看,这里正泛起无秩序经济思潮的泡沫。

在复兴门外真武庙兴建的一座21层大楼,说是为接待大型会议而盖的。实际上,该项目的建设单位在建国门外早就有个招待所,新近又在那里建了一个很像样的高层大宾馆,并已对外出租了部分客房。人们在议论,这个单位一年能开几次大型会议?每次大会会期多长?

建在黄寺的一个“大饭店”,建国门内的一个“大厦”,分别建在灯市西口、工体东路的“饭店”、“大厦”等等,都有类似情形。其拥有客房,少者二三百间,多则五六百间,还有大小餐厅、酒吧、车库、康乐、文体等设施。建设单位强调,这样做为的是本系统、本单位使用方便。看来,图方便是名,实质却是想搞经营、赚钱。

有位经济理论工作者认为,行政机关、党群团体利用楼堂馆所搞商业性经营,在理论上是无秩序经济思想的反映,在实践上是否合法值得考虑,因为它同机关经商(办公司)的性质无大区别。

一位长期从事城市建设的老干部呼吁:对宾馆、饭店、办公楼、写字间、各种“中心”等楼堂馆所,是该考虑实行统一管理制度,再不能继续这样各自为政地重复建设,使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蒙受如此大量的浪费和损失。

由此看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须得治理、整顿一些干部中的浑浑思潮。当然,整治思想,只能在整治经济环境中得以实现。我们欣喜地看到,京城楼堂馆所正在进行认真的清查,不少项目已经明令停缓建,建设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也在提高,有的还开始注意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正是人们所希望的。

(1989年1月21日《人民日报》)

这篇述评的最大特点是材料的全面性。它立足于大量现实材料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抓住首都建设中的不正之风,理出干部思想上三个主要问题,集中地加以暴露和批评。主题集中、鲜明、深刻,是一篇很有分量的、及时的新闻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