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8930100000006

第6章 结构(2)

2.主次详略必须符合体裁特点的需要 不同体裁的文章对主次详略有不同的需求。

议论文是用概念、判断、推理来阐明观点的,重点在论说。因此,剖析问题的事理和论证要详写,引用事例如叙述事实经过要略写。记叙文重在记人叙事,因而人物的活动、心理、语言及事件发展、变化和过程应详写,而用来阐述事理或抒发感情的文字应简略,做到画龙点睛,言简意深。其他如抒情性、说明性的文章对主次、详略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各自的体裁特点分别处理。

3.主次详略必须注重读者对象的需要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因而不能不考虑读者的需要。这道理具体到文章的主次、详略方面,就是要注意了解和掌握读者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包括读者的大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理解能力等等。在不影响表达主题的前提下,凡是读者需要了解而又不太熟悉、难以领会的,应该详写;而读者已经熟悉或容易理解的,就不用细加叙说了。

第三节 结构的原则

文章的结构是由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及作者的构思所决定的。因此,一般地说结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但是文章结构虽无定式,却也不是毫无法则可循的。

根据大量成功的写作经验,大致可以把文章的结构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则。

一、结构要服从表达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作为文章表现形式的结构,理应为表达和突出文章的主题服务。因此,写文章时不仅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材料,而且组织和安排材料也应服从主题的需要。诸如怎样划分层次和段落,怎样设置过渡和照应,怎样谋划开头和结尾,怎样确定主次和详略等,无不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来进行,受着主题的制约和支配。在这一点上,那些内容集中、主题鲜明的文章自不必说,就是某些思想复杂、内容含蓄的文章也不能例外。

刘勰曾作过这样的论述:“凡大体文章,贵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倾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文心雕龙·附会》)这就是说,文章的内容和格局无论多么复杂,都必须以纲统目,尊卑有序,紧密围绕中心思想来安排结构,那样文章才会严谨周密,条理井然。

二、结构要正确反映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外部联系

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总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相互联系的。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文章的结构形式就必须正确反映这种规律和联系;而这是安排文章结构形式的又一条重要原则。

比如记叙性文章,一般是通过记人、叙事、状物、绘景来反映事物的。写人的文章,不仅要通过人物本身的某些要素(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而且应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背景,揭示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来准确把握和再现人物的内在性格和真实面貌。而叙事的文章,一般则应按事件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来安排结构,所以叙事类文章的结构大抵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这样才能符合事件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如议论性文章,其主要的结构形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公式。而一个问题总有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等,作者也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综合,也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然后指明解决的办法。议论文的这种结构形式既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

不过,我们还须看到,要求文章的结构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联系,并不意味结构一定要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状况完全等同,也不是要求机械地复制和再现矛盾。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更好地表现主题的需要适当调整、变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的顺序,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这种在复述过程中有意在局部上的调度和节制,不仅并未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反而更有利于推出主题,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利于读者加深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这不但记叙文如此,议论文也是如此。

三、结构要适合不同文体的特点

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反映生活的角度、容量、目的和表现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因而结构也不同。如记叙性文章一般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因此,它是根据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过程来布局的。议论性文章侧重于议论说理,它的结构以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为基础,主要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来解决,而对于作为文章论据的人物或事件则无需作完整的记叙和描写。抒情性的文章多数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它的结构主要服从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和变化。

当然,我们说结构要与体裁特点相适应,并不是说同一种体裁只能有一种结构模式,如果这样那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此外,我们还应知道,文体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文章结构也应随之而变化。

第四节 体裁和格式

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现将四种体裁的大体格式分别叙述如下:

一、记叙文一般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或人物活动的时空转换次序安排

结构

记叙文除写景和状物的文章以外,主要有叙事的和记人的两大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它们的结构大致可分为:

1.写事件的文章 一般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先写事件的发生,再写事件的发展,末写事件的结果。但有时人们认识事物不一定先看到事情的发端,也许恰好看到的是事情的结局或最突出的部分,然后再回过头来探本溯源,以获得事情发展全过程的了解。因此,有些采用倒叙、插叙方式的文章同样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

2.以记人为主的文章 记人文章除了通过与之相关的事件的变化过程来刻画和反映人物的性格外,还有不少是按人物活动时空转换次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有的文章是以空间地点的转换作为结构线索,也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变迁作为结构线索,还有的是将时间和空间这两者交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较为复杂而又丰富的结构形态。总之,文章利用时空转换为人物性格充分展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二、说明文的结构相对来说要单纯、简单,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说明文所解说的对象大致可分为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理两大类。由于被说明的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在安排结构时也应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1.按时间顺序 一种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介绍某一产品的制作过程,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某一人物的生平简历等,都常以时间为序进行说明。这类文章特别注意时间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一般以过程为主线。

2.按空间顺序 一种是按空间顺序安排结构。如说明事物的构造和形态的,介绍风景名胜、自然景物的,都常以空间为序进行布局。有的从整体到局部,有的从外景到内幕,有的从前边到后边,有的从左侧到右侧,有的从上面到下面,等等;或者反过来,逐一加以说明。

重要的是,说明应按部就班进行,不能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以免乱套。

3.按主次轻重的顺序 一种是按主次轻重的顺序安排结构。如说明事物的功能、特征和用途的文章,就需要按其主次轻重分别加以安排;或由主而次,或由次而主,都要有规律地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该事物。

4.按先定义后解释的顺序 一种是按先下定义后解释的解说和阐释。说明文的结构方式还有一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了解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住客观事物的内外联系及其特点后,才理出恰当合理的顺序线索来写成文章的。

三、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结构

这类文章的全文可大致分三个部分,分别称为“绪论”、“本论”、“结论”,这是议论文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呈“总-分-总”的格式。其中绪论提出问题,明确议论的中心,以便下文展开讨论。有些文章的绪论部分还负有交代历史背景,说明写作动机,提示全文要点等任务。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它要对绪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严密论证。结论是在本论分析、论证基础上作出论断或总结,是全文最后的结果。

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最富于变化的,它根据本论与分论点之间的不同关系;它们之间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纵式、横式或纵横式。

1.纵式结构,也称递进式 文章本论层次(即分论)之间的关系是逐层深入的关系,各层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由因到果,由果溯因等,像竹笋剥壳、蚕茧抽丝一样,使问题的论述逐步趋向深入。写作时应注意各层次之间纵向递进的关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论述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在论述时,要符合论点的先后、远近、表里和深浅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2.横式结构,也称并列式 各论证层次之间呈现并列平行的关系。层次和层次之间,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轻重的区别。它要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加以论述,常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序数词加以标示;也可以不用。

3.纵横式结构 大多用于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议论文。这是一种纵式和横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它既注意纵向的论证逐步推进,又注意横向的论证互相联系,使文章的论点能得到更为充分和广泛的论述。实际运用时,常常以某种形式为主,中间又杂以另一种形式,或两种形式相互交叉,同时进行。这种结构方式,相对来说较为复杂,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注意关键处的转换和承接,使之严密无隙,有条不紊。

四、特殊性应用文的特殊结构

特殊性应用文的结构格式较为稳定。其中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以处理工作的公务文书、规约文书、事务文书等,对格式的要求又十分严格,一般不能擅废或自行变动。它的基本结构一般由缘由、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用于公开传播信息的报章文体(传播文体)的结构,则相对宽松,尤其是杂文。总而言之,应用文体的结构不同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相对自由些。

具体情况因不同体裁而异,详见下编文体部分。

第五节 结构的要求

一、结构要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要使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结构的各个环节如行云流水般地自然表露出来,既不能生拉硬凑,也不能矫揉造作,正如苏东坡评说自己文章时所讲的那样:“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去,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二、结构要严谨

所谓严谨,是指结构的精细严密,无懈可击。层次、段落的划分和安排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顺理成章,不可颠三倒四,前后脱节;也不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一段话如果丢失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一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三、结构要完整

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结构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既要求文章要连贯、首尾圆合,所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它又要求文章不能有主干不全、结构残缺的毛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讲到:“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有头、有中段、有尾。”一篇文章不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且还应该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使文章脉络相承,神意相通。

四、结构要统一

所谓统一,是说文章的结构要和谐匀称,通篇一贯。文章各个部分要长短适度,详略得当,避免头重脚轻,大腹蜂腰,或尾大不掉。统一的结构使整篇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而且在结构形式上给人一种饱满、协调、愉悦的美感。

五、结构要清楚

所谓结构清楚,即指条理清楚。它是要求文章的思路明晰,纲举目张,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论理则条分缕析,逻辑严密,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或纵横捭阖,反复论证,有条不紊。记事则线索清楚,不枝不蔓;或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或以空间转换为线索,或以游踪行止为线索,或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要之,进退有据,步履稳健,给人一种有条有理,富有逻辑,极为清晰明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