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
8929800000061

第61章 智慧城市在宁波的探索与实践(1)

16.1互联互通的宁波城市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网络化程度的加深,信息正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社会被描述为“互联互通信息社会”,即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在此背景下,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以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为特征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正在宁波逐渐展开,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也正处于构建过程中。

16.1.1宁波发展互联互通网络的环境基础

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是网络的彻底重建,它是在电信网络IP化、业务融合化、商业模式多样化的趋势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联互通性、弱管理性、弱盈利性为特征的“无序网络”,与以传统电信网络为代表的具有有界性、强管理性、强盈利性为特征的“有序网络”,在应用层通过桥接在其间的业务网络快速实现融合。“无序网络”的创新性优势与“有序网络”的管理性优势的结合,是缔造未来信息通讯服务的基础。因此,宁波市互联互通网络建设,是在目前已有的有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同时通过对传统网络潜力的挖掘和网络效能的提升,最终实现无缝接入、环境智能感知的网络互联互通性目标。

宁波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在建设和发展互联互通网络方面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1.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近年来,宁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宁波”,2008年宁波信息化水平名列全国280多个大中城市第8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名列第1名,宽带光纤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网络资费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宁波被列为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优秀示范城市、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准的国家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知识及技能培训试点城市、国家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国家金卡工程试点城市、全国第一个实施电子支付的城市、中国人民银行国际银行卡联合标准(EMV)试点城市和多功能卡应用试点城市、国家金卡工程RFID应用试点城市,这些为宁波建设和发展互联互通网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2.优越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2003年4月建成的宁波市互联网交换中心,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其他交换中心的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首创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先例,实行网间结算,运用了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设备,根本改变了各大网络自成体系的现状,实现了同城信息本地交换,减少了网络的中转环节,大幅度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交换能力,降低了运营成本。

随着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缩短了宁波与上海的陆地距离,而且使宁波与上海的互联网之间互联互通成为可能。目前,宁波已与上海签订互联互通协议,实现与上海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通过上海直接接入国家主干网,从而大幅度拓展宁波网络出口的带宽,提高访问速度,实现网络信息通信与上海“同城效应”。

2009年,宁波将继续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由宁波信息产业局引进的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数据公司世纪互联将落户宁波。世纪互联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电信中立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主要从事数据托管、专线接入、楼宇宽带、系统集成、网络信息软件开发及其他电信增值服务,并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是以电信运营服务为主体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将从2009年开始在宁波滚动投资10亿人民币建设华东地区互联网数据中心,该项目将极大改善宁波的互联网发展环境。

3.较高的网络化程度

调查显示,目前宁波市已有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独立网站,全市2000多家进出口企业中,80%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已基本能利用互联网开展一些外贸业务,60%以上的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寻找商机。近50%的网民选择通过本地新闻网站获得本地新闻信息,中国宁波网日均综合访问量已超过600万人次。宁波政府网站已经形成“公民站”、“企业站”、“政府站”三大站点,首页访问量日均8000人次以上,页面浏览量18万次以上。

宁波市教育部门自1999年启动网络硬件建设以来,已有70%以上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本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班级和学生个人信息资源、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网络化,构筑了立体式网络资源。文化部门建立了宁波文化网,同时建立起一批社会公共性文化网站,初步实现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宁波市图书馆还开通网络图书馆,市民足不出户,可以24小时“泡”在图书馆里。

4.广阔的网络应用需求市场

互联互通时代,网络应用会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它涉及家庭应用、企业应用、政府应用等各个层面。从家庭应用来看,数字化家庭内的彩电、音响、手机、MP3.数码相机、个人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各种设备最终都将实现互联互通;从企业应用来看,所有产品设计、制造、物流等一系列环节都将实现自动化管理;从政府应用来看,各种审批流程、安全认证及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互都将实现智能化管理。互联互通时代的实现必将从数字化开始,数字家庭、数字社区、再到数字城市、最后实现整个国家的数字化、智能化。

互联互通时代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必将催生一系列新兴市场,诸如数字家庭、汽车IT、3G移动通信、NGN、无线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以及安全认证等等。不仅如此,互联互通技术还是未来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将影响21世纪几乎每个工业领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16.1.2宁波发展互联互通网络的技术基础

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为宁波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近些年,宁波市在“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已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务、民用和商用信息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如宁波电信公司建设无线局域网、北仑区建设无线传感网络、宁波港建设数字集群通信网、公安局建设警用模拟集群通信网和江东区数字城管系统等。

1.宁波电信公司无线局域网

宁波电信公司采用IEEE802.11g技术标准,建设了无线局域网WLAN,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向市民提供无线宽带接入服务。宁波电信公司已经在机场、海关、会展中心等区域建设了350个热点、1000个AP(Access Point,无线访问节点),现正在积极筹划、扩大无线局域网建设规模。

2.北仑区无线传感网络

宁波市北仑区开展了无线传感网(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建设,室内无线宽带覆盖由区电信部门建设和运营,室外无线宽带网由区信息中心在共享区应急指挥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建设。

室内无线宽带覆盖:北仑区采取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重点场所室内的无线宽带覆盖。北仑区电信公司已投入资金68万元,采用IEEE802.11b标准,共用小灵通的基站资源,建设了无线局域网。

室外无线宽带覆盖:2004年,北仑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规划实施了“动态北仑”项目,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整合商检、环保、公安、消防、安监等五大视频监控源,完成“动态北仑”视频平台搭建,基本建成城区无线宽带网络,通过高速移动和固定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实时采集现场的视频、语音等信息,实现指挥大厅与车内工作人员的可视通信,全面增强了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以此为基础,通过改造无线传感网使之支持IEEE802.11b标准,实现室外无线宽带覆盖。

江东区数字城管系统:2006年,宁波市江东区城市管理局建设了江东区数字城管系统。该系统依托宁波移动公司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网络,采用CTI(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计算机电信集成)、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和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开发了城管市民呼叫服务,城管基础设施空间信息,城管移动跟踪定位,城管移动执法等模块,提供了更为快捷、准确的指挥调度通信服务,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及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在通信IP化、移动化、宽带化的趋势下,无线宽带技术正在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以及短距离无线接入等多个层面上不断创新。宁波现有的网络也将向“全业务+全IP”的方向发展,实现多种无线技术的融合。在融合的无线网络环境中,3G将成为公共的无线通信平台,WiMAX、WLAN等作为局域网的无线宽带接入手段融入3G网络,成为3G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其他如UWB、RFID等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也会逐渐融合到一张统一的大IP网上。正是无线技术的不断融合,为宁波互联互通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最终促成互联互通网络的设想实现。

16.1.3宁波发展互联互通网络的信息服务基础

随着人们对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互联互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将出现一些全新方式。这些信息服务的新方式,反过来又为宁波互联互通网络的成长与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1.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宁波市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和管理奠定了基础。

(1)应用基础设施和数据库建设日渐完善。市政务外网已经连通市属各局、委、办,县(市)、区等近100个单位和部门,并延伸到乡镇(街道)。98%的局委办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网站,基本具备数据信息的传递交换功能。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CA中心已经建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库在规划、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公安户籍人口数据库和外来人口数据库基本建成。整合13个部门数据形成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为法人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2)跨部门的协同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较快。宁波市电子口岸、市民卡工程、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宁波市网上行政服务中心暨电子监察系统、企业征信平台等一批综合、协同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工商、地税、质监等一些涉及市场监管、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部门,围绕业务协同,已经开展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交换,为从整体上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县(市)区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方面积累了经验。宁波市江北区政府以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了全区政府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政府专网开展了工商、统计、财政、地税、质监等五部门之间的企业数据交换,并根据其他政务部门业务需求逐步扩大交换范围和内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北仑区政府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发建设了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实现了多个审批部门的相关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网上审批服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宁波市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基础

政务信息是指各级政府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文件、数据、图表等信息资料。宁波市政府于2004年9月28日经审议通过了《宁波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并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章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宁波市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正式建立。

公开的政府信息需要一定的载体予以承载才易为人所掌握,传统的信息载体主要是以纸质介为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机关以电子存储材料等载体记录的政府信息日益增加,这为实现在线提供政府信息和服务提供了技术保证。

实施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将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价值利用;其二,可以减少公众的信息查询申请和相应的成本负担,使全体公民可以平等地行使其知情权;其三,通过网络技术,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便于对所需信息进行保存,不易丢失,为多次查阅提供方便;其四,避免了由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各种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信息失真现象;其五,为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开辟了新的和更方便的渠道,公民可以及时地对各种问题、困难进行反映并得到及时的解决;其六,可以减轻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很多政府信息是在业务工作中产生和积累的,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的大部分业务都可通过网络进行,在对信息的收集和归纳上更易操作,并可减少大量的接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