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099

第99章 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与实践(2)

三、中国高职文化的品性特征

1.高职文化的实用性特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始终紧扣产业和社会需求,具有突出的功用特点,在文化的形上界面上,笔者认为“实用性”是高职文化的一个重要品性特征。

首先,取决于它的类型定位。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职业应用能力培养是其中心任务。表现在文化品性上,其强烈的“应用性”特征,与以精英教育为己任的传统学科型大学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等精神品性,有明显的取向差异。

其次,在教育教学的实施层面,高职教育面向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不仅在专业设置上要贴近企业和社会需要,而且在课程设置和具体培养措施上要符合岗位的实际要求,包括课程开发要重视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内容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学习制度转向校企合作、弹性学制,学习方法转向工学结合,教学评估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等等。高职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实施层面,形成了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亦有别于传统学科型大学对“博雅”养成属性的强调。

在为区域经济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度方面,在紧密联系企业开展研发,通过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技术为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高职文化又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征。高职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地方性”及其类型定位的“应用性”、教育教学实施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高职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2.高职文化的开放性特征。高职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较传统学科型大学而言,在教育教学的运行机制上,更多地实现了“官、校、企、行”(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而在“产、学、创、用”(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方面,则力图实现立体化的推进。这一运行机制是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基础,也从本质上决定和呈现了高职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政府、学校、企业、行业是我国高职教育在运行体系当中的四个相关体。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既有别于国外高职院校,又有别于国内一般学科型大学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开放性的文化品性。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政府主导”是一个基本的内容。政府主导办学方向、层次、结构和类型,也主导专业调控和经费投入,特别是在政策制定、项目设立(如国家示范校、精品课)等方面,实行对高职教育的整体指导。学校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其功能的有效实现必须借助于同企业的联合,要与企业共同搭建办学平台,共同实施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专业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行业协会则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制定、实施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功能、定位、作用不一,但各尽其责、各起所用的有效的四方联动,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所不可缺少的。

在高职教育的功能层面,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应是具有时代特色和高职特色的重要内容。传统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发展。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几大功能的实现过程中,要力图立体化地推进。“产、学、创、用”立体推进意味着高职教育行动一定是生产、实践、教学、创新研发和应用服务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整体性、系统性的行动,这必然导致高职文化的开放性,反过来,高职文化的开放性也必将有效地促发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的实现。

3.高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多样化是我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基本特征,这首先是因为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应对着多种多样不同的产业、行业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设置和发展中,一种重要的倾向是应对产业、行业需要,举办有特色的行业型院校。其次,高职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遍布全国的高职院校所应对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必定导致高职文化在整体文化景观上的多样化。况且,在幅员广阔的中国文化版图上,各不同地区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在文化属性的结构坐标上,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及其文化,既从属于我国高职文化的整体,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从属地方区域文化,这种“双重性”特征也必定导致我国高职文化的多样性。再者,从院校的举办方和办学体制上看,公办与民办,政府举办与企业举办,政府与企业合办等等,有多种多样的举办方和办学体制。办学方式及其运作体制的不同,必然形成院校文化的不同。同时,全国近2000所高职院校,成立与组建的背景各不相同,历史沿革不同,有的甚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渊源,这也导致了我国高职文化在整体上不可避免的多样性。

4.高职文化的使命意识。高职教育在实施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将“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类属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职业”更多地被赋予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和素养,视野主要存留在教育教学的实施及其操作层面。从高职教育的文化属性来看,“职业性”的文化本质就是“使命性”和“使命意识”。“使命”(vocation,亦意为“职业”)是建基于高职教育“职业性”特征之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性。我们常说的职业操守、职业精神,其实质就是对本职事业的忠诚和责任;高职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为己任,并以此作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标,从产生伊始到发展壮大,始终恪守历史责任,始终秉承和焕发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高职文化的使命意识在高职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表现在紧贴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承担,高职战线教育工作者的创业与奉献,以及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不一而足。

四、中国高职文化的院校实践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的实践,一种鲜活、具体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是中国高职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中国高职文化的历史建构有赖于全国高职院校和千千万万从事高职事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承担和长期积淀。高职院校在对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具体实践中,既要体现一定的共性特征,更要体现斑斓生动的个性特色。

1.高职文化的实践要力避格式化倾向。首先要突出院校文化实践的个性特征。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也是院校文化实践的关键。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包括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上易于类同、缺乏个性。据《人民日报》载,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校训的调查显示,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有“求实”字样的为65所,有“创新”字样的为59所,8所高校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7所高校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百校一训”是我们的大学有失大学精神和大学个性的突出表现。其次要突出院校文化实践的过程特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类属性、类结构等尚处在一种探索、变革的状态,一方面已经呈现了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鲜明的特质取向;另一方面又尚未稳定成熟,特别是在类型的体系化、理论化上,尚有一段艰巨的探索、创新历程。再者要突出地方特色,要在“走对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既博采众长、灵活化用,又固守本色、形成个性。高职的生命就在于同区域和地方的紧密结合,离开了特定的土壤,高职教育就无法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实践中,要力避“格式化”倾向,力避千校一面,反对照搬、照套一种模式,哪怕是所谓“先进模式”。

2.高职文化的实践要力避平俗化倾向。高职院校的文化实践既是系统的,又是具体的;既有观念、理念、制度、机制的,又有操作、运用、事项、物项的;既和院校管理者有关,也和教师、学生有关。一句话,院校文化的实践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在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当前,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平俗化的倾向,即过于简单化地理解院校的文化实践,把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和社团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作为院校文化实践的主要内容,而对全方位、系统性地锻造院校核心价值、院校精神等内涵重视不够。人文课程开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院校文化实践的重要内容,但不是院校文化实践的全部,也不是院校文化实践的核心。关键在于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铸就院校鲜明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文化习规。

3.高职文化的实践要力避割裂化倾向。高职文化的实践贯通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通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高职文化的院校实践中,要力避割裂、隔绝、封闭,主张强化特质、统筹兼顾、兼容并蓄。要特别注意避免文化实践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院校的主体活动脱节;避免与院校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脱节;避免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脱节;避免与院校传统脱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教师、学生作为文化个体的文化实践功能。同时,在建构中国高职教育体系时,要注重借鉴世界同类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人才培养中,既注重做事,更注重做人,做人做事融为一体;要脑手并用、学思并举,注重开发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高职文化的实践要力避急功近利倾向。文化是一个积淀过程。高职文化实践是关于院校精神和院校“软件系统”的基础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凝聚,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要在对优质文化要素的传承中,在保存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展、积淀。同时,文化又是一种自律运动,在其历史沿革中,有其特定的规律、规则。院校的文化实践必须遵守文化规律,按照高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院校工作的实际,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努力创造和积淀院校的文化精神。

5.高职文化的实践要力避无所作为倾向。文化是可以导引而且是必须导引的。遵守文化自律的内在特点,要在遵守文化运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制定文化策略,导引文化方向,凝练文化精神,夯实文化内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甄别文化传统中的优质要素和劣质要素,甄别精华与糟粕,用与时俱进的科学观念,加以传承与创新;在吸纳采借外来文化时,同样不可放任自流,不可一味地排斥,或全盘照搬。

院校文化实践要始终关注院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向,努力以先进的文化习规,导引和规范院校的文化实践和发展。文化的核心是人,高职文化的实践要回归文化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是院校的基本功能和责任,因此院校文化实践的核心归宿是学生,高职文化的核心指向就是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德业俱臻。这是我们导引文化实践所必须始终牢记的根本。

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内在运行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健康优秀的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构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愿景,更是一个已经开始和正在实践着的文化过程。中国特色的高职文化建基于中国规模宏大、日新月异的高职教育,并融会贯通其中,它将作为中国高职教育的精神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中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