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092

第92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合理定位的学理基础(1)

王前新 刘欣

摘要:文章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产业集群与专业化分工理论,阐明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涵盖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乃至服务应用型,以本科层次专业应用型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地方应用型本科寻求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异质化发展,需要明确确立“专业应用型”教育发展观。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定位;学理性

截至2008年4月,我国以市为主、省市共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已高达219所,占我国75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近1/3,[1]这些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构中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研究和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正是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的重大实践课题。文章主要从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科学发展的学理性基础出发,探讨这一类型高等教育的合理定位。

我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合理定位,关键问题是错位发展。事实上,应用型教育存在学术应用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四种类别,其间主要存在类型指向差异。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大多把偏重学科应用性的工程科学教育归入学术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把偏重行业应用性的工程技术教育归入专业应用型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把偏重职业应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则归入职业应用型的职业教育范畴。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制”教育体制与类型,地方本科教育主要定位于专业性应用型的普通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与侧重学科性研究型的普通大学教育同型异质,[2]应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涵盖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乃至服务应用型,以本科层次专业应用型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寻求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异质化发展,需要明确确立“专业应用型”教育发展观,构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其学理性基础主要是基于国际上通行的三大理论。

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

我国大学过去比较注重借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的大学分类标准,其总体特点是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所授予学位层次,以学术性为主轴,以研究水平为标尺,把高等学校纵向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个层次。这种强化学术纵向分层性质的分类方法,理论上能够促进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而事实上却误导大学重学轻术、层层攀高,陷入同质化发展的误区。相对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主要以人才职能和培养类型为理论依据和分类标准,并兼顾培养年限长短与学位高低,适应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基本国情,所以其教育分类比较普遍适用。该分类法将第三级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研究生教育。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四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年以上,学习内容主要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5A类又分为5A1与5A2两种培养方向:5A1是按学科分类,一般为研究做准备;5A2主要按行业分类,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3]

依此分类标准,潘懋元先生提出三分法理论,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可有三种类型选择:一类是成为高水平职业性技术型本科(5B),但目前因现行制度的制约发展还欠成熟;二类是大多数朝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发展(5A2);三类是极个别高校朝学术性研究型的高等教育发展(5A1)。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应定位为5A2类型,也就是介于研究型大学(5A1)和职业型院校(5B)之间的第二类型的[4]

专业性应用型本科(5A2),而不是千军万马挤向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这座独木桥。

按照国际教育分类

标准,第二类型教育的划分依据是横向人才职能与类型,而不是纵向教育层次之高低,本质上应是涵盖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乃至服务应用型,以本科层次专业性应用型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这类教育面向上以行业性为主导,性质上以专业性为主线,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层次上以教学型为主流,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其特性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本科层次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与面向具体职业的高职高专不同,侧重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宽厚的技术工程师、技术师、经济师等行业“师”字号高级专业性人才,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突出专门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培养具有一宽(基础理论宽厚)、二高(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三强(就业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鲜明特色和复合能力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