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070

第70章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1)

潘懋元 车如山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根据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类型、办学布局、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型,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服务,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定位;特征;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截至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1]加上独立学院322所,共1092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0%,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成为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和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课题,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的重大实践课题。

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从人才培养上,它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它能够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反应和变化能力;从课程教学上,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建设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树立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建立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学校发展模式,编制应用性教学计划与课程教材,加强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适切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和以“应用性教育”为主旨的教育科学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也是本科教育的主体。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类型、办学布局、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目标定位

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它对学校的办学思想、总体发展方向、思路、运行模式、工作重心、培养目标等具有导向作用。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决定其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会影响到其发展的后劲和未来前景。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之上,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自身的特色,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如果抛开市场的需求,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去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二)服务面向定位

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从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分布在省会和地级市的高校基本上各占一半。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地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方面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尽力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地方本科院校应遵循服务地方的原则,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地方院校,必然要主动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这些都是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的自我定位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定位于所在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上属于所在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上也以省内招收为主,学生毕业后多数留在省内就业。因此,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区域定位上也主要是立足所在的省。如长春大学的区域定位是“立足吉林、服务吉林、面向全国”。

2.定位于所在的地级市。定位于所在地级市的地方本科院校,在生源上以市内生源为主。如莆田学院的区域定位是“立足莆田、面向全省、放眼全国”,江汉大学的区域定位是“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

3.定位于高校所在的大区域。大区域是指我国的六大行政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种行政区划已经超出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范围,扩大到周边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大连工业大学的区域定位是“成为东北地区消费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西安邮电学院的区域定位是“成为西北地区信息产业高级专门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

4.定位于行业。这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某几个行业或领域。上海体育学院的定位是“立足体育、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上海政法学院的定位是“立足政法、服务上海、面向全国”。

(三)学科专业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及时增设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专业,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型人才。

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进行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不盲目追求高、大、全,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设置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3]

(四)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也就是说要培养哪一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从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并没有明确要培养哪一类型的人才,只是用一些概括性的词对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做了描述。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级专门人才”,“有理想、有知识、会做事”,“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等等。

还有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取向,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

通过实际调研,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主要办成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不过分要求知识的深厚,而是着重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安于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而不急于大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发展应用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局面,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理清办学思路,确立办学宗旨,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发展方向,确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应用性的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五)教学定位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必须努力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选择。因此,必须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练,获取实践经验,形成应用能力的基地。紧密依托行业、企业,通过校企联合、校地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如开展课堂模拟教学,进行职前实战训练;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教,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干。

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方案,形成完整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确实体现应用性特色。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要由理论主导型向理论与能力并重型转变;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要,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岗位前沿要求;教学方法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六)科学研究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为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要坚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要紧密结合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展开。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从性质、内容、对象、方法、要求、目的和意义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有所不同。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开发研究,而非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的。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不是主要基于对高深学问的追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因此,各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立足于各自层次和类型争创一流,切忌盲目攀高与急功近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