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030

第30章 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1)

眭依凡

摘要:本文在讨论高等教育强国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要自觉承担起这样一个重大使命和责任,必须自觉坚守大学的追求知识及其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国家负责的价值观,自觉正确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自觉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自觉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使命;责任

2002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这项为时6个月的研究其主题是: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教育的密切关系,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随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作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提出并引起政府高层和高教界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这是认识和观念上的一个飞跃,而中国是最需要观念突破的国家。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怀特曾在《美国的观念》中写道:美国是一个观念造就的国家。

如果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天翻地覆的巨变寻找源头的话,毫无疑问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提出。没有这次意识形态问题大讨论带来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突破,很难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要滞后多少年。每年我们都要纪念“五四”,因为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正是这场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对科学和民主的崇尚追求和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

亦如科学发展观从价值选择和思想指引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和重大影响一样,我们期待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观念的引领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会迎来一个新的健康发展的春天。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明确“高等教育强国”这个基本概念。所以,对高等教育强国之内涵、本质、特征及其指标体系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尤为必要。在这种讨论中,应当对“高等教育强国”概念有如下的认识:

其一,所谓强国、弱国是一个国际比较的概念,自我闭锁不进行国与国的比较就无所谓强和弱,也难以判断谁强谁弱。因此,“高等教育强国”概念的建立必须以世界作为背景和参照系。

其二,“高等教育强国”绝非是一个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概念,而是一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从高等教育的绝对数量看,我国有不少指标已经处在世界的前端,据此似乎已是高等教育强国,无需再强调什么建设。比如,不久前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的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据教育部郝平副部长介绍,以SCI数据库统计,按科技论文数量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世界第五位。由于各种媒体包括中新社都报道成了“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从而引起了海内外社会的广泛争议。而郝平副部长答记者问的原话只是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并未提“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一个成熟的国家是不可能把科研论文总数与科研能力画等号的,这样做也不会令人信服。

其三,“高等教育强国”不只是“条件拥有”的概念,更是一个强调“对外输出”也即衡量贡献尤其是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概念。从一些已经为高等教育强国做出卓绝贡献的世界著名大学的使命陈述中,也能看到对高等教育贡献的强调。如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对卓越的教育、知识追求和国际最高水准的科学研究为社会作出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使命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的和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并把发明发现的利益带给世界。耶鲁大学创校时的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后来才修改为: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

其四,不能将“高等教育强国”概念复杂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中,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诸多讨论,并设计了诸多指标以确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以至于让人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其实世界一流大学是个十分简单明了的概念,就是由一群世界一流的教授吸引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学生,在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下,培养着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从事着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的大学。由此,“高等教育强国”概念可以简化,其主要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为人类文化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的积极贡献。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前提是为本国和本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

其五,由于高等教育以知识积累、传承和创新,以及通过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为己任,因此,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是知识创新和杰出人才培养的世界中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大学的作用

正因为“高等教育能够强国”,所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不再是一个口号并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而是一项必需的国家行动。作为这项行动最重要的参与者,以实施高等教育为己任的大学就不是旁观者。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于这个立场,大学要自觉肩负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个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2006年,笔者在加大伯克利分校做高访研究时有一个发现:美国如果没有大学的支撑,尤其是一批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就不再有人才优势,继而就不再有科技优势,没有科技优势美国就不再有经济优势,最后必将失去其大国优势。美国加州的经济实力曾经一度排在世界第五位,其原因就是诸如斯坦福大学、加大伯克利分校、加州工学院等一批世界著名大学支撑的结果。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统计,若把其校友和教师创造的公司组合在一起,其经济实力总和在世界排名第24位。美国是一个高科技的国度,它有众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和人类生产方式的发明创造,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拥有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

从美国强盛是大学造就的事实可以得出:大学对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影响会越来越大。一个不重视大学在经济社会进步中发挥其作用的国家,毫无疑问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也是没有未来前途的国家。这个结论似乎很简单,但认识并实践之并非易事。

美国的国家战略中有一个隐蔽的战略,那就是利用卓越大学吸引世界上最聪明的年轻人,然后利用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把这些高智商、有发明创新能力的人留在美国。随着我们民族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成熟,国人终于承认诺贝尔科学奖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不再有“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自我安慰心理。对诺贝尔科学奖的重视使我们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外国人。如迄今为止已有8个华人科学家获奖,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及高锟,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美籍华人。2009年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三大奖共有9名科学家获奖,8名获奖美国人中5人是美籍外国人。基于这些事实,2005年7月21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比尔.布罗迪在国家科学委员会题为《美国的竞争力:创新的挑战》的演讲中坦承:外国公民对于他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何等重要。在美国大学有关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中,外国学生几乎占据了一半。超过35%的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大学教师是外国科学家,并且几乎是他们整个科学和工程劳动力的1/3。

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9月8日的报道,《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对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学历背景进行分析,输送到美国读博士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三所大学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大伯克利分校427人。此外,我国还有复旦大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都在150人上下。由此透露两个信号:其一,美国大学以其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毫无疑问对世界杰出青年包括我国优秀青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二,与美国著名大学相比,我国的研究型大学还不具备吸引优秀人才的优势与竞争力。

20世纪,我们常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到了21世纪我们基本听不到这种话了。对此,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做了回答:“我不知道这句话的根据在哪里。在我看来,要想使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必须要有几十所世界级的大学。”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无不把大学的强弱视为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把大学实力的竞争视为民族实力的竞争。

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我们应该对国际社会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但其前提是国力强盛,而国力强盛的前提是大学强盛。当前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在国与国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无疑是那些科技落后的国家。而大学及大学教育的失败,必然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失败。伟大的大学,是对人类社会负责的大学,而对人类社会负责的大学,其前提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是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是对世界和人类有贡献的大学。上述讨论使我们看到:大学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大学的作为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大学应该自觉做些什么?大学不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就会失去大学强有力的支撑而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大学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不可替代作用决定了大学应当有如下的自觉。

一要自觉坚守大学的追求知识及其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国家负责的价值观。如今我们谈到大学、大学校长,谈到教授、博士,还会有以往那种敬畏和肃然起敬之感吗?当然这与高等教育数量的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大学已经不像大学,偏离了大学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基本属性。所以有学者批评道:大学怀抱着躁动不安的功利之心,一天到晚以非科学、非学术的心态来回折腾,既不大可能在专业上出什么大成果,也失去了大学应该守护的核心价值,成为失去灵魂的空壳。这样的大学怎能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