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013

第13章 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制度分析(2)

4.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地区分布趋势。通过对2005年普通高校开设本科专业数按总数进行地区排序,可以看出,开设数量排在前几位的专业在各地的排序情况基本一致。它们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文学类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管理学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

5.科类结构研究基本结论。在1998—2007年间,(1)各学科规模均呈现增长趋势。(2)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经管类在校生规模逐年增长幅度较大;而理论性强的基础性学科的发展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3)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文学的在校生与专业布点数在所有学科中占的比重较大。(4)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地区分布情况说明,少数专业在各地区的发展速度圴较快。

(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关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本文选取了31个省市区(东、中、西部)1998—2007年普通高校数量、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85高校和211高校数量作为研究指标。

1.1998—2007普通高校数量地区间差距变化。1998—2007年普通高校数量地区布局特征:(1)2007年和1998年比,总体上看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年度间增长速度不一。全国普通高校各地平均数量从1998年33所发展到2007年61.5所;10年间总增长了0.87倍,年均增长6.4%;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度是2001和2002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7.7%和14%。(2)普通高校基数较大地区继续在数量上领先,基础较小地区仍居全国后列(江苏、山东、广东基本处于前3位,西藏、青海、宁夏大部分年度居于全国后3位)。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标准差10年来增大了73.5%,表明各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加大。(3)基数较大地区的普通高校数量增长速度较慢,基数较小地区的数量增长速度较快(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前3位是安徽、海南和宁夏;数量增长速度较慢的前3位地区是吉林、北京和辽宁)。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变异系数10年间减小了6.9%,表明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在逐渐减小。(4)东、中、西部地区10年普通高校数量分别增加了394所、274所和218所,东部增长最多,中部次之,西部地区增长最少。总体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普通高校数量比例稳定,一直保持在1∶0.7∶0.55的水平。

2.1998—2007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变化。1998—2007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10年变化特征:(1)1998—2007年总体上各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持续增长,年度间增长速度不同。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省(市、区)平均数量从1998年11万人发展到2007年60.8万人;10年间总增长了4.73倍,年均增长18.7%;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度是2000和2001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6.1%和29.3%。(2)普通高校在校生基数较大地区继续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基数较小地区仍居全国后列(江苏、山东和湖北基本居全国前3位;西藏、青海、宁夏地区一直处于全国后3位)。各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标准差10年来增大了4.8倍,表明各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在加大。(3)基数较大地区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增长速度较慢,基数较小地区增长速度较快(最快前3位是江西、海南和山东;最慢的前3位地区是北京、上海和辽宁)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的变异系数10年间一直在0.6左右,表明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基本稳定。(4)东、中、西部地区10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了63万、65万和27万,由1998年的分别为15万、13万、6万人扩展到2007年的78万、72万、33万人;总体上东、中、西之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比例略有变化,由1998年的1∶0.86∶0.41变为1∶1∶0.43,中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对比例有所加大,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量相对比例也略有增加。

3.1998—2007每10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变化。每10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地区间差距10年变化特征:(1)1998—2007年全国各地区总体上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持续增长,年度间增长速度不同。全国每10万人口在校生平均数量从1998年3.6人发展到2007年21.1人;10年间总增长了4.9倍,年均增长19.5%;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度是2005年,增长速度为53.3%,其次为2001和2002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6.3%和25.4%。(2)每10万人口在校生基数较大地区一直保持数量上的领先,基数较小地区总体仍居全国后列(北京、天津、上海一直居前3位,贵州、青海、云南、西藏基本徘徊在全国后3位)。各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的标准差10年来增大了2.2倍,表明各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在小幅加大。(3)基数较大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基数较小地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最快前3位是江西、河南和山东;最慢前3位是上海、北京和辽宁)各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的变异系数10年来共减小了45.7%,表明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4)东、中、西部地区10年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13人,由1998年分别为6、3、2人发展到2007年29、20、15人;总体的东、中、西之间的每10万人口在校生数量比例略有变化,由1998年的1∶0.47∶0.36变为1∶0.7∶0.5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都有增加,地区间比例趋向合理。

4.2007年“985”高校、“211”高校分布地区间差距。2007年全国各地区“985”高校的数量来看,平均全国各地区有“985”高校1.26所,在全国地区总体分布比较集中。北京8所、上海4所合计12所,占据“985”高校总量的1/3;湖南、陕西各3所;广东、江苏、天津、四川、山东、辽宁、湖北各有2所;黑龙江、重庆、福建、吉林、安徽、浙江、甘肃各有1所;而海南、西藏、云南、新疆、广西、宁夏、山西、贵州、河南、内蒙古、江西、青海、河北13省区没有“985”高校。

从2007年全国各地区211高校的数量来看,平均全国各地区有“211”高校3.55所,在全国地区总体分布比较集中。北京(24所)、江苏(11所)、上海(9所)、湖北(7所)、陕西(7所)的“211”高校共58所,5省市占据了211高校总量的一半之多;四川5所;黑龙江、广东、辽宁各4所;天津、湖南、吉林、安徽、山东各3所;重庆、福建、贵州各2所;而海南、西藏、云南、新疆、广西、宁夏、山西、浙江、河南、内蒙古、江西、青海、河北、甘肃14省区只有1所“211”高校。

5.布局结构研究基本结论:(1)1998—2007年,全国各地区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万人口在校生人数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2)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基数较大地区在数量上继续保持领先,基数较小地区总体仍居全国后列。(3)各地区的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每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绝对差距不同程度增大,但相对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基数较大地区在数量上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而基数较小地区在数量上增长速度相对较快。(4)全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总体上持续增长,梯队层次明显,上海、天津、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基数较小地区毛入学率提高较快。(5)全国“985”和“211”高校,总体分布比较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地区,近年来西部高校能级水平有所提高。

二、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制度分析

(一)分析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理论视角

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从多种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如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新制度理论等,但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要求通过制度来解决,社会与高校的诉求、期待也要通过制度解决。

制度,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诺斯(North)曾经对制度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他认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制度是一种人为制定的限制,并用以约束人类的互动行为[1]。但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制度变迁是在不同利益主体博弈中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