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126

第126章 科学构建分类体系合理定位学术使命——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生态系统(2)

二、合理定位学术使命,培育高等学校多元学术生态

如前所述,高等院校定位不明是制约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另一要因。定位不明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对自身职能把握不清:“甚至在高职、高专院校也侈谈‘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等等,其结果是‘科学研究’的职能有名无实,而‘人才培养’的职能却被虚化或边缘化,‘社会服务’也不免轻重倒置,失范失当。”[14]因为定位不明,许多院校目标趋同、盲目攀升也就在所难免了。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任主席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认为,高校定位趋同主要是学术生态失衡、学术形式单一化所致:“研究的使命,本只对某些院校合适,却对所有高等学府投下了阴影——‘伯克利’或‘阿姆赫斯特’模式成为衡量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标尺。”[15]博耶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应该超越“教学科研孰轻孰重”的争论,给予学术以更广阔和更富有内涵的解释,只有这样,大学的学术才具有合法的基础,大学学术生态才具有多样性。在其1990年发表的题为《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报告中,博耶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生态观,即大学学术不只意味着进行“研究”,它应该包括四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方面:探究的学术(scholarship of discovery)、整合的学术(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应用的学术(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在这四种学术范式中,探究是学术是开端,也是学术的本质所在,“对学术的探究乃是学术生命的心脏,当然处于研究工作的中心”[16]。其次,要把探究的学术置于更大的背景,促进更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对话,发挥不同的相邻学科的优势,就需要加强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学者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然后从实践返回到理论,从而使理论更加可靠”。[15]最后,教学在学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16]总之,在大学学术生态中,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彼此联系,相互启发,成为一个共生的整体。

博耶从学术生态观出发,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多样化系统的思路。他建议,每一所高校要确定自己特有的办学使命,形成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学校特色。如,有的高校可以把重点放在研究上,有高校的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上,有高校的则可以把重心放在知识的整合或应用上,有的高校则可以涵盖学术的各个方面。即使在一所学校里,系与系之间的重心可以不一样;即使在一个系,教师的学术重点也可以有所不同。总之,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一所院校都应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自豪,并寻求与其他学校互补,而不是一味模仿。全面的学术活动可以在每一个校园里得到发展,但每一个院校都应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15]。博耶的学术观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高等院校内部,传统的学术观念得到改变,研究、整合、应用和教学的学术生态逐渐确立,在教师聘任、奖励、晋升中开始注重学术的多样性,尤其是教学的学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高等学校之间,不仅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能够和谐共生,同类型学校之间也通过学术的多样性发展和有效互补,形成了良性的横向竞争。

根据博耶的学术生态观及其高等教育多样化系统的见解,我们不妨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各种类型高校的学术使命。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为便于表述,本文综合了潘懋元先生的“三种基本类型分类方法”和刘献君教授的分类方法。

(一)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使命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这类大学应当“少而精”且将突出“探究的学术”。这不仅仅因为探究的学术对国家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大学自身建设来看,强调探究、发现和集成创新,是赶超世界一流大学或缩短差距的必由之路,况且我国研究型大学本就较为薄弱的基础研究现正面临功利主义的侵蚀。同时,研究型大学应该重视“教学的学术”。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本科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样,整合的学术在研究型大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跨科学与学科综合已成为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在应用的学术上,研究型大学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服务观,即它们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真正学术性的、科学的、适度的服务,“更加关注与国家战略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研究与‘服务’,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充当‘思想库’、‘智囊团’、‘人才基地’、‘技术孵化器’和‘社会的良心’”[14]。

(二)专业型大学或学院的学术使命

在我国此类院校跨度甚大,情况复杂,它实际包含了美国卡内基分类标准中的多种院校类型,按照刘献君教授的分类方法,又可将这类院校分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服务型本科院校、教学型本科院校等。[13]这类院校有着多重的学术使命,同时,不同的学校之间又有很大差异,因此,它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最能体现多样性与个性特色的区间。

教学研究型大学处于“准研究型大学”的状态,尽管它同研究型大学一样具有全部的四种学术功能,但“探究的学术”仅是这类大学里部分学科、部分教师的追求,基础研究不可能成为学校的唯一中心或全部内容,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部分高校在探究的学术上要突出重点,凝练方向,在其有特色的基础研究中有所建树。在此过程中,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加快完成向“研究型大学”的过渡,以增加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厚度”。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学术”作为核心使命。

在“整合的学术”上方面,教学研究型大学可以利用多学科的优势,重点开展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通向新知识或新理论,也可以为学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服务;还可以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课程、出版以整合知识为主的教科书或专著。在“应用的学术”方面,教学研究型大学可以大有作为。

它们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高校大学,不仅要完成国家使命,更要完成地区性的使命,因此,可用充分利用其人才和资源优势,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关注城市中的社会问题以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致力环境保护,开发替代性能源,提供有效的医疗技术服务,等等,通过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成为区域的教育中心和生活的中心。

在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质量的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始终是教师学术生涯的核心。同时,一些多科性的院校也可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编写高质量的教材、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等,均应视为参与了整合的学术并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奖励。应用的学术也可占有一席之地,但这种应用更多地要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而不是分散教师的精力,因此,应用学术的重点应放在教学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的课程上。

教学服务型院校无疑应以本科教学为主,其整合的学术也应主要围绕着教学工作展开。由于教学服务型院校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这就要求它们“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13]。在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和融入地方的过程中,建成与地方相互作用的大学。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地方”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为教学服务型院校应用的学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教学服务型院校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

(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的学术使命

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任务,基于教学的“整合的学术”应该受到关注,“应用的学术”同样有用武之地。这类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区域特色”或“行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为区域或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科技推广、技能培训、文化普及中也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无法依靠正规的职业教育来满足他们提升技能的需要,对农民或农民工进行技术或技能培训,将是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职业“应用的学术”的增长点。

总之,从学术使命的视角审思我国高校学定位问题,最终是让每一个高校准确把握自身的学术重点,培育高等学校多元学术生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彰显个性与特色,进而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08A):34,35.

[2]宣勇.我们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7):1.

[3]丁刚.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09).

[4]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5]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04):169.

[6]刘广明.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69-173

[7]杰拉德.盖泽尔.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实践与前景[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161.

[8]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EB/OL].http://www.carnegiefo undation.org/classfications/index.asp.2007.3.12.

[9]Alex ander Mc Cormick,Chun‐mei Zhao.The Rethinking and Reframing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Change.2005,September/OCtober.51 57.

[10]刘宝存.美国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新方法评介[J].世界教育信息,2001(10):21.

[11]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

[12]胡建华.关于大学体系层次化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4):29 32.

[13]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07):31,31,33.

[14]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04):121.

[15]Ernest L.Boyer: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12,18 19,64.

[16]欧内斯特.博耶.学术共同体(A).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演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