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124

第124章 健全大学竞争机制,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试论我国大学发展的良性竞争机制建设(2)

(二)社会评价导向偏颇

大学的发展除了要接受政府各种评估以赢得官方认可与支持外,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排行榜也对大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排行榜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为社会更多地了解大学提供了重要信息,但由于当前大学评价尚不成熟,存在的重量化指标、重科研轻教学、重规模轻效益、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状况,很容易对公众产生错误导向,进而对大学发展带来明显的误导作用。虽然一流大学不是排出来的,但对于多数大学而言,则不得不屈从于排行榜的指挥棒,出现盲目攀比、贪大求全等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任何市场存在且有效的基本标准是竞争机制出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开始发挥效力,不遵守竞争规则就要受到惩罚甚至淘汰出局。然而目前的大学竞争中,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不但对大学的良性竞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不良竞争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采取越轨竞争行为的主体能够获得较多的资源,而遵守竞争规则的主体则失去了竞争优势。

(四)大学自身主体性不成熟

大学自身远非成熟的办学主体,缺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改名升格之风、盲目扩张之举、不具有还款意向的巨额贷款、从本校利益出发竞相争宠媚俗,游说主管部门甚至权学交易等等,固然有其外部诱因,但大学自律意识缺乏、投机意识强烈也是造成大学间竞争无序的重要原因。在“升格”、“增点”的竞争中,“高校考虑的不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结构和整体目标,而是自己的‘发展生计’”[3],“不少高校管理者根本没有风险意识,一见有国家政策出台,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怎样做大做强”[4]。

四、大学良性竞争机制的基本要求

竞争对院校自身和整个国家会产生深远影响。竞争是一把双刃剑,良性竞争对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促进高等教育系统优化具有积极作用;不良竞争则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高等教育竞争不是一种没有规则的自由竞争,高等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必须符合以下若干基本要求。

(一)有利于高等学校重视效率、提高办学效益

竞争对优化教育市场中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教育市场的效率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灵活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资源在各高校之间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外优化配置。同时,在教育系统内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各个高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自身内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使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有利于高等学校不断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胜,提高自身在院校等级中的地位,各院校总会保持创新的动力。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看,正是竞争才使其形成多样化、层次分明的、开放的系统;正是竞争才使得美国高等院校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不断出现创新行为。大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在管理能力、学科发展、研究能力、组织文化以及市场营销等自身具有独特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组合自身要素和调适自身的结构,不断提高适应环境变化以保持与外在环境之间平衡的能力,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优化、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竞争根据其内在性质可分为竞赛型竞争和争夺型竞争。竞赛型竞争是以竞赛为主体的竞争,它的含意是素质大体相同的个体,在大体相同的外在条件下,向着共同的目标各自去努力争取实现;争夺型竞争是以争夺为主的竞争,不择手段的达到击败对方、以争取自身特殊利益为目的。[5]企业竞争的目的是击败对方,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获取巨额利润;而大学的竞争是在同一领域中与对手展开的竞赛争胜的过程,竞争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属于竞赛型竞争。

对高等学校个体而言,竞争的直接动机是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在高等教育体系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大学竞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促进资源在各高校之间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外优化配置,促使各个高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动态的竞争中,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更大程度地满足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个体成员的需要。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公共利益。

五、促使我国大学良性竞争的政策建议

要建构一个充满活力、宏观有序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转变政府资源配置方式、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竞争规则,真正形成中国高校万马奔腾的竞争局面,进而提高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竞争力。

(一)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调整政府、市场与大学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调节机制是政府调节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高校自身调节机制三部分组成的一种复合机制。”[6]大学的治理结构必须实现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即政府、社会、公民以及大学本身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大学活动。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而且通过“还权于大学”,可以增强大学办学自主权和自学活力,通过“让权于社会”,能够增强社会参与大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7]首先,政府要从对高校事务性管理中摆脱出来,重点放在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制定有效的制度规则、规范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加强利用信息手段的服务性引导作、提供全面充分的信息资源等等,以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和谐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力量对大学发展中的影响,积极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配置中的作用,同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高等教育市场不断成熟;再次,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更要健全高校责权利统一、办学风险自担的自律与他律机制,高等学校作为竞争主体,不仅要通过竞争获得发展,更要能独立地承担竞争引起的风险和后果,不能一味地给予保护和照顾,使高校真正成为成熟的办学主体,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与角色,促使高教资源有效配置

高校办学资源以往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和计划手段统一分配,分配过程带有很重的主观色彩,这种体制就使高校失去了竞争基础和竞争的意义。因此,为促进大学良性竞争,应当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和配置方式,增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具体而言,一是要体现效率和效益导向,即效益高的高校得到较多的资源,效益差的高校则予以削减;二是高校财政拨款中更加强化竞争因素,必须通过公平竞争才能获得更多办学资源;三是加强监督,增加财政拨款的透明度最大限度,杜绝资源配置中的长官意志和权力寻租现象;四是强化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五是进一步扩大高校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以效益评估和财政审计取代办学经费使用中过多过细的限制。

(三)有效运用行政杠杆手段,克服市场机制调节中的固有缺陷

单纯的市场竞争虽然拉开了学校间的层次差别,但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迟滞性和办学主体市场化行为的短视性等固有缺陷决定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微观主体自发杜绝盲目趋同、不当攀升乃至恶性竞争等行为。为防范高校无序竞争,避免高等教育资源整体配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浪费、失衡、低效问题,以及为克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可能出现的重叠、失调、紊乱、社会适应性差等现象,政府对高校竞争进行监督、控制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就政府而言,对大学的控制与管理是其不可摈弃的责任;另一方面,市场是极不稳定和无序的,大学也需要获得政府的有效调控。”[8]政府应当综合运用规划、投资、评估等手段规范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尤其是在特殊行业、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基础研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高校及“消费者”的行为并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公共利益。

(四)完善竞争规则、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

随着高校竞争加剧,必然要求有一个更为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政府应积极制定和维护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秩序,抑制高校的恶性竞争、垄断竞争和逐利倾向,着力营造一种能激发大学有效竞争的良好环境,打破公立学校所享有的垄断地位,建立高校激励与约束机制,高等学校作为竞争者,不仅要通过竞争获利,更要能独立地承担竞争引起的风险和后果,对于那些教学质量低劣、办学层次较低、专业设置不对路、不遵守竞争规则的高校,不能一味地给予保护和照顾,而应遵照竞争法则实行“关、停、并、转”,“市场模式就是以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9]此外,还应积极倡导先进的大学竞争伦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校长W.卢格指出:“如果不诉诸‘学术伦理’,高校竞争会产生缺陷。没有伦理,竞争会使大学偏离正确的使命和任务。”[10]健康的竞争伦理不仅可以帮助竞争主体树立起正确的责任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内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促使其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竞争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国军、冯景波.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异化与归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8:20-22.

[2]沈红.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竞争,多元质量评价[A].范文曜、闫国华主编。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OECD与中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3.

[3]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05).

[4]朱少华.高校十年壮大十倍中了谁的“埋伏”[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7-03/31/content-5915744.htm.

[5]宋玉昆、尹邦杰.竞争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5.

[6]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8.

[7]龙献忠.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4.1:74-77.

[8]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

[9]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1.

[10]转引自杨明.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