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历经3年,杭州市“十一五”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简称“名校长班”),完成了研修方案的各项计划,终于顺利结业。作为研修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过程的负责人,三年中,与校长们一起学习讨论,一起考察参观,一起下乡支教,一起收获。我们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回顾三年历程,感慨良多,特记几语,以作丛书后记。

2007年6月29日上午,杭州市“十一五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在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行了开班典礼,研修计划正式启动。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相关领导、项目负责人、导师和班主任出席并作了相应的讲话,分别就办班的目标、思路、内容、方法等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学员代表作了表态性发言。本研修班是杭州市基础教育界、教师培训机构的一次盛会,也是首届杭州市“中小学名校长”培训。根据研修计划的总体安排,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杭州市“十一五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集中一次,在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下,围绕某个专题开展研修学习。各大专题集中研修由导师精心设计研修课程,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和组班教师组织实施。每阶段为期5-7天的集中学习,都给“名校长班”学员一次全面的营养补给。

每次研修由各专题导师主持,组班教师组织安排实施,“名校长班”学员参加学习、研讨和交流。研修期间,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和导师组教师参与了研修学习,杭州市教育局相关领导也亲自出席了全程研修。阶段研修结束后,导师组和组班教师召开会议,对本次研修情况做总结,经过商讨,初步制定下一阶段的研修计划,包括研修主题、任务、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此外,导师组还就本班研修的预期成果做了规定和说明。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国内外考察、经验交流、论坛对话、送教下乡、文化考察等。

我们希望通过“名校长工程”的,把我们的优秀中小学校长培养成具有现代学校制度的领军式人物,造就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具有省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浙派名校长”。具体目标是通过系统深入的研修活动,增强校长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

杭州市教育局从宏观上对“名校长班”提出了“跳出本地,站得更高;走出教育,想得更宽;抛弃功利,看得更远”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强调,“名校长学员”一要跳出本地,使自己站得更高,要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实现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追求教育“大同”境界。二要走出教育,使自己想得更宽。要把教育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三要抛弃功利,使自己看得更远。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切不可把“功利”看得太重。“名校长研修班”的学习要与“品质教育大讨论”活动相结合,在品质学校建设上,做好学校管理品质、学校文化品质、教师品质、教育教学过程品质、后勤服务品质等五个方面的文章,解放思想,开展学术讨论,碰撞出思想的智慧和火花。

根据指导思想的要求,杭州市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心精心制定了研修方案。“名校长班研修方案”的起草、制定都经过了专家和相关领导严格的推敲和论证,充分考虑到了针对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等因素。研修方案设计了专题引领式课程体系,具体确定了“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学校文化研究”、“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研究”、“学校传统和特色研究”与“校长人格魅力(专业化)研究”五大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位专家担任理论导师,负责策划、组织和实施本专题研修课程计划。在三年研修中,学员要主修一个专题,辅修另外四个专题,完成阶段性作业和结业论文。该研修班为期三年,以“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为原则,采用“理论、互动、实践”三三制的课程模块。来自杭州地区的60位学员围绕专题组建5个专题研究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组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每人主修1个专题,辅修其他专题。现在出版的“中小学校长研究丛书”很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可以说是“名校长高级研究班”三年研修的成果,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晶。

我们认为,杭州市“十一五名校长工程”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培训班,充满了创新的元素,具体具有以下特点:

行动研究。研修班根据学员个人的意愿和研修班整体的需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分配了各组的研修专题、导师和成员。确定了各组选题和成员后,分组进行交流和研讨。在组长,即导师的组织安排下,学员自由发言,针对本专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在交流意见和讨论过程中,各组也推选出了组长。校长们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出发,结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分别阐述了自己对所选专题的初步认识,并根据客观需要和具体条件,提出了有关研修实施的建议。随着交流活动紧凑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组学员对专题的认同感、凝聚力和集体意识都得到了强化。导师总结研讨活动的意见,为明确专题研修的目标和原则,制定研修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打下了认识基础。

名校访问。培训期间,导师组根据研修主题联系各地相关名校,“名校长班学员”分组在样本学校听课观摩和实地考察,交流办学经验,讨论学校管理的疑难困惑。从考察学校的选择上看,分别联系了江浙沪等地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名校和特色学校。

参观企业。为了“跳出教育看教育,想得更宽”,“名校长”访学还特地走访了宁波和台州的著名大型民营企业,向企业取经,感受企业文化,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与成功经验。

国外考察。三年间,“名校长”分批赴欧美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访问学习,考察国外知名学府,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游览世界各地名胜古迹,了解西方文化和外国民族的风土人情。学员在国外访学期间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回国之后反思交流,分享心得。

校长论坛。为了加强培训过程的参与性、趣味性,关注先进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有效推行的情况,“名校长班”研修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意“名校考察”与“名校长论坛”交叉进行。为了发挥“名校长班”学员的主体性,论坛研讨与主题发言均由本班学员承担和参与,展示“名校长班”学员自己的魅力,展示研修期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举措。此外,还特别邀请被访地区的“名校长”参与交流,因此,论坛颇具“对话”色彩。

学员互动。每个专题研究过程中,主修本专题的学员代表结合本校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做专题报告,介绍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就校长的权力问题陈述自己的思考。专题学习结束前,学员们就几天来聆听专家报告的感悟,学习外省名人名校经验的体会,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进行开放、深入的交流探讨。专题组的校长们,根据本次研修期间的学习心得,结合自己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和思考做主题发言,各阶段研修学习在学员们积极热烈的讨论中愉快地结束。

观点碰撞。2009年10月13日,杭州“名校长班”学员与宁波北仑“名校长”围绕“轻负高质”这一主题开展了“杭甬名校长论坛”活动。论坛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组同时进行,每组各有两位校长代表杭州和宁波进行主题发言,结合本校传统与特色分享对“轻负高质”的理解和举措,杭甬两地校长们就一些典型的共性的问题提问并研讨。10月16日,在大陈岛度假村,杭州市“名校长班”与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联合主办了以“学校传统与特色之我见,学校轻负高质之我见”为题的两地“名校长”论坛。杭州、台州(椒江)两地100多位“名校长”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组,围绕如何实现学校教育“轻负高质”开展了论坛活动。《台州晚报》报道了论坛情况。

田野义诊。依托“田野大课堂”活动,杭师大学校管理学专家、“名校长班”学员和导师,专程下乡坐堂“义诊”,从“扶一师”到“扶一校”。坐堂专家开设学校发展诊断、教师专业发展诊断、班主任专业发展诊断,你问我答,现场把脉。“义诊”活动为学员提供了观摩学习、专家问诊、参与实践指导的机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目前校长专业化存在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认识到城乡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差异,“义诊”也增强了学员使命感。

送教下乡。为了“抛开功利办教育,看得更远”,“名校长班”走进“田野大课堂”,开展杭城“名校长”送教下乡活动。杭州“名校长班”学员、省特级教师走进“田野大课堂”,反哺农村教育,向农村孩子们演绎精彩的艺术课堂,杭州市名校班其余学员全程观摩,听课、评课、议课,撰写感悟,支教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城乡结对。2009年10月16日下午,在第六阶段研修的论坛举行过程中,杭州“名校长班”学员与台州(椒江)“名校长”在大陈岛召开会议,举行了友好学校结对仪式,分别有高中、初中和小学三对“名校长”签署了合作协议,结成友好学校:杭七中和椒江三梅中学、杭十三中和椒江二中、杭州西湖小学和椒江前所中心小学结为友好学校。结对学校双方将联合举办教育活动、交流教育教学信息,开展广泛、深入和持续的合作。

统观杭州市“名校长高级研修班”的3年历程,感觉培训课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各大专题研究展开,学术报告和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培训师资结构合理,视角互补。培训师资既有大学教授又有知名校长,学者和校长互换视角,对校长工作的方针和核心问题做了独特的阐释,让人耳目一新;培训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共享,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培训学员主体参与,交流经验,培训安排由“名校长班”的学员做主题发言,介绍本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并进行讨论,分享经验。一方面使学员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发现了杭州本地学校建设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差异和不足。我相信经过这次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从杭州地区精挑细选出的60名学员中,将会涌现一批“做得出色、说得精彩、写得鲜活”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专家型名校长。

《中小学名校长研究丛书》是杭州市“十一五名校长班”三年艰苦研修的结晶,它汇集了“名校长班”访学江浙沪期间的学习思考,凝聚着“名校长班”学员多年来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中积累的智慧,它是杭州市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关于校长专业化(人格魅力)、学校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五大方面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的一次高度总结。它的出版,对中小学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对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童富勇

杭州市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2010年“五一节”于行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