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学校关心学生的健康,使他们不致生病、也不容易感染疾病,同关心他们在智力和道德的发展同样重要。帕夫雷什中学地处村边僻静的环境,周围是大自然,附近又有大面积的水域。这一切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都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经常呼吸田野和森林地带含氧极丰富的空气,会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活跃,产生防病作用。健康不仅来自身体,还来自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深深了解植物对人的情绪的调节作用,在校园里有几处种了成片的锦葵。因为锦葵是欢乐之花,可以起到消忧解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他强调劳动在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应该使孩子们周围的一切饱含他们的劳动、关注和激动。“对周围环境的审美感受是一种主观性活动,它有赖于目的在对现实进行审美认识的积极行动。”对孩子来说,他亲手在泥瓦盆里从幼苗培植起来的那棵花草,尽管并无惹人瞩目的姿色,也是无比珍贵的。一个从商店里买来的细瓷花瓶,在他亲手捏成的泥瓶面前也要黯然失色。“环境美,是由能唤起愉快情绪的天然造化与人工创造的和谐促成的。”苏霍姆林斯基竭力使孩子能在校园到处看到自然美,而且感受到,是由于他为此付出了辛劳而变得更美。
(二)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全方位地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可以说,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要而言之,他努力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美的校园、人文校园和书香校园。
绿色校园。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大自然为人服务。”他非常重视学校绿化,强调“校园里即使一平方米的地方也不容许处于未加绿化状态”,要使学生呼吸到饱含氧气而没有细菌的清洁新鲜的空气。虽然帕夫雷什中学远离城市,交通及经济文化交流不够发达。但是,它坐落在被茂密树林覆盖的乡间,周边有大量农田、果园和古老的森林,还有河流经过,学校绿树成荫,生态良好。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校园内每个学生平均有十几棵树木,而这个“氧气厂”还逐年扩大。
在春秋两季,一、二年级的一部分课在“绿色教室”里上,即在四周都是葡萄藤的草地上露天上课。学校有许多草坪和绿草如茵的角落,绿化地段很多,即使学生有时在草上走动或坐在上面,也不可能把它完全压坏。
美的校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跟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周围环境的美化,以至于孩子跨进校门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都是美的。绿树葱葱的校园全景是美的;绿叶映衬着的串串琥珀般果实的葡萄丛是美的;各楼之间甬道两旁的排排蔷薇是美的;学校果园中的繁茂果木一年四季都是美的;盘绕着野葡萄蔓的学校正门门廊也是美的……苏霍姆林斯基很注意在教室、工作室、车间创设美的环境。每个班集体都设法使自己的教室具备某种独有的特色。审美环境的独特性以布置在黑板旁边的花木来体现:这个教室是一株柠檬树,那个教室是一盆玫瑰,另一个教室则是一棵小松树。这些花木显示着整个房间环境美的协调。温室、绿色实验室里和生物室里不仅为各个教室培育花卉,而且还要从审美角度使它们搭配得色彩绚丽,更富有表现力。例如,麦子旁边有菊花,向日葵旁有玫瑰,马铃薯旁有丁香去竞相开放。
人文校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校园里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我们深信言词力量的强大,深信直接针对人的精神世界去讲话的作用。”例如,学校在走廊上布置了大量的伟人肖像和名人语录,力求让那些在鲜明的形象中、在画幅上、在优秀人物们的聪慧思想里所表达的人类的道德经验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在学校一层前厅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幅宣传画,标题借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没有母亲,就既没有诗人,也没有英雄。”这里陈列着为人类养育了杰出人物的母亲们的肖像。在少先队室里保存着孩子们入队时写的决心书宗卷,有时,有的父亲出席儿子入队仪式时会拿出他在二三十年代前写的决心书给儿子和全大队看。家长对儿子和所有孩子的祝词会使孩子们感到十分激动,触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女生角里摆着许多解剖学、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少女们很乐意看这方面的书,而且一般都是拿走便不再归还的。学校了解女生害羞的心理,把这看作是正常现象。在教员休息室里除课程表之外,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人感到这里是学校环境:桌上摆着鱼缸;旁边是一个绿化角,摆着可以净化空气的观赏植物;桌子周围是一些软椅,桌上是杂志和象棋。
书香校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认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帕夫雷什中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籍世界”,形式上书籍是一种物质设备,实质上它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须臾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生活中心,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基地之一。儿童的许多兴趣在这里得到满足,激发幻想的火花往往在这里点燃。学校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阅览室,楼道里也设有书籍陈列室,陈列适合相应年龄阅读的图书,每个阅览室配备的图书旨在使学生逐渐超越教学大纲,使读书成为他的爱好。学校里若干书橱专门用于存放《世界文学不朽之作》这类书籍。凡进入世界文学宝库的作品,这里都有足够的复本。教学主楼的前庭里张贴有这些作品的目录。不读完这些著作被看作是一种缺少文化和无知的标志。遇到某个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很少阅读列入这个目录的书籍时,就会作为一桩“事件”在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
(三)物质文化建设注重细节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非常关注细节,追求精细和精致,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学校在学校的花草种植上做到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那些为寻求僻静、获得休息和进行谈心而设的幽静角落里的花木都不是任意种植的,而是考虑了每棵花木、每朵花所能赋予人的精神生活的某种审美和情绪色彩。学校在环境布置上体现匠心独运。学校教室墙壁布置的所有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比如说,学生看到墙画描绘的金色秋季的果园景色,自然便会联想到墙外的现实世界。学校在某些细节上也颇具创新意识。学生进入教学楼之前要擦洗两次鞋(一次在校院进口的洗鞋池,一次在进楼之前的洗鞋池),值日生检查鞋是否干净的办法是:让学生站在白色粗麻布上蹭鞋底,布上不留痕迹,便可以进入校舍;如果布上显出污迹来,学生就得去重新擦洗,并把粗麻布也带回去洗。
学校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们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示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他有一句名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苏霍姆林斯基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使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会说话的”,一切都富有教育意义的。不仅如此,在帕夫雷什中学,每座教学楼以及楼里每一层的陈设布置,都是同该年龄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的。在学校走廊上布置了很多图片、报刊剪贴和标语语录。根据不同年级孩子们的精神发展需要和兴趣,或以图片为主、或以语录为主,并且这些图片、剪贴画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基本体现了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形象及抽象。
(四)物质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建设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该校的物质环境浸透了每个学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学生的智慧,从而激发着每颗心灵对周围一切的无比关怀和爱护。
在帕夫雷什中学,许多东西是学生自己或是他们的大同学创造的,包含着他们的亲切情谊。因此,这些东西对他们每个人来讲都是珍贵的,在他们的情绪记忆中都同一些事件、人的关系、情感和体验联系在一起。毕业学生们的来信里都有一些关切的话语:“我在毕业考试前种的那棵苹果树长得怎样?您还记得那株开始要枯萎、经我们移栽后又复活了的玫瑰现在情况如何?白俄罗斯朋友们寄给我们的那些花楸树都扎下根了吗?”在学校果园里有一棵已有一百年的老苹果树,在这棵树下,常有人倾诉衷肠,表白青春初萌的相恋之情。然而,这棵老树开始枯干了。孩子们决定把老果树的叶芽嫁接在幼树苗上,希望有朝一日再长出这样一棵大树来。
在往日学生的来信中常常问到“咱们的大果树”情况怎样。这不单是对自然物的喜爱,而且也是一度进入过他们精神世界的事物的深切珍惜。“孩子们在环境中所创造的东西,当时对于他们只是有些实际需用之物,而从长远来讲,则会成为往日集体生活的珍贵纪念。”
帕夫雷什中学有许多好的传统,它们给学生留下了最温暖、最亲切的回忆。其中之一是春秋两季的“果树周”劳动。“果树周”开始的那个星期日,全体学生都到学校来,所有学生都参加植树。一年级学生各班每年在学校园地里种1-2棵树,中年级各班种3-4棵树,高年级则种7-8棵树。各年级都在专设的《果园周记录本》里记下所种的果树品种和种植的日期。当高年级学生翻阅他们在几年前所作的记录时,他们的苹果树、樱桃树、梨树都已结果了。此时,学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