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成效
1.弱势学校的成功合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逐渐形成了针对薄弱学校互相合并的思路和措施,也逐渐地在弱势学校的合并中,不仅寻得了生存之道,在管理、教学、培训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和做法,也同时寻得了基于学校的文化发展之路。
而唯有文化的融合,方才可以使得两校合并初期的磨合真正结束,“校本文化”也方才可以真正地开始。
2.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服务于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希望能踏实严谨,基于学校实际,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内每一位师生的力量,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品位。这既是对教育局“发展内涵”的响应,也是我们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学科建设、学科测评中的成绩,大致可以支撑我们在品牌学校建设中的理念:
(2008年上学期)
在学科测评中,我校被抽到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后30%)的科目中,语文取得前4,总分取得市前10;
在区各次期末抽测中,我校英语、科学等学科名列区前3名,各科总分及平均分在区公办中学中也均列前3名;
继去年我校中考成绩实现突破,今年中考又取得出色成绩。总分468以上学生57人,第一批市重点中学录取人数57人,名列区公办初中前列,占学生总数的22.62%。
……
这些成绩是否能全面说明教学有效性,是否能体现我们在品牌建设中的成效,姑且不论,但它至少勾画出了我们其中的努力,也勾画出我们决战课堂,提升教学品质的轨迹。这其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至关重要。总结一下,大致有如下特色:
(1)充分发扬集体合作精神。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评课,我们都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对教学有积极的影响,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形成小组的学习文化;
(2)加强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探讨,并在探讨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学习力。
(3)制度人化,工作细化。
3.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经验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自身发展形成新的办学理念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正从这点出发,我们学校在校本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学习,我快乐”系列校本课程,曾荣获拱墅区初中校本课程一等奖。
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改良学恩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交往能力,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欣赏、实践和创作的能力,养成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校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做有益的尝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校本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同时形成了短流程、微型化的校本课程特色。所有的课程,都以讲座、活动和实践为主要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一主题进行相对集中的教学。具体的课程又细分为6大类9小项:
人文素养类:中西礼仪;艺林画社
技艺类:星星合唱团;信息能力的养成
制造类:“深蓝”科技
活动类:抗暴防身术
学科类:文学芳草地;数学百草园
在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实施,直接促进了高中新课改的实施。由于高中新课改需要对各学科进行课程开发(2B模块),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借鉴而对高中新课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了。
4.教师素养明显提升,学习力和研究力大大提高
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在近几年的学校文化实践中,我们非常注重从改变教师的封闭性、保守性和权威性着手,努力革新教师文化。同时,充分尊重教师的文化需求,在教学技能、思维方法、思想视野等方面培训教师,使他们不断地从事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专业水准,从而成长为研究型、学习型教师。总的说来,教师素养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极大更新。通过初高中的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发展的积极讨论和参与,学校内的教职工,都在意识上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上已经彻底更新观念,在新颖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和学生观,也同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教师文化。
(2)通过教学改革,也通过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科专业素质普遍得以提升。在2006年拱墅区举办的教师专业素质比武中,学校参赛教师6人全部获奖,且名列前茅。同时,学校有诸多教师分别在拱墅区、杭州市的各项教学比武中获奖(如说课比赛、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出卷评卷比赛、解题能力比赛,等等)
(3)通过读书活动以及“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知识面得到了扩大,对教育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师获得了更多的人文精神。他们开始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并在课上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的对话。
(4)教师的研究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两校合并时,学校在课题研究上可谓是一穷二白,但是,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学校已经基本建立了三级课题管理网络,区市立项课题超过十个,研究内容设计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科研究、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在论文、成果比赛中,屡屡得奖。
个案四:南开校风建设揭秘
南开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它主要包括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学校一贯以校风良好著称。梁启超先生曾说:“贵校校风之佳,不仅国内周知,即外人来参观者,亦莫不称许。”每当家长送其子女来南开读书都说:“得入南开,便可放心。”张伯苓校长认为:“个人应具固有之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校风为学校之灵魂”。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风尚和特色的体现,是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揭示南开校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对当下我国学校校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严格校规校纪
校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校风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它一开始需要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作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校风是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和引导的结果。早在民国初年,南开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规校纪。它包括教学和生活管理两方面,如讲室规则、操场规则、寝室规则、调养室规则、书报室规则、食堂规则、饮茶室规则、沐浴室规则和接待室规则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具体,详细规定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针对不同情况,“惩罚规定”载明了八级纪律处分:申诉、停学、通知家长申斥、记小过、记大过、请家长或保证人来校会同训诫、勒令退学、斥革。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得南开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南开校规校纪之严格有时超出常人的想象。如学校将饮酒、吸烟、赌博、早婚、嫖妓等事,悬为厉禁,犯者退学,绝不宽假。学校规定学生一律住校,统一着装。男生一律光头,女生一律发不过耳。行为不检、衣冠不整、内务评劣、晚自习说话、出言不逊等都要记警告,私自出校门记大过,而考试作弊则当即张榜开除。三个警告折合一个小过,三个小过折合一个大过,三个大过就要被开除。校规校纪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绝不宽恕。张伯苓校长的儿子在南开上学,犯了错误照样受到批评教育。汪精卫的儿子因学习不好,同样受到批评。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的儿子也因触犯校规而被开除出校。
(二)注重文明习惯养成
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张伯苓校长认为:“吾人平常所谓人格,莫非习惯之积体,习惯良好,即人格高尚,习惯恶劣,斯人格卑鄙。”“一好习惯,即将来之一好人格,一有用之学生。”在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许多陋习浸淫青少年。因此,南开校风建设把学生的文明素养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张校长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习惯的培养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具体细致,力求实效。
就拿卫生习惯培养来说,学校提倡“节饮食、慎起居、勤运动和均劳逸”,专门编制了《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并拟定了《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一天的生活、学习、饮食、运动、娱乐等,都制定出规范条例,以供学生参照执行。
例如,在《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中有如下内容:“今日早晚及饭后刷牙否?、今日按时大便否?……今日做激烈运动否?今日饮水几大杯?……睡时开窗否?”《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共包括20条内容,其中有如下条目:“6点1刻醒来,想想今天应做什么事。(习惯了,到时自然醒来)……7点20分吃早餐……12点午膳(不要忙,要细细的嚼,食毕漱口)。”所有的内容细致但不烦琐,具体但不机械,符合人体生理规律,既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确保学校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且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来说都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就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张伯苓校长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盖少年之中具有自治力,而不为外魔所移者实鲜。类多自治之力薄弱,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时,邻近南开学校的南市是天津有名的“杂霸地”,地痞流氓到处横行,大烟馆、赌局、妓院充斥其间。由于南开学生多为富家子弟,优越的生活,使他们中间不少人染有不良习惯,少数人甚至还有赌博、冶游(嫖妓)等恶习。为了不使学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学校竭力抵制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为了杜绝学生游访烟花柳巷的陋习,防止他们因为沉溺其中而损害身体和耽误学业,学校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学校禁止学生去各处冶游,甚至连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落子馆也成为南开学生的“禁区”;有时,学校还派人到这些地方去调查,看是否有南开学生前来游玩。每到假期,学校成立假期乐群会,尽量组织学生在学校度过假期生活,以防学生“归则易与社会相习染”。同时,学校号召假期离校归家的学生,也像假期在校同学那样,过有益、有规律的生活。学校还经常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张伯苓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家中人往往因子弟一星期在校用功,至星期日则纵之使消遣于恶劣之地,学校六日建筑之功,每因此一日遂至破坏,是以格外请诸位注意。”
(四)校长教师以身作则
在一所学校里,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张伯苓校长说,要广造变革社会的新青年,“决不是书本上说就行,非得以身作则,用精神感动不可。”他要求全校教职工:“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他还用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话,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由于“学生与其所信仰崇拜之教员,朝夕亲炙,即无直接之训练指导,日久其思想行为,亦必为之潜移默化,于是所收间接训练之效果,必甚宏远。”学校特别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崇尚教师的自尊自爱,要求教师把为人师表视为天职和约束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法度。号召教师处处以身作则,谈吐、衣着、外表、人品、风度等,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如不许学生赌博,教师也不准打牌。职工在办公时间内,不许看报或干私事。张校长不仅严格要求教职工,还严格要求自己,自律甚严。为了言传身教,酷爱听戏的他从不在天津戏院听戏。就是和他颇有交情的京戏名角在天津表演,他也决不前去捧场,而宁愿大老远地跑到北京去听他们唱戏。原因很简单,他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真可谓是煞费苦心。许多人在回忆张校长时都谈到两件小事:一是他不许学生吸烟,但自己却吸旱烟。当学生指出时,他将烟袋一折两断,从此不在吸烟。二是他年轻时留着胡子,为了给学生做表率,他的胡子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全部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