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21

第21章 生态文化视野中的学校管理新探索(1)

知识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除了变化不变,就是一切在变”,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它给我们学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感悟到校长成长的“希望田野”是学校。在向教育家迈进的过程中,校长首先要融通教育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其次,要准确把握知识社会的动态;还要根据教育现实环境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领”的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优质学校,同时,也使校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进行特色化办学的教育名家。

以下是我近年来创新诠释教育生态学、开展特色化办学的新思路、新实践、新思考。

一、新思路

考察人类的文化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时代,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新的生态文化正在形成。

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联系、动态。我们认为,现代管理要强调“三个关注”:

第一,关注人性。追求公平、达成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内在需求,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当秉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两个第一的思想,即“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教育教学范畴里,学生第一”。(前者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应当“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后者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关注共赢。共赢是现代管理中倡导的一种理念,符合生态学的平衡精神,学校管理者应当摆脱管理者与师生的“囚徒困境”,倡导合作性博弈,努力创设一种文化和谐的共赢局面。

第三,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享受幸福,就是要关注现在,即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学校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学会享受教育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使教育不仅仅是奉献,也是获取成长的快乐。

教育生态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校生态系统内外的平衡。因此,从2003年开始,我们开展“三维成功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积极营造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生态。我们的“三维成功管理”,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生态校园,创设文化共赢的局面。《中小学管理》曾高度评价我们“为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为此,还遴选我为2005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的封面人物。

二、新实践

我们尝试的“三维成功管理”,通过考察学校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内在关系,试图建立一种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成功的生态链,使学生走向自主成长、使教师趋向个性化发展、使学校迈向文化管理,从而构建生态型的学校文化。

(一)学生成功管理——构建生态型的学生文化

1.目标: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2.实践: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

我们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学生最大的成功。这才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尊重。尊重学生,最本质的体现应当是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它包括三个维度: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学生对学业活动的兴趣水平和参与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

为此,我们确立了两大抓手:第一,通过“三化五工程”构筑“生态德育”;第二,在“三个课堂”中实施多元教学。

“三化五工程”(评价过程化、多元化、延伸化,德育自主化工程、社会化工程、生活化工程、人文化工程、活动化工程)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愉悦。

所谓“三个课堂”是指“生态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心理课堂。我们在“三大课堂”中实施多元教学,让学生获取成长的充实。

3.生态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业兴趣水平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课堂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性。“生态课堂”试图改变知识传授的那种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发现。

“生态课堂”追求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由此建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活动兴趣水平和参与程度。

我们认为,生态课堂应当具有下列特征(图2):构建生态课堂,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

【案例1】“一颗黄黄的大便”

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给“颗”组词

实录: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几个生字宝宝。下面老师想请大家模仿课本上的说法给“颗”组词。看看我们小朋友能组出多少不同的词。

(教室里立刻举起了很多只小手)

生1:一颗枣。

师:很好,书上就是这样组的。

生2:一颗糖。

师:啊,很棒,你组出了一个新的词。

生3:一颗枣。

(生3还未入座,就有小朋友表示生1已经说过了)

师:是啊。你组的(词)没错,可是***同学刚才已经说了。老师要求大家模仿课本上的说法给“颗”组新的词。

老师这么一强调,好多小朋友的手放回去了。此时老师让生4来回答。

生4:一棵树。

师:噢,一个新的词,大家说对吗?

“不对不对,一棵树的“棵”是“木”字旁的。我们在前面刚学过。”好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地予以否定。

于是老师引导大家翻到了课本上有“棵”的那一页。

此时,有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胸有成竹的样子,老师当然让他回答。

“一颗黄黄的大便。”生6从容而又大声地说。

此话一出口,好多小朋友笑了,有的还捂住了嘴巴。

教师先是一愣。接着她很自然地作出了回应:“***同学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很好。他还用了一个叠词:黄黄的。大家说,他组的词对不对。”

老师这么一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就转到了对组词对错的判断上来了。结果大家都认为生6所组的词是正确的。

生6带着一脸的自豪入座。

这是一段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实录。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老师很好把握了“生态课堂”(见图7.2)要领,至少体现了下面四大特性;

(1)共生性。“生态课堂”的共生性特征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鱼水般”的关系,相互交融,在鱼水关系中,师生之间合作对话、趋向平等、理解信任、民主互尊。案例中教师的几次回应恰当地展现了这种鱼水关系。尤其是生6突如其来的组词,教师给以适时的解围,体现了对生6充分的尊重。

(2)社会性。“生态课堂”的社会性认为学校、课堂其实就是小规模社会,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把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生6自然地说出“一颗黄黄的大便”时,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在这个场合讲合不合适,而是要把这个词先组出来,因为此前已有一些同学讲了一些或许他也能想到的生活中的例子。说到底,生6只是举了一个他生活经验中的例子,而且是成立的。老师的引导,小朋友的判断,最后认可了这一组词的客观性与正确性。

(3)全面性和生成性。“生态课堂”的全面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指向教师和全体学生,学生包括能力强的、中间的和困难的,每一个群体都有所得。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生态课堂”中每一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是此学生还是彼学生,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资源。从对生3、生4、生6回答的回应细节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中这位教师在全面性和生成性上的精彩把握。

(二)教师成功管理——构建生态型的教师文化

1.目标:迈向“成功教师”

2.实践:运作基于“生态课堂”的教师发展模式(1335工程)

关于教师发展,我认为:教师发展不仅仅只有专业发展,还应当有精神的成长,当下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应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不仅仅只是教育变革的对象,还应当是教育变革的利益主体,教师当有享受职业尊严与快乐的权利;教师发展不仅仅需要外力,更需要激发绵绵不断的“内驱力”,只有教师愿意,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发生。

我认为,“教师发展是一种慢的艺术”,它是一个生命体持续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更需要来自教师本身的“发展自觉”。为此,我们确立了成功教师的标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公认、生活幸福);通过“1335工程”,运作基于“生态课堂”的发展模式。

所谓“1335工程”,“1”指一个转化:教师要将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课程现实;第一个“3”指三大理论做指导:学习型组织理论、米德的文化传递三模式理论、英国的CBTD教师成长模式理论;第二个“3”指三个层面运作,即从学校层面、教研组层面、教师个体层面着手;“5”指用“理念先行、愿景共建、制度支持、行动跟进、平台搭建”等5大策略,营建生态型教研组,培育生态型教研组文化。

三年来,我们精心培育“学习、研究、反思”型教师文化,鼓励教师立足“生态课堂”、开展教学“田野”研究、开辟个性化工作坊、人人争做“课程领导”、成为最好的自己。

(1)开展“田野”研究

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强调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也一直在倡导“学习、研究、反思”型教师文化。我们倡导教师开展教学“田野”研究,种好自己的一方教学试验田。

【案例2】“赢”是什么意思?

内容:一年级《语文》下《识字七》全文如下:

是对非,长对短。

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在讲到“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时,Y老师作了如下处理:

Y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这里的“赢”是什么意思?

生1:赢是胜利的意思,比如跑步比赛,我比***跑得快,我“赢”了,说明我胜了。

Y师:你讲得很好,不过老师要求你根据课文的意思回答。

生2:赢就是赚钱的意思。大人们搓麻将,谁赢了,谁就赚钱。

Y老师有点尴尬,连忙否定了学生的表述,并告诉了全班同学“赢”在课文中的意思。接着抛出了第二问。

Y师:那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大家这里的“千家”是什么意思?

……

随后,这位Y老师就“万户”、“嫌”向小朋友提了类似的问题。

这一段用时8分钟。(我们小学部每节课才35分钟)

课后,随堂听课的J老师与Y老师就这一段内容进行了交流。

J老师:我刚才看到你就这两句话一共提了六个问题,你觉得课堂效果如何?

Y老师:糟透了。也许小朋友根本没有办法从语句上予以理解。但是我没有刹车,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所以,小朋友们没兴趣了,这8分钟整个课堂就散了。

J老师:那你觉得怎样处理比较合理?

Y老师:首先,我在教材把握上出现了问题,其实没有必要问这样的问题,学生也不需要去知道;同时,也许我更应该顾及小朋友们的反应,并随机应变。

(2)开辟个性化工作坊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时刻注意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方式,更重要的是,时刻判断怎样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正确的。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就表现在使得每一个教育行动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

当然,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积累、反思、领悟,更需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觉醒。一个教育思想错误、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不可能拥有教育智慧,因为教育智慧总是代表着先进的、积极的方向。

我们鼓励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中,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开辟个性化的工作坊,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案例3】用图画心理学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2008年12月初,有位家长向学校领导反映说,他儿子晓书(化名)前一天回家还闷闷不乐的,可是第二天儿子晓书回家后却兴高采烈地告诉他说:我想通了,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我好佩服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位家长一时间长二摸不着头脑。

原来,那一天,金老师正巧给晓书班上了一堂心理辅导课,课的内容是自画像。

课后,晓书提出解读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