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17

第17章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1)

一、开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1.儿童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关注点

21世纪是一个关注儿童的世纪,这种关注尤其体现在儿童文化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学者提出向儿童学习,实际上就是希望成人能关注儿童文化,从儿童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儿童文化是儿童特有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理解儿童文化,培育儿童文化,引领儿童文化,开发、优化儿童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班级是儿童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作为特定背景下儿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对儿童的行为举止起着无形规约作用,更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个性形成和精神成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滋养因素,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源泉。

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又具有现代气息的省级示范性学校。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一直是学校师生工作与学习的航标。学校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儿童价值和儿童文化,通过几代办学人的努力形成了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而班级文化是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重要领域。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尤其需要我们从儿童文化的视角来重建班级文化,营造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

2.现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概述新课程的实施中,学校在道德教育中更多利用班级文化这个有效的抓手,旨在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达到学生道德教育的形象化和实践性。但是,仔细审视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就会发现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缺陷:

(1)文化主角的定位偏差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应该是儿童。而这个定位一直以来都被教师的权威所抵制,班级文化的建设都是教师思想的物质呈现,这种主角的定位偏差,只能导致班级文化的成人化和机械性,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对学生道德教育起重要的作用,这如同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化。

(2)文化建设的主题单一

在现行的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有所谓的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呈现,但是不乏主题的单一性,除了一些为了开展而开展的活动之外,缺乏为学生发展的主题。这样班级文化建设就缺乏了一定的目标性,流于松散的零碎的活动范畴,这很显然在没有丰富主题引领下的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必然带来班级文化建设的盲目性。

(3)文化积淀的痕迹淡薄

即使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多努力,还是不能看到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淀痕迹是否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展。其实班级文化建设共性的弊端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班级文化不能形成一种精神的存在,还是追求于建设的表面,而未考虑到其影响力。淡薄的文化积淀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班级文化的功能。

出现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融入儿童文化的因素。看来,班级文化建设中,只有尊重儿童的文化需要,才能达成理想的目标。

(二)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儿童文化的成分,将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以下的意义:

1.彰显班级文化的生机

班级文化的建设者是学生。假如定位于这种理念,那么会给学生、儿童提供开阔的展示平台,儿童在班级文化的环境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展现自己的童心魅力,使得班级文化成为儿童成长的一种引领。这就摒弃了班级文化被教师所控制的尴尬局面,从而在儿童文化的浸润中更为自由地彰显班级的生机。

2.凸现班级文化的个性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一个侧面,它可以向全校师生展现自己班级的建设特色。在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今天,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儿童文化,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凸现,让全校师生了解儿童的这种个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学习、活动的热情。久而久之,具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就会在班级甚至学校中建立一种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存在。

3.发挥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影响人,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具有儿童文化特征的班级文化最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功能。首先,班级文化是儿童自己建设的,它的结构符合学生的被教育特征;其次,当班级文化体现儿童文化需要的时候,学生就能在最大的潜意识中肯定这种文化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效应。

二、基于儿童文化的班级文化的内涵

基于儿童文化的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种尊重儿童本身的教育行为,著名的柯尔伯格曾提出在儿童成长中公正团体的作用,并主张利用学校的环境气氛和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这一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班级文化建设。其实,班级文化的建设一直以来是不能缺少儿童文化的需要的,过去我们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就是没有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审视,只注重建设的过程,忽略了必要的宏观的引领。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作为以儿童为主体的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本研究中,尤其强调这种文化是儿童主导的文化,不是教师主导的文化;是丰富、滋养儿童精神生活,润泽儿童生命的文化,而不是剪裁儿童、窒息儿童;是动态、生成、成长、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文化;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强调班级文化的儿童属性,而不是成人属性。

班级文化建设不应强迫灌输,而应注重培育、积淀;在方法和途径上应注重渗透性和日常性,强调班级文化在课内外活动和社区、家庭生活之中的隐性影响;应重视“活动法”,使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的过程就是形成和积淀班级文化的过程。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载体。

2.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什么?

首先是一种儿童潜意识的精神需要。儿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总想有能够顺应自己需要的某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于儿童处于感性的精神判断的阶段,所以我们也不能以某种理论来让儿童接受这种需要,而是要以大量的物质和活动来呈现,接受儿童属于自己的选择。因此,这种儿童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物质化来代替他们的精神领域。

其次,儿童文化可以解释为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的标准。儿童在学校必然需要某种道德层面的、学习层面的标准来作为自己的参考,他们不得不进行必要的模仿,这样看来儿童文化就表现为能够帮助儿童树立信心和明确方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儿童文化可以表现为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学习活动过程。儿童在学校学习中更多表现的是天生的自由状态,他们不想被一些制度所约束,因此尊重儿童的这种自由,让儿童享受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建设儿童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儿童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

班级文化建设基于儿童文化的前提,可以追溯儿童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

1.儿童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共性体现

我们首先肯定了班级文化建设和创造者是儿童,那么儿童文化和班级文化之间就自然建立了一种共性。儿童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把属于儿童范畴的一些思想尽情体现于班级文化之中,他们甚至会用锐利的慧眼排斥不属于儿童文化范畴的一些文化。当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融入了儿童文化,那么它的性质毫无疑问变成了儿童文化的一种变相形态的存在了。在班级文化中体现的基本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些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样班级文化和儿童文化其实是等同的。

儿童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共性当然还表现在其功能上。儿童文化满足了儿童平时生活学习的需要,而班级文化的功能体现在在学校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儿童文化的功能体现可以延续学生童年生活甚至是一生,而班级文化的影响力至少可以圈定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2.班级文化是儿童文化的内核

儿童的生活学习主要集中在小学这个阶段。因此,儿童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伴随他们学习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因素,比如榜样、偶像等。这就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儿童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即所谓的班级文化是儿童文化的内核。

在儿童文化的特大容量中,由于儿童缺乏必要的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在有些时候,儿童在接受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比如一些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等,这时有了班级文化这个平台,儿童就会在班级这个温暖的家庭中得到一次文化的重新洗礼。凡是呈现于班级文化中的儿童文化都是在学校教师正确引导下经过筛选的有益的文化因子,这样就不至于使得儿童在享受儿童文化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3.班级文化隶属于儿童文化

班级的主人是儿童。这一点足以证明班级文化隶属于儿童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必须依据儿童文化的特征来开展,学生学习和活动在班级之中,他们在很多时间内都接受着班级文化的熏陶,所以班级文化应该体现儿童文化的特征,必须以儿童文化的标准来伴随儿童度过学习活动的每一天。班级文化无论达到什么精彩的程度,也不能偏离儿童文化的大前提,可以说儿童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唯一标准。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和原则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一般模式

1.以班集体目标为抓手,凸现班级共同价值追求

班集体的目标是构成班集体的核心要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目标。

班主任必须明确,民主制定班集体目标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因为班集体目标的实现需要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

2.营造共同价值追求的班级环境,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班级的环境是班级的物质文化,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努力改变那种缺少文化的班级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环境文化,组织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的内容,富有教育意义。

3.围绕共同价值追求组织班级活动,强化班级核心文化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健康发展,不仅发挥出独特的育人功能,也成为班级生活独特的景观。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开展的有效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树立学生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来凸现班级精神品质。班主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特别是根据自己班级的目标,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特色化的活动。

4.围绕核心文化完善班级制度,促进班级文化积淀

核心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它是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需要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从而更好地保证实施。班级的制度也是在班级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的。平时,我们要根据班级的情况,满足学生的民主要求,让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共同遵守,逐步完善,最终要把班级的各项公约规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观念和形态存在,以无形制度代替有形制度,将“硬制度”和“软文化”熔于一炉,使班级规章制度既起规范作用,又能发挥激励作用。

5.促进班级文化的外显,形成共同价值下的班级风气

班级风气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精神,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种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这对提高全班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班级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环境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的建设、活动文化的建设,班级核心文化不断生成、积淀,逐渐形成共同价值下的班级风气。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一个学生都不能少”的参与性原则: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热情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自觉的管理者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班集体的每一项活动,班级的所有人员一个也不能少,鼓励班级每个个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形态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质,而不允许任何集体活动中落下一名学生。

(2)“一点小事都不放过”的实效性原则: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成功的喜悦之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3)“一个岗位都不空缺”的体验性原则: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在每一个岗位中得到普遍增强。

(4)“一项活动都不孤立”的整体性原则:每学期围绕教育中心设计纵向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横向互动式的教育途径,形成内容一体化、途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评价一体化。任何一项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开展,都发挥综合的教育功能作用。把活动的德育价值、德育功能最大化。

(5)“一个班级都不落下”的发展性原则: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有差异的生命体的集合。在班集体建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们所呈现的态势也各不相同,建设它、巩固它、发展它,我们就必须采取不同方式和策略,每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途径可以各不相同。我们允许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差异性的存在,鼓励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