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01

第1章 总序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一超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教育培养的是未来,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基本单元,理应走在时代前列,在创建学习型组织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工作中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校长作为办学责任人,应当自觉地成为学习型学校的领头人。

2007年7月,杭州市启动了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以期通过系统深入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素质、法治理念、科学精神、人文修养、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教育领军人物,造就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浙派名校长团队。

一流的城市须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须有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校须有一流的校长团队。三年前,杭州市教育局对杭州市“十一五”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提出了“跳出本地,站得更高;走出教育,想得更宽;抛弃功利,看得更远”的要求,就是要推动我们的校长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人本理念,遵循教育“三个面向”方针,在反思和回归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直抵教育本原的创新。

学校是社会系统中掌握教育资源最多、最集中的机构,但并非每一所学校都能自动纳入学习型学校行列。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再一次让我们直面教育的重大问题,那种仅限于既有知识学习、满足于纯技术性应试能力训练的学校教育如何能够担当起“三个面向”的重任?重构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组织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活动,使之学习型组织化,已成为当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每一位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校长深思与探索。这也是转型升级在教育系统的必然体现。

人的素质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每所学校要与时俱进,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改进策略,创新方法,自觉实现从重视少数人到关注每个人、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到公民素质教育、从强调整齐划一到尊重个别差异、从规模拓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全面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和教师的执教能力,不断拓展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增长育人才干,提升办学品质,办好与城市发展水平和定位相匹配的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成员个体、组织整体与整个社会协同发展。

三年来,“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在杭州市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下,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传统与特色、校长人格魅力与专业化五大专题研修,通过校长论坛、名校访问、企业参观、国外考察、城乡结对、田野义诊、送教下乡等平台的交流,努力践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有效转化和运用学习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中小学校长研究丛书”正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三年研修的结晶,它汇集了学员们的工作经验、学习思考,凝聚了学员们成长旅途中积累的智慧。正所谓“做得出色,说得精彩,写得鲜活”。相信它的出版,会对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学校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学校的现代化转型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美国克拉克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的事情的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剩余的15个是宗教团体。可见,这剩余的85个组织即大学和宗教团体都是文化性比较强的组织。换句话说,组织的生命活力取决于它的文化基因。从本质上讲,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显著的特性。具体来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学校必须是有助于(人)成长的教育组织;学校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学校是管理上松散但文化上紧密的机构;学校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其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诸如图书馆的规模、校舍的多少等物质条件;等等。著名教育管理学家欧文斯说得好:“组织文化是决定教育组织品质的根本因素。改变组织表现的唯一关键因素就是改变其文化。”因此,现代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

虽然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学校文化的结构来看,一般可以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学校不同的领域来看,又可分成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管理文化,食堂文化、寝室文化、教室文化,等等。虽然学校文化的定义极其简单,但学校文化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它包括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学校管理方式和风格、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学校独特的文化仪式活动、学校的物质设施建设、学校的社会形象等。不管怎么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文化建设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有二: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硬件提升之后,人们自然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而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建设问题。二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功利化现象日趋严重,学校的文化性不断被消解,学校越来越趋同于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难怪,有人惊呼,学校也越来越不像学校了!深刻反思之余,校长们纷纷认识到文化建设是自己重要的使命和职责,建设学校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日益增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正在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展开。要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应与学校管理相融合;学校文化建设应以价值观为核心;学校文化建设应以课程为抓手;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师生关系为突破口;学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个性;大家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大家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学校文化体现在细节之中;学校文化要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

自2007年起,杭州市启动了“十一五”名校长培训工程。本次培训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少校长选择了“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专题。通过读书学习、专家讲座、访问考察、经验交流、实践探索等不同环节的学习,校长们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和新的成果。从选题方向看,涉及学习型组织与教师文化建设、教师精神培育、学校价值领导、教学与课程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内容十分丰富;从研究方法看,大都选择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生动鲜活;从研究水平来看,有的已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如价值领导等,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从研究效果来看,不少学校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了内涵、形成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如杭州十五中教育集团、建德严州中学等。总之,本书是杭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对学校文化建设理性思考的大交汇、实践探索的大展示。不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应用性。

本书是根据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内容相关性汇编而成。第一章由邬小鹏撰写;第二章第一部分由姚新华撰写,第二部分由姜建平撰写;第三章由张少富撰写;第四章由梁锦芳撰写;第五章第一、二、三部分由任学宝撰写,第四部分由吴忠华撰写;第六章由许宏、汪培新撰写;第七章由陈锋撰写;第八章由丁杭英撰写;第九章第一部分由项红专撰写,第二、三部分由张伟滔撰写;第十章案例一由计国勇撰写,案例二由王征撰写,案例三由傅一华撰写,案例四、五由项红专撰写。全书由项红专统稿。再次申明,本书主编仅对大家的成果作一有意义的串联,各部分基本保持原样,未作大的改动。因此,本书文责自负。书中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