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8928100000041

第41章 价值取向:主体性评价模式(4)

(二)职业教育课程评价

1.职业教育课程

课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各级各类不同的教育,在其课程的理念、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通常所指课程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学习的某一门“课程”,其表现形式是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学生学习的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其表现形式是专业教学计划。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看,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遵循的是“学科导向”,而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遵循的则是“工作过程导向”,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异。简言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包括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单门的“科目”两个部分。

2.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系统研究,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过一个高潮。当前,我国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同时,也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课程评价是这场改革的难点、焦点和热点,亟待理论上的突破。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既着眼于价值、过程和构成,但又不忽视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外在地看,既要宏观评价“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又要微观评价专业教学“科目”。

(1)课程评价的价值观。课程的价值观与课程评价本质密切相关,是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关于课程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多见,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如下四类:一是“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二是“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三是“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四是多元课程价值观。“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强调社会需要是学校课程设计的依据,认为知识学习、儿童发展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强调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个人价值是直接的,社会价值是间接的,课程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积极促进人的发展,最终实现科学育人的根本目的。“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将“人”(人类社会和受教育者)作为课程价值的主体,将社会、受教育者统一于“人”之中,摆脱了将二者割裂、对立的“本位观”的影响。持这一观点的其他研究者在分析了前两种价值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社会本位课程价值观将导致社会对教育的短视现象和行为,个人本位课程价值观不能把握人的真正本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课程价值观将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多元课程价值观则认为,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学生价值的整合。总体说来,有关研究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虽然在实践中对个体的差异性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但实质上“社会本位”观一直占主导地位。

(2)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主体是能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人与组织。课程评价的主体通常包括课程编制者、课程管理者、课程实施者、课程接受者四个方面。

(3)课程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的对象即课程评价的范围和评价的客体。课程评价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纵的环节,又包括横的方面。课程评价的环节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制定及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课程后的结果等方面的评价和分析。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应“面面俱到”,既包括对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科书等的评价,也应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师生相互作用形态的评价和学生素质的评价。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评价的对象为课程及任何与课程相关联的实体,这些实体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课程大纲、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及有关机构,并将它们归结为“课程参与者”和“课程的要素”两类。上述观点表明,课程评价范围具有广泛性,它涉及教材编写的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式、教研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校长角色的转变等问题。而我国的课程评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局限于对某些方面的评价,缺乏整体性。

3.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及评价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因此,研究校本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以学校为单位而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采用“问题解决”的思路,“自下而上”的策略,通常以“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实现。

校本课程的出现,发挥了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上的主体作用,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整合起来,形成校本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和特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和评价要坚持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差异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能动地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从而改变“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二是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改变“千教一面”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应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开发。它应该有利于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程研究。它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方式,沟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校本课程开发要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要有助于实现学校的个性化的教育,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从而改变“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校本课程开发要使学校形成研究讨论、共同学习提高的民主和谐的心理气氛,要有利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师作为主要开发者,基于学校现状,在学校现场进行、为满足本校学生需要所进行的发现、挖掘促进其发展的各类资源,将学生周围的资源转化为课程的资源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进行价值判断;二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三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益(开发效益是开发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开发活动的投入的比)进行衡量。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涉及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但其目的并非单纯对学生进行评价或对教师进行评价,而是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或教师评价的结果只是判断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依据之一。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续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评价的意识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对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益将有重要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目前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出现了一种泛化的趋势。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并非越多越好,应当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对于国家规定的德育课和文化理论课、专业课,也不能以校本课程名义轻易更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一定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校本课程评价中的重要依据。

(三)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评价

1.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特点

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不能不要专业理论,但也不能强调理论推导,要强调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因此专业技能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基础工艺和相关行业技能标准等部分内容整合而成,它涉及的范畴比较广;主持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以及一定的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技能教学法等知识,应是具有较好的课堂组织和掌控能力的综合性教育教学人才。

(2)实践性。专业教学的核心是技能训练。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动作技能的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完善或自动化阶段。

认知定向阶段是指对所学的动作技能有初步的认识,也就使学习者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映像,以便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定向。动作认知定向阶段是训练中的低级阶段,具体讲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本层次技能训练的目的、意义、内容,对掌握的操作技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动作的联系阶段是指在教师引导或示范下,按照正确的程序与动作规范要求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协调完善阶段是学生把已经掌握了的局部动作连接起来,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指导操作技能的完整性,加强局部动作的综合练习;自动化阶段是指经过反复训练,技能已达到精炼纯熟的程度,并能把已经掌握的动作运用到实际工作或模拟环境中去。

(3)前瞻性。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因此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任务的职业教育应该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其课堂教学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若课堂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能跟上行业企业技术的进步步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2.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块。

(1)教师教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实质是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评价。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目标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内容评价。专业技能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能灵活处理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学习环境评价。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学习环境包括教学时的软硬件环境、信息引领和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在专业技能课堂教学时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第四,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符合学生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法,并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过程不是事先安排好并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及时反馈,根据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学习专业技能是为了应用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注意专业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生产实际的整合。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过程应包括如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演示操作;关注学生的操作训练;及时点评、总结、调控。

第五,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对专业技能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对职业技能有感性的认识,掌握操作技能的基本要领和工艺水平要求;让学生感受动手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2)学生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学习状态。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投入状态,具体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好的发展,并会通过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第二,参与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参与数量,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及时间的数量;参与广度,要看是否各个层面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即全程参与;参与深度,要看学生参与的是表面的问题还是深层次的问题,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