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奖励生产
梁对这个议题的基本主张,还是以欧洲的学说作为切入点:“凡善言经济者,未有不首以生产为务者也。昧于经济学理者,往往以金银与富力为同物,汲汲焉思所以积之而壅其出。欧洲前代诸国,蹈此覆辙者,不知凡几也。”(页53)欧洲在16-18世纪重商主义盛行时,有一阵子把金银视等同于国家财富。这种想法并非愚昧,因为金银确是可以从外国购入实物。但他们也很快就理解到,若要长期赚入金银,基本上还是要靠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经济思想史的文献早就能确定此点。
梁接着说:“管子则异是。其言曰:‘时货不遂,金玉虽多,谓之贫国也。’(《八观》)故管子之政策,惟藉金银以为操纵百货之具,而不肯牺牲国力以徇金银。其最要者,则使全国之民,皆为生产者而已。”(页53)只要提一点,就可以说明欧洲人也深知此原理。斯密的《国富论》首章,申论分工对生产力的重要性,生产力提高后,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自然能保持,才能据以增加“国富”。斯密或欧洲人从未蒙昧地说要进口金银以增加财富,因为他们都清晰地知晓,在没有增进生产力的状况下,若只是增加金银(货币供给量),唯一的后果就是国内物价提升。这反而会减降本国产品在国外的优势,到头来金银还会倒流出国外,去买国外较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大卫·休谟有名的“黄金流量调整机能学说”(specie-flow mechanism)。梁对欧洲重金主义的评论未免偏颇,也过度赞扬管子的真知灼见。
另一项偏颇,是批评斯密的“非”国家论:“然则有国家者,似宜听民之自为,而无取然代大匠斲。此说也,实斯密氏一派所张皇以号众者也。而管子则不谓尔。其言曰:‘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牧民》)又曰:‘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乘马》)……当管子之意,以为国家若不有道焉以干涉之、奖厉之,则民或惰而不务生产;或务矣,而不知所以生产之道;或知其道矣,而为天然之不平等所限制,不能举自由竞争之实。是故非以国力行之不为功也。”(页53-54)
第8.2节已解说过:斯密所主张的自由放任,是针对国家干预式的重商主义所产生之弊病,梁不解此点,以及两国在时代背景上的差异,硬以自己的主张与喜好去批评斯密。梁所主张的,是应由家长来集中生产资源与分配食物,反对子女各凭才性往外各自发展。欧洲人早已经历过梁所主张的那个阶段,进入尊重个人才华发展的时期;梁以清末弱国的心态,挟着管子的主张,批评处于经济霸权阶段的英国经济政策不当。斯密的政策不适用于清末中国,这是事实,而斯密也从未曾主张中国应采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梁又何必苦苦批评?
梁在此节中,大量引述《小问》《五辅》《牧民》《立政》《八观》诸篇的段落,来说明管子多么注重奖励生产政策。这些引句在梁的书中和《管子》内可轻易查到,不赘引。他从这些段落里得出几个感想:“(1)管子非如极端之重农主义,以农业为国民独一无二之职业,宁牺牲他业以行过度之保护者也。(2)通管子全书,其言奖励工业者,不可枚举,而商业又其所最重也。……盖管子未尝轻商也。(3)而其政策在以商业操纵天下,故不欲使私人得专其利,此实管子一种奇异之政策,而与今世学者所倡社会主义,有极相类者。(4)管子言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可谓名言。商业为社会所不可缺,然不能谓之为生产事业;全社会之富量,不以商业之有无盛衰为增减也。此义近儒菲里坡维治最能言之,足正斯密之误。”(页56-57)
前两点我完全同意,对第三点的前半段也同意,现代读者大概很难完全同意此点的下半段。较可争辩的是第四点:商业是非生产性的吗?现代的国民所得账户里,服务业和商业的比重已远超过农业,但清末经济的状况,或许和管子所说的情形类近,所以不应对梁的这个论点苛责。他最后说,“近儒菲里坡维治最能言之,足正斯密之误”。
我们现在知道斯密其实无误,但还不知道这位近儒是谁,是根据什么事实下此判断。
前引的《西洋经济学者及其名著辞典》(页728-729)告诉我们,菲里坡维治(Eugen Philippovic,1858-1917)是奥地利经济学者,1893年从德国回维也纳大学讲授经济学及财政学,他的代表作是《经济政策》(Volkswirtschaftspolitik,1899-1907,两卷)。此书的特色是“它不似古典的著作,以产业部门分别经济政策(如农业政策、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交通政策等),而分经济政策为组织政策、生产政策、所得政策三大部门,用以分析这些政策对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又,本书对于过去经济政策的各种研究成果,都有极公平的介绍,而且折中抽象方法与具体方法;曾在学术界博得极高的评价”。我手边无此书可查,但根据这项介绍,作者已注意到组织、生产、所得三大政策,且对过去的研究成果“都有极公平的介绍”,他真的会认为“全社会之富量,不以商业之有无盛衰为增减”吗?我无法证实此点,只知道梁看过此书的日译本,至于他对此书的理解程度则尚难判断。
8.4均节消费
梁在此节的主旨,是主张崇俭抑奢:“有生产必有消费,无消费则生产亦不能以发达;……然消费贵与国民富力相应,宜量费其所赢,而毋耗其母财;此勤俭贮蓄主义所以为可尊也。管子书中,多为强本抑末之言,非有恶于末业也,恶其长奢侈之风,而将为国民病也。故于崇俭之旨,三致意焉!”(页57)读者必问:《管子》内不是有《侈靡》篇吗?篇中不是有“莫善于侈靡”的说法吗?要如何解说这个明显的矛盾?有些注释《管子》的学者认为,此篇文字内容凌乱,所记甚为繁复,不能自成章段,可能是后儒拟古之伪作。
暂且不论这项争议,而把问题转到较中性的辩论上:侈靡对经济增长真的有利吗?节俭真的重要吗?梁的看法是:“畴昔之论者,或以为民俗奢则所需之物品多,而生产之业,缘此得以发达,若人人啬于用财,则贫者无所资以赡其生;于是有奢非恶德之说起焉!殊不知奢俗一行,则一国之财,宜以为生产之资本者,将挥霍而无所余;资本涸,则产业未有能兴者也。……管子之意,以为若使天下能为一家,则财之挹于此者还注于彼,虽稍奢而不为害;若犹有国界,与他国竞争,则一国母财,必期于丰,而母财丰生于积蓄,积蓄生于俭,故以奢为大戒也。虽然,奢与俭无定形,必比例而始见;夫所入二百金而费及百金焉,则为奢矣!所入万金而仅费百金焉,则不为俭而为吝矣!奢固害母财,而吝非所以劝民业也。”(页59)
这是个重要的议题,梁只用两页不到的篇幅解说;他论述得很好,既中肯又准确。前两节提过,梁对斯密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并不赞同,我们现在拿斯密的见解与严复的译案,来和梁的奢俭观相对比,当可看出斯密与严复对这个议题的理解,要比梁开阔深刻。斯密在《国富论》第2篇第3章内,论及俭约与浪费这两件事,在个人与国家所产生的效果。严复在译《原富》时对此写了三段案语(分布在《人人文库版》页336-341),大意如下:
(1)“俭,美德也,而流俗固薄之”,这是大家熟知的话,严复说节俭的意义是:“道家以俭为宝,岂不然哉!乃今日时务之士,反恶其说而讥排之,吾不知其所据之何理也。斯密言,俭者,群之父母。虽然,但俭不足以当之也。所贵乎俭者,俭将以有所养,俭将以有所生也。使不养不生,则财之蟊贼而已,乌能有富国足民之效乎!”(页339)
(2)有些奢侈是无必要的,有些则是必要的:“或又云,奢实自损,而有裨民业,此目论也。奢者之所裨,裨于受惠之数家而已。至于合一群而论之,则财耗而不复,必竭之道也。虽然,一家之用财,欲立之程,谓必如是而后于群为无损,则至难定也。于此国为小费者,于彼可为穷奢。法之巴斯獭,英之耶方斯,皆论之矣。大抵国于天地,耗民财以养不生利之功者,盖亦有所不得已。奇技淫巧、峻宇雕墙、恒舞酣歌、服妖妇饰,此可已者也。而兵刑之设,官师之隶,则不可无者也。使其无之,将长乱而所丧滋多。……虽然,兵刑官师之必不可废,固也。”(页339-340)
(3)然而,单是靠小民俭约也无济于事,以俄国为例:“当同治之世,俄罗斯贫乏特甚。小民之所勤积,每不敌贵人富贾之所虚糜亏折者,故其时母财耗而外债日增;然则斯密氏所云,亦有不尽然者矣。”(页341)主要是因为俄国的农民与贵族之间,有相当不同的经济行为方式,所以严复认为“徒俭菲不足以救之也”(页337):勤俭虽然重要,但若国家的社会结构、经费支出结构不妥当,再多的俭约也会被用到无效益之处(另见页78有类似的案语)。
从斯密的原文和严复的译案看来,他们对“奢俭辩”的理解,大致已能掌握到凯恩斯经济学所说的“俭约的矛盾”(paradox of thrift),而这是梁在此节内并未洞见到的。
8.5调剂分配
此节的议题是《管子》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也就是所谓的“轻重术”。梁用15页的篇幅(页59-73),大量抄录原文并作详细解说,我们先看梁的见解。“泰西学者恒言曰:昔之经济政策,注重生产;今之经济政策,注重分配。吾以为此在泰西为然耳;若吾国则先哲之言经济者,自始已谨之于分配。故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均无贫。……管子之意,以为政治经济上种种弊害,皆起于贫富之不齐,而此致弊之本不除,则虽日日奖励生产,广积货币,徒以供豪强兼并之凭借,而民且滋病。此事也,吾国秦汉时尝深患之,泰西古代希腊罗马时尝深患之;而今世欧美各国所谓社会问题者,尤为万国共同膏肓不治之疾,……”(页59)
《管子》有什么好药方呢?梁引《轻重乙》篇的一段话:“桓公问于管子曰:衡有数乎?管子对曰:衡无数也,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桓公曰:然则衡数不可调耶?管子对曰:不可调。……故曰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已有四者之序,发号出令,物之轻重,相什而相伯,故物不得有常固。”梁说:“此即管子所谓轻重之说。其一切分配政策,皆由此起,而调御国民经济之最大作用也。考其枢纽所在,不外操货币以进退百物。盖货币价格之腾落,与物价之贵贱,成反比例,而货币流通额之多寡,又与价格之腾落成反比例;……金融之或宽或紧,……其原因皆各有所自来,而其结果则影响于国家财政与全国民生计者,至捷且巨。故今世各国大政治家之谋国,未有不致谨于此者也。而中国能明此义者,厥惟管子。”(页66-67)
接下来看如何运用货币来调控全国经济:“故先斟酌全国所需货币之多少,准其数而铸造之,命之曰公币。《山国轨》篇所谓谨置公币者是也。然则全国所需货币多少,何从测之?……综稽全国民互相交易之物品,共有几何,其总值几何,则其所以媒介之之物应需几何,略可得也。故先察一国之田若干,其所产谷若干,复举一国所有谷类以外之一切器械财物,……而悉簿籍之,准其数以铸币,则币常能与国民之供求相剂,而无羡不足之患矣。”(页67)以今日眼光读此段文字,未免觉得过度神奇:若果真能如此确实掌握财物通货,君主当可无为而治天下。
梁也明白,这套说法未必能应付变动性的社会需求,他列举三项缺点,解说得甚为得体。“以今世之经济政策衡之,诚觉其局滞而不适,盖国民之生产力消费力,随时伸缩,而其所从起之原因,极复杂,不能执一端而尽之。故以现在全国民所有财产,泐为簿籍,而准之以求所需货币之数,为法未免疏略,其缺点一也。同一货币之数,而缘夫流通之迟速,行用度数之多寡,而其资民利用之效力,强弱悬殊,比例于现有财产而固定其量,则货币伸缩之用不显,其缺点二也。经济无国界,故货币与货物,常互相流通于国际之间,虽准本国所有财产以铸币,然币之一出一入,不期然而然,铸币虽多,未必能长葆存于国中。铸币虽少,而外国所有者,常能入而补其缺,今仅以本国财产为标准,其缺点三。由此言之,则管子所谓币乘马之策,决非完备而可以适用者也。”(页67-68)由此可见他深切地明白这种“不可操控性”,但调控经济又是《管子》的核心概念,梁要如何调解这项明显的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