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8927500000063

第63章 研究综述关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问题的研究综述(1)

王英飞 王燕丽

【摘要】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问题的研究是目前理论界、学术界的新热点。本文拟就当前理论界对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及依靠力量论述的概况作一系统梳理和简评,进而明确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科学内涵,并简要给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 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

一、引言

关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问题的研究是目前理论界、学术界的新热点,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问世:有关于邓小平依靠力量的学术文章,也有关于邓小平领导核心的学术文章,还有少数论述邓小平实践主体思想的论文。在这些学者的工作基础之上,本文就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及依靠力量思想的理论研究成果作出如下简要归纳和述评,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关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研究

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党要依靠谁?如何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依靠力量理论对此作了明确回答。

(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牛玉峰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从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萌芽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形成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

该观点认为,第一阶段里,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过程中恢复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传统,在全面整顿中萌发了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第二阶段里,再次复出的邓小平以知识分子问题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接着着力解决工商业者、民主党派和爱国侨胞的政策问题,进而概括并进一步推进了新时期统一战线,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依靠谁团结谁的基本问题;进入第三阶段,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竟要依靠谁和怎样依靠的问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提出了“如何依靠”的核心内容,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论证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中心环节。

牛玉峰教授在2005年的《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与浙江经济的发展》一文中,又做了进一步的自我修正,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从萌生到形成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之前,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萌生及发展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十四大,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的正式形成阶段。

该观点认为,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发展过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就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历史背景下萌生和形成的。在其正式形成阶段,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了究竟要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并着重解决了如何依靠、团结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究竟要依靠谁和怎样依靠的问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以上不同时期的观点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阶段划分基本上是吻合的,并且都是以1982年十二大作为分水岭。主要的划分依据在于:1982年之前,邓小平基本上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究竟要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1982年之后,邓小平进一步回答了怎样依靠即如何调动所依靠的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并且,把社会主义建设究竟要依靠谁、怎样依靠的问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至该理论的正式成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主要内容的概括

关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内容的研究,理论界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

所谓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是指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依靠哪些力量和怎样依靠即如何调动所依靠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去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的理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依靠力量的真谛,“就是大团结、大依靠的思想”,“新时期的依靠力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人数都广泛、力量都强大,是名副其实的大依靠。”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党的十四大上,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将其明确概括为三个“必须依靠”,学者们大部分都是从这三个“必须依靠”来展开论述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上述基本理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理论,将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依靠:

(1)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其次,必须依靠农民阶级。再次,必须注意依靠知识分子。

(2)必须依靠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

(3)必须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三)理论特色

同以往依靠力量理论相比较,学术界认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有其更大的务实性、广泛性(宽泛性)、包容性和稳定性。

所谓务实性,是指党对现阶段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务实,因而在处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上更实在,由过去“谁战胜谁”的关系,变成在党的领导下协调发展、合作共进的关系;所谓广泛性,是指党要团结和依靠力量的范围空前广大,并且打破了以往团结对象不能依靠的清规戒律,形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空前广泛的大团结;所谓包容性,主要指党对国内广大劳动者以外的社会主义爱国者采取包容的态度和政策;所谓稳定性,是指党的基本路线是否正确、是否稳定,全党和全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能否稳定地持续发展。

从学术界对理论特色的概括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关于依靠力量理论的真知灼见成为学者们对拥有人生传奇和深邃思维的邓小平投射敬仰之情的一个窗口,大家对该依靠力量理论是充满理性的肯定和感性的赞扬的。

三、关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的研究

(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1989年,邓小平在即将退出领导岗位的时候,总结全党的历史经验,郑重提出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

大多数学者是从回顾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的角度展开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形成的脉络梳理的。比如,有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国执政前后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中看领导核心理论的形成过程,有从新中国建立后各代领导集体走过的道路中看领导核心理论的形成过程,有从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事迹中看领导核心理论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