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8927500000022

第22章 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3)

在校园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浪费水电等不文明行为,自尊、自重、自律、自主,养成文明习惯。另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

校园环境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校园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影响。所以,高校要以校园为空间,凭借各种条件,积极倡导文明礼貌,努力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染和教育,增强道德意识,自觉约束自己,从而振奋精神,努力学习,陶冶情操,规范行为。

德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变性,要求大学生有主动性、适应性、选择性。德育要注重学生判断力的培养,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管理,为大学生多创造自主实践的场所。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陶冶情操、激励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努力建设和改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加强校园基础文明建设,创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气氛。抓好校园美化,净化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活动中得以锻炼提高。例如,发展校园里的社团、协会、俱乐部等,有利于活跃师生课余生活,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构筑道德意识培植的立体模式

从道德意识培养的外部影响因素的角度来考察问题,我们认为,一个行为个体完善的道德意识的生成显然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与自我的通力合作。

我们知道,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曾经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中的道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自我)的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学校是道德教育的基地,社会是道德教育的大课堂,个人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家庭教育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学生勤奋刻苦懂礼貌,修养好,深得教师的喜爱,有的学生则相反,这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作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因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突出道德意识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不应更多地渴望孩子成才,而应该更注重教孩子如何做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影响。譬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把别人扔的垃圾放进垃圾桶……这些都引导孩子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便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他们会懂得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大家的互助互爱将利人利己,对社会的奉献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奉献。

道德建设,重在自我实践。在道德建设中,要强调自我实践的重要意义,提倡从我做起,要增强实践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按照教育者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经过主体选择加工和塑造,先内化为思想观点,再外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高度自觉、自律、自主的活动。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启迪、提高人的道德觉悟,陶冶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人们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实践。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大学生自我道德建设中,要坚决克服认识和行动相违背的现象,要把能否践履道德规范、是否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是否改善了社会道德风尚,作为检验道德建设成败的标准。道德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知行统一”,离开了对道德规范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道德。能言而不能行,甚至言行背离,是对道德的最大玷污和亵渎。古人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故以行为贵。”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把为人民服务思想和集体主义原则贯穿到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

当然,道德实践,一方面要依靠自律,靠一个人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道德舆论的监督。对于缺乏自律的人来说,没有社会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有道德的行为。只有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才能使一个人的道德自觉不断加强,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低级、庸俗的道德现象,要通过说服、教育、启发等予以诱导,对一些腐朽、糜烂的现象,要坚决加以抵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和每个人的道德监督作用,形成抵制腐朽道德的坚固堤防。对一切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要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及时有力地予以监督和抵制。要加强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抵制,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揭露这些思想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危害,从而使人们在各种道德思潮的相互激荡中,能够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和形成道德氛围,扶正抑恶,调解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以达到彼此和谐相处的目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从这一点出发,当前一些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相当重要的认知意义。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错误思想的侵蚀,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要强调道德理性的思考和道德意志力的养成,还要注重补充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往往容易缺失的道德情感教育。因为道德情感对大学生道德动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该用自己鲜明的立场和情感来影响和建立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譬如好的教学影片、专题片等)来强化大学生的正向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好的道德动机,从而在实践中产生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我们一定要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在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在道德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深入、持久、全面、认真地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来整合和引领多种多样的道德思想。要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个人的利益融入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只有这样,我们高校德育教学中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植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简介】任怡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2007级“两课”高校教师

在职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绍兴文理学院讲师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