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8927500000018

第18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1)

徐旭珊

【摘要】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美学的视阈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从观念层面、内容层面到形式层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美学缺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的美学因素,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美学渗透,寓教于美,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真、善、美的相得益彰,切实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学 美学 实效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一门触及心灵的工作,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是人类创造美的活动领域之一。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去指导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使审美内化,在学生内心构建心灵美、人格美,并最终外化为行为美,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美学缺失的现状及其成因

这些年来,尽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但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堂频频出现“教师说教,学生睡觉”的尴尬状况,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如果我们用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就不难发现,其从观念到内容再到形式都有着与美学规律相悖的地方。

1.教学观念层面上美的缺失

首先,高职教育中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使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思想政治教学本身蕴含的美学意蕴和美学规律。为迎合市场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着市场转,这种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学理念使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缺乏和非专业知识浅薄的“工具人”现象愈演愈烈;而作为高职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最后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更是不可避免地在这种“急功近利”观念的围攻中越来越丧失了其审美的本性,显得浮躁不安甚至是放任自流。

其次,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异位扭曲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审美关系。审美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在执行外界强加的约束时,不但不会有美的体验,反而会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产生逆向的感受和抵触的情绪。在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庞杂和课时的局限,往往只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把受教育者仅当作单纯的接受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当代高职学生身上反映出独特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再盲目轻信师长的灌输,而更注重自己的亲身体验,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观念破坏了教学过程中审美主客体间的和谐关系,教学效果自然是收效甚微。

2.教学内容层面上美的缺失

受前苏联和传统儒家思想两种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我国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只注重其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强调其在意识形态上的阶级统治功能,而忽视了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对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完美人格的作用,没认识到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思想家、政治家,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成为既会工作、学习,也会娱乐、生活,既会创造美也会享受美的建设者。因此,在教学材料的组织过程中便忽视了美的规律,带有明显的说教性,脱离实际、单调枯燥、毫无美感,使学生刚一接触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再加上高职教育本身重实践、轻理论的特性,这种重说教的教学内容自然就毫无吸引力。

3.教学形式层面上美的缺失

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在形式上多习惯于“满堂灌”的单面灌输、“大兵团集体作战”式的大班上课、重理论逻辑轻情感诱导的说教语言、“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美感尽失,把学生仅仅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情感反馈。这种不注重学生心理特点,不注重教学艺术的教学形式,再遭遇高职学生本身文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缺失的“软肋”,其亲和力、感召力自然是大打折扣,想要实现所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肯定是困难重重。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美学渗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

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阐述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观点,以及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人生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祟高美”、“理想美”、“情操美”、“行为美”、“智慧美”,等等。其次,思想政治课从本质上说是德育,从具体科学知识上说是智育,但根据美学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目的、任务恰恰充分地体现美学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要想真正达到教人求真向善的目的,就必须将美融入其中。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精神性和潜移默化性等特点,它并不强求学生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可感形象直接诉诸感官,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心灵的启迪、精神的陶冶,从而提高其人生境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当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契合并形成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积极付诸社会实践。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完全可以借助有效的审美活动来实现。

2.思想政治课教学借鉴美学,有利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促进高职专业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首先必须是人格健全、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物化的“工具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一个学生情趣低俗、自信心不足、功利色彩浓厚、创新能力差,以后的职业生涯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全面地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已成为了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目标。

美学理论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对美学的借鉴,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淡化职业教育培养的功利色彩,促使高职学生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格完善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美学渗透,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集真、善、美于一身,其真的内涵和善的因素,需要课堂教学的美来表达和体现。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美学渗透,使其具有美的教学形态、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节奏、美的教学形式,“真”才会变得深刻而真实,“善”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征服力。

1.注重教育者的形、音、情等美学特征,实现教学形态美

美的教学形态是美的教学品格的重要因素,包括美的仪表教态、语音语言和精神情感等,表现着教师的心态、品格、气质和修养,对激发受教育者求知欲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