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8926900000025

第25章 纪念篇(3)

循祖父足迹 扬中医精神

金华市妇幼保健院 张科进

2009年10月8号,我正忙着为病人看病,一位女患者走到我的座位旁,鞠着躬对我说:“谢谢你,张医生。”并恭敬地赠我一面锦旗,我立刻起身,双手接过锦旗,望着“医德高尚、待人热情”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我的内心无比激动,这是我工作四年来第一次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患者感谢我,我同样真诚地感激她。因为我明白这是对我医德、待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激励。

我的爷爷张兆智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誉为“北山神医”的中医师。爷爷逝世时我只有七岁,那时年幼的我对爷爷的印象不多却很深刻。爷爷的一生中,病人是他的全部,处处时时为病人着想。他把每一位病人都放在心上,一心为救治他们而服务,他会为了病人,徒步几里路亲自上门问诊。

被爷爷救治过的病人数不胜数,遍布各个省市。在茶余饭后,爷爷常把我揽在他怀里,翻看一些中医书籍,时不时地指着图谱中的花草为我讲解名称和药用价值,我虽不懂,但也乐在其中。闲暇之余,爷爷也会拉着我散步在乡间小径,田埂边的野花野草在他眼中也各有所用。那时,我觉得爷爷很神奇。

后来,爷爷因病卧床,那段时间全家人都担心爷爷的身体,奶奶特意安排爷爷在内屋静养,可每当有人上门求医时,他都硬要起身来到客厅为病人就诊,上门就医的病人都不胜感激。病人走后,奶奶会心疼地唠叨他:“自己的身体也要保重啊!”爷爷却说:“怎么能让病人千里迢迢白跑一趟,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呀!”

爷爷将毕生的医术都传教于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张丹山一心投入中医事业,在继承爷爷妇科中医精髓的同时,自己也不断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每遇到疑难杂症时,父亲总是废寝忘食地查阅书籍资料,为病人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父亲每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他的专家门诊有时日门诊量多达上百号,拖班是常有的事,但父亲从来不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有任何怨言。相反,他对每一位病人都极其耐心而且负责,有时,就连急诊病人的住院费,父亲二话不说也会为她垫付上。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一位医生的朴实、善良和亲切。父亲的高超医术有口皆碑,为人谦和更是广为流传。父亲和爷爷一样受人尊敬,在父亲诊室的四周墙壁上满满悬挂着病人送来的锦旗,诸如“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圣手神医、华佗再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送子观音”。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在中医事业上做出了不小的成就,荣获金华市名医、市十佳医生、市优秀医师、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我从小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从医学院毕业后,有幸与父亲在同一单位。我在父亲的身边工作,父亲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心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于我。每当我遇到疑难杂症,父亲都会手把手教我如何把脉,工作之余,会耐心地为我讲解这一病例的病因、病机、脉相及其治疗方法。一些特殊病例我会将其记录在册以巩固温习。父亲的谆谆教导时刻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熟读中医书籍及相关古典名著,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生命的价值在于付出,为人处世我常以父亲为榜样,心存感恩,为人和善,视病人如自己的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在工作中,多一点微笑,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

我踏着爷爷与父亲走过的足迹,努力学习中医。我知道学习中医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我会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不负众望,继承爷爷和父亲的事业,不断总结,推陈出新,将其发扬光大。

怀念我的父亲

金华市中医院 张仲山

我是一位西医外科医师,是什么动力使我去学医呢?现在回忆起父亲对我的期望,还在耳边回响。那时候我已经读中学了,父亲经常问我:“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学医吧,继承中医更好。”他一直唠叨着:“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己,也能济世活人。”那时候我想,如学医的话就能一技在手,人总是有生病的时候,国家建设也急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等我长大了当名医生吧,那样也可以完成父亲的心愿。

父亲的为人及高尚的医德是众人公认的。他说世界上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和健康。他为别人的健康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我从小就看见父亲对病人,无论生人或熟人、群众或干部、院内或院外、乡村或城市,都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同情关心病人。他救治了无数的生命。人们称父亲为“送子观音”。我要成为一名医生的决心,也始于那时候。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才真正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话的含义。这个世界需要健康,有什么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呢?有什么职业比医生更重要、更崇高、更神圣?“解除人类之病痛、铸健康之完美”绝不是一句空话,只有医生才能做到!在父亲的熏陶下,1962年我考进了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开始了我的学医生涯,但是我学的是西医,这就意味着要全靠自己努力,我完全清楚这条路是非常艰难的。

父亲是个有文化、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家境不宽裕,但他为我们所付出的精力、物力绝对不比别的孩子少,甚至比别人更多。我们是个大家庭,当时大哥和我都在外面读书,父亲计划好每个月都按时把钱寄给我们,他们省吃俭用,为的是让我们能好好读书,安心学习。

1967年我毕业了,我被分配在浙南山区丽水雅溪区卫生院,工作、学习环境很差,当时医院的三幢房子都不在一块平地上,上楼不用楼梯,现实生活没有我想象得那样简单。丽水是个贫穷的山区,人称“浙江的西藏”,当时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斗争很激烈,我悔恨当初的选择。这种情绪父亲得知后,及时做了我的思想工作,要求我眼光要看得远些,抓紧时间边学边干,在哪里都是为病人看病,做一名好医生,谁都需要你。他希望我要有高尚的医德,要努力做到对病人极端热忱,对工作要极端负责,对业务技术要精益求精,尤其在救死扶伤中要真诚以待,要细心照顾病人,尊重病人。希望我能安心在山区工作,为山区人民服务。就这样,我在丽水工作生活了整整20年,把我的青春都贡献给了浙南山区。

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工作40余年了,虽然也经过了几次调动工作,组织上还先后派我去上海、杭州、温州进修,是父亲的一言一行塑造了我,使我在医学上有所长进。我一直牢记父亲的谆谆教导,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多年来也认真总结写了10余篇论文,陆续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市百名优秀名医生,1998年成为一名西医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仿佛看到父亲就在我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听我诉说对他无尽的思念,汇报我所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以及做出的成绩。是他让我懂得,既然选择了这个医学专业,也要有做人的原则,人生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正如父亲所说的,做一名好医师,谁都需要你。

回忆公公的高尚医德

金华市中医院 童征毅

金华有位老中医深受我们全家和患者的敬仰和怀念。他就是己故名老中医、我的公公张兆智医师。他在中医界辛勤耕耘了一辈子。他把祖国中医学发扬光大,用他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疾苦;他把毕生积累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学生,赢得了后人的赞扬和怀念。父亲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淡泊名利。他常说:“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不求回报是我们的本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值得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去为病人服务。”他以博爱之心,用慈善之情,博得了金华乃至全国人民的信任,享有名望。身为名中医的他,每天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成长龙,他总是让他们得到满意及时的救治。而精通医术的他,十分坚持治疗原则,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廉洁行医,绝不让患者花冤枉钱,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好评。

他在60多年来的从医生涯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病人为中心”,无论病人富贵贫穷,善恶好坏,都一视同仁,真诚以待,以真诚关怀赢得尊重和理解。他以维护病人生命健康为己任,爱岗敬业,天性仁慈,经常周济别人的困苦危急,医术超群,名扬全市。他为人治病不管白天黑夜,风雨无阻,急病人之急,痛病人之痛,人们经常看见他穿着草鞋、拿着一把雨伞的身影,来去匆匆给乡亲们看病。

因为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为了给广大患者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医患环境,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每天他总是提前就来到医院为病人诊治。他妙手扶桑梓,除病痛医术高超,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父亲长期从事中医内、妇科的临床工作,擅治各种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并不断创新,尤以擅长妇科、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围绝经期疾病的中医治疗著称。擅用补肾益气养血或滋肾养阴凉血调治月经疾病,擅以清湿化瘀治疗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擅用补肾益精治疗围绝经期疾病,形成了专病专药、专治多途径给药的治疗方案和研究方向。他博学古今医家名著及西医学,善于兼收各家之长,变古方之制以适今病,通过大量临床资料,辨证精当,理法方药独到,疗效甚佳。他拟的方剂量重,具有拟方以温不伤阴的独得风格。多年来在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方面做出了较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父亲不仅培养很多学生,还培养了大批中医及西学中人才,并带教进修医师及下一级医师。他为人治病,经常救济没有钱买药的病人,舍药于乡里,济贫于危的事例,历历在目。他在中医传统的道德观念方面,有其独具一格的特色。父亲以德治学之道,大多如此,对于后人学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他还念念不忘病人。记得有一天父亲病得很重,我们去看他,他坐在床上对我们说:“在任何时候为人处世,要讲仁义道德,要努力钻研业务,要对病人热情诚恳,同情关心病人……”后来他好像听见了什么声音,大概是隔壁的病人在诉说病情吧,他也喃喃地在诉说着药方。我说你在说什么呀,他愣了一下也笑了起来。还记得在住院期间他病情很严重了,我们都围在他的床前,也许他看到了墙壁上的人影,突然叫了起来:“来,来,来坐一下,马上给你看,马上给你看……”他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病人,他的脑海里仍然装的是病人、病人,使我们在场的人个个肃然起敬。平时他希望我们不要爱虚荣、不要爱出风头,对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地去干,希望我们成为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父亲诞辰100年之际,我们全家怀念他,他的为人、为事之风,希望能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

忆父母亲二三事

辽宁省大连市铁路卫生学校 张秀禾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母亲离去也已经10年了。这些年来,我常常回想起父母亲的生前往事。他们一生为人勤劳正直、友善宽厚,一生为子女默默无闻地付出,从不求回报。他们知书达理、宽宏大度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父母亲给我生命,培育我成长,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典范。

从我记事起,我看到他们每天总是早早起来,打理家务事,安排好每天的事情,总是以整洁的环境、良好的状态迎接每一天。凡事,他们总是先想着他人、病人。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吃午饭,一位病人被抬来诊治。当时,我们都让爸爸吃完再看病人,但爸爸立刻放下碗筷,到病人身边仔细询问病情,认真把脉,查看脸色、舌象,同时耐心安慰病人家属。看完开了药方后又从头到尾详详细细交代病人家属如何服药以及注意事项。妈妈则给家属端茶送水,安慰病人和家属。病人离开前,爸爸又嘱咐再三,直到确信病人家属明白如何服药,才放心让他们离开。病人离开后,爸爸对我说,病人是被抬着进来的,说明病情严重,不可耽误。我早一分钟过去看病人,对他们心理上来说就是一份安慰。我吃饭耽搁一点没什么,凡事都要分清轻重缓急。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第一位。

父母亲在教育子女上,从不采取训斥、打骂的方法。父母亲总是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我们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们真正明白了“做事要先做人”这句话的内涵。记得还在小学读书时,有一次学校搞活动,要求学生穿白衬衣,有位同学没有,家里经济状况又不好,一时没钱去买,她母亲就来我家里借。我当时不在家,妈妈答应第二天给她送去。我回家后,妈妈告诉了我借衣服的事,我很不情愿,并气冲冲地说:“我不借给她。”当时,妈妈没说什么。晚上睡觉前,妈妈来到我的床边,轻声细语、心平气和地和我说:“我知道你和她有过矛盾,但是为了一件小事而记在心里不忘,那不是做人的守则。同学间要友好相处,待人要宽厚才对。”父母亲都是说话不多的人,但他们说的话都是那么地让人心悦诚服。第二天一上学我就亲自把衣服送到同学的手上。

我参加工作后,就离开了家。父母亲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生活,家里的大小事情很少告诉我。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家里也有难处,但父母亲还是告诉我:现在大家都困难,你如果有可能还是帮帮同事(意指粮票)。说起来,这些事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父母亲无声的言传身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种子。

父母亲一生淡泊名利,为他人奉献。他们一生为人勤劳善良、宽宏大量,这些是我们子女无价的财富,更使我们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了座右铭。父母亲一生为儿女操劳,默默无闻地为儿女奉献,但是在他们老年需要照料时,我在他乡,没能回父母亲的身边照料他们,没有尽到为人儿女的孝道,这也是我一生中最为愧疚而无法释怀的。在此,我只能告诉远在天堂的父母亲:爸,妈,我为是你们的女儿而自豪,我对不起你们,我好想念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