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8926600000030

第30章 否极泰来 乐极生悲

泰卦上地下天,象征“通泰”。否卦上天下地,象征“否塞”。

“否”,音痞(pǐ),否闭不通之意。

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在现实中应该是天在上,地在下才正常的;可在卦中刚好相反,地在上、天在下则通泰,天在上、地在下反而否闭,为什么呢?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是不同的。

天之气是上升的,地之气是下降的,天和地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因此否卦的中间就没有交流、沟通,于是就否塞了。而泰卦,地气往下降,天气往上升,中间没有堵住,彼此相交相通了,因此叫做通泰。

先看泰卦。《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谓: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成就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然而,当事物通泰昌盛之时,又需妥善处之,善于保“泰”,才不致很快转“泰”成“否”。

“泰”要转“否”之理,在泰卦九三爻,已有揭示:“无平不陂(pí),无往不复。”意谓:平地无不化险陂(水旁或山旁倾陡之处),去者无不重回复,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正反互为转化,处泰若能忧否,则可避害;否则将化吉为凶。

果然,泰卦上六爻有“城复于隍”之象,即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告诫切不可出兵征战,否则国家就将倾亡。

泰卦的在三、上两爻,体现了“泰极否来”的深刻哲理:九三是转化的苗头,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示譬;上六是转化的终极,以“城复于隍”见义。《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论语·子路》谓:“君子泰而不骄”,似均可藉以印证泰卦寓涵的“处泰虑否”的训诫意义。

现再看否卦。《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大《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

意谓:“天地不相交合,象征‘否闭’。君子因此以节俭为德,避开危难,不可追求荣华,谋取禄位。”

“否极泰来”为中国成语。否卦九五爻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意谓:休止了否闭局面。大人可获吉祥。(心中时时自警):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可以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

果然,上九云:“倾否,先否后喜。”小《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意谓:否闭终极必致倾覆,怎能保持久长呢?极而必反,理之常也。

当“否”之时,是小人吉,君子否,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所以君子要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但当形势逐渐好转,否局将倾时,君子仍要以刚健的毅力和行动,促成反危为安,易乱为治,真正转“否”成“泰”。

《杂卦传》曰:“否泰反其类”,即表明两卦之义相互反对。物有“泰”,必有“否”,泰不会永久的泰,否也不会永久的否,互相反对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会互相转化的。《易经》讲消息盈虚,与时偕行,都富有辩证法哲理。

《序卦传》分析易经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指出它们是按相因相反的原则来排列顺序的。相因就是相连的两卦有因果关系;相反就是前后相连的两卦的卦义是相反相立的,两两相反又可互相转化的,所谓“极而变者也”。

六十四卦卦序排列中,除本文所讲的泰、否外,还有乾与坤、坎与离(水火)、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都是两两相连相反的。我们读《易》时,如把相连相反的两卦反复比较研究就可深入理会事物相反相成、又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哲理。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谓“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易道就是阐发万事万物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运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