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秘书口才
8926000000043

第43章 能力训练篇(36)

4.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也就是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5.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比如,智力超常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敏捷,反应速度快;智力低下的人,往往迟钝,反应缓慢;智力正常的人则处于一般的速度。

(二)秘书思维基本素质训练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丢掉不符合实际的假设,保留切合实际的假设,才能为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条件。具有深刻性思维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并作出正确的预测。他们能从别人看来很简单而普遍的现象中,看出重大的问题来。动物见了食物流口水,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却从中研究和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2.展开联想、想象,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正确迅速地观察问题,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诸葛亮在“失街亭”后万分危机的情况下,能想到利用“空城计”来诈退司马懿的大军;曹操在战士口渴难挨的时候能想到望梅止渴;刘备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能想到“巧借闻雷来掩饰”……这些都是思维敏捷性的具体表现。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发挥想象,首先必须丰富自己的想象素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其次要经常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正确的表象。知识只是构成想象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关键是是否有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正确表象的习惯。再者应该丰富自己的语言。想象依赖于语言,依赖于对形成新的表象的描述。因此,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有意识地积累词汇,多阅读文学作品,多练多写,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发生的事件,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3.通过多方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能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认识。所以,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学会“同中求异”的思考习惯:将相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同时还必须学会“异中求同”的思考习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

4.敢于逆众开拓,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对思维材料或信息进行选择和评价,不唯上,不唯书,也不唯众,正确认识,大胆质疑,敢于想别人之未想,立别人之未言。既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主观世界;既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思想,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凡事问个为什么。思维的批判性是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的,只有广阔的思维,才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并使这些假设受到充分的客观事实的检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坚持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的想法。

这是一种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易受暗示。自以为是的人常常把第一个假设当作最后的真理,主观自恃,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易受暗示的人,常常轻信轻疑,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容易上当受骗。马克思的信条是“怀疑一切”,实质就体现了他思维的批判性。

5.注意突破陈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拓创新。

6.实行纵横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的问题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推理有着概括程度、逻辑性以及自觉性程度上的差异,同时又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推理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秘书人员思维的逻辑性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完善。

二、秘书的思维能力及其训练

当谈到思维能力时,一般的人们会觉得比较抽象。其实,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已经在使用这种能力,它通常体现为对问题的证明和反驳的能力。

(一)证明能力与方法

证明能力表现为运用各种手段,有效求证自身观点的能力。

根据证明方法的不同,即根据证明是否直接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题的真实性,证明可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

用论据的真实性直接确认论题的真实性,这样的证明叫直接证明。例如: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认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中心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

这段文字,先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接着列举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和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是被实践检验为真理的事实,由此,直接证明了论题“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2.间接证明

由确认另一个或一些判断的假来确认论题的真,就是间接证明。

间接证明分为两种:

(1)反证法。通过确认论题的矛盾判断(即反论题)的假从而确认论题的真,这样的间接证明方法就叫反证法。

反证法的证明过程是:

论题:A。

反论题:非A。

证明非A假。

所以,A真(根据排中律)。

反证法在证明反论题“非A”假时,可以列举事实说明反论题与事实不符,也可以列举出某种科学原理,说明反论题违背该科学原理。但经常用的是下面这种方法:先假定反论题真,然后由它引出荒谬结果,构成“如果非A,则B”这种充分条件假言判断。B之所以荒谬,或者是与事实不符,或者是与公理、定理、定义矛盾,或者是与已知条件矛盾,或者是自相矛盾。因B是荒谬的,当然要否定掉。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否定后件B,就可以否定前件非A,即反论题是假的。既然反论题是假的,根据排中律,原论题A就被证明真。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论题:

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它,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

在提出论题后,他接着证明道:

如果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错误。……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这里就是用两个反证法分别证明了论题的两个组成部分:“在战略上(或者说整体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和“在战术上(或者说具体问题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让我们以对论题前一部分的证明为例作一些说明。这里要证明的原论题是:“在战略上(或者说整体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A)。作者没有直接去证明这个论题,而是提出了一个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判断“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非A)作为反论题。先假定非A是真的:“如果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就可以引出“我们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这样的结果。这样构成了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我们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显然是必须加以否定的。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这样“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非A)就不能成立,就是假的。既然反论题非A假,那么原论题A——“在战略上(或者说整体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就真。

(2)选言证法

将论题作为选言推理的选言前提的一个选言肢,并运用否定肯定式,由确认其他选言肢为假,从而确认论题为真,这样的间接证明方法就叫选言证法。

这种证法的过程是:

论题:A。

或A或B或C。

非B、非C。

所以,A(根据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例如,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论证过“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的唯一来源”。

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段论证用公式表示出来如下:

求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已知: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证: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二)反驳能力与方法

反驳也是一种论证。这种论证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去确认另一个判断的虚假性。反驳的三要素我们又称为“被反驳论题”、“反驳的论据”和“反驳方式”。

1.直接反驳

用反驳的论据直接去确认被反驳论题的假,这样的反驳就叫直接反驳。

直接反驳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反驳的论据直接推出被反驳论题的假

比如,我们要反驳“人都是自私的”这个判断,可以这样来反驳:“因为显然有人不是自私的,所以,说‘人都是自私的’是错误的。”这里用的就是直接反驳。“人都是自私的”和“有人不是自私的”是具有相同素材的处于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根据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由“有人不是自私的”为真,自然可以确认“人都是自私的”为假。又比如,要反驳“有事物是静止不变的”这个判断,我们就可以用“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反驳的论据。根据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由全称否定判断的真,自然也可以直接推出特称肯定判断的假。

(2)由揭露被反驳论题所包含的逻辑错误从而确认其假如果被反驳论题自身有逻辑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揭露这些逻辑错误,从而确认这些被反驳论题的虚假。例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引用了《哥达纲领》里这样一个证明: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这个证明的论题是“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在批判它时指出:“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那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又在哪里呢?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成员的“平等的权利”又在哪里呢?

在这里马克思就是通过揭露这个论题(即被反驳论题)中的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来直接否定它的。

2.间接反驳

通过证明一个与被反驳论题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判断(即“被反驳论题的反论题”)的真,从而确认被反驳论题的假,这样的反驳叫间接反驳。

间接反驳又分为以下两种:

(1)独立证明的反驳方法

这种间接反驳是用事实或道理证明被反驳论题的反论题真,从而确认被反驳论题假。

这种反驳的过程是:

被反驳论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