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助听器学
8925900000033

第33章 助听器选配(10)

1.听觉障碍

听力损失的患者有些声音是听不到的。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只能听到很响的言语声,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可以听到部分声音,但对这些患者来讲,一些比较轻的音素,如辅音,他们难以辨别,或听不到。例如,将“da”听成“ta”,分不清“g”与“k”等。助听器则能把这些声音放大。听力损失者因为听不到一些音素(位)的基本部分,在言语理解上也存在困难。人们对声音的辨认是通过富含能量的频率进行的。低频部分主要提供声音的能量,而高频部分主要包含声音的信息量,约90%听力损失的成人和75%听力损失的儿童,他们听力损失的程度从500~4000Hz逐渐加重。因此,听力损失人群对高频信息的丢失是最常见的。因为言语的响度是通过低频部分来控制的,听力损失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听到的言语信号有缺失,即使在许多场合他们听不懂部分言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会埋怨:声音是够响的,能听到,但听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助听器对言语中能量最弱而听力损失中损失最大的部分提供更多的增益,即助听器能为不同的频率提供不同的增益。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可通过改变音量控制来达到目的。

2.可听动态范围缩小

听觉动态范围是指人耳对某一频率的声音或某一类的声音从刚刚听见(听阈)到感觉难以忍受(不适阈)的声强范围。

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其听阈提高(听力变差)的程度远比不适阈提高的程度大。

事实上,对于轻中度的听力损失者,即使其听阈提高到50dB,而其不适阈仅提高了一点点,即远小于50dB,甚至没有提高。必然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听觉动态范围(听阈至不适阈之间)比正常耳的动态范围要小得多。因而出现小声听不到、大声受不了的情况,即响度重振现象。如上文所提示的,轻的声音放大后可以被听到。但是,如果仅仅为了听到轻声而放大所有的声音是不合适的。

对于正常人,环境中宽范围的声音在正常听阈和不适阈之间,而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来讲,环境中声音的范围超过了他的动态范围。例如较轻的声音,在没有被放大的情况下,患者无法听到;轻声被足够放大的情况下,患者能听到,但中等强度的声音就变得太响了,以致受不了。

要使环境中的声音在患者的听动态范围内,就要求助听器对轻声的放大必须比大声的放大要多,以将强度宽的言语声压缩至听力损失者残余听力的动态范围内。这种将输入信号较宽的动态范围的声音压成输出信号较窄的动态范围的声音,称为压缩。压缩其实是对小声给予足够的放大,对于大声的放大量减少。

3.频率的选择和分辨率下降

听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复杂声音中选择性地听取某一频率的声音,例如在喧闹的环境中听懂言语,这是基于正常的频率选择。听力损失患者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容易区分不同频率的声音,即频率的选择和分辨率下降。

耳蜗基底膜的部位不同,所感受声音的频率不同。对于未受损的耳蜗,一个窄带的声音在基底膜上某个部位产生确定的清晰的振动,相应的,在听皮层产生一个清晰而肯定的兴奋。对一个复杂的言语声音,集中在特定频率周围的能量也可以在耳蜗中产生窄带的、清晰的、确定的兴奋。

如果在信号的邻近频率中包含着一些能量的噪声,听力正常的耳朵能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号,信号在耳蜗中有一定范围的兴奋,大脑可以获得所有频谱的信息,同时大脑能够选择性地忽略噪声所引起的兴奋,从而破译言语所表示的兴奋,这就是耳的频率分辨率,或称频率选择性。

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频率分辨率下降,是因为他们的耳蜗外毛细胞失去了增加耳蜗对声音频率敏感性的能力。虽然言语成分和噪声成分有不同的频率,但如果这些频率很相近,耳蜗则会有单一的较宽部位的兴奋,而不是两个精确调谐分开的部位,这样,大脑就很难从噪声中区别信号。

即使在没有噪声的情况下,频率选择性的下降即可影响言语理解力。如果频率分辨率下降得过多,言语中较强的低频部分(如在言语声中的第一个共振峰)可以掩蔽较弱的高频部分(如第二个共振峰和从声道中产生的摩擦音),这称为向上掩蔽。随着听力损失的加重,频率分辨率逐渐下降,对言语理解力的影响也增加。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瞬时分辨率也下降,即其对瞬时声音的强度变化远较正常人难以适应,并将会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有背景噪声的情况下,听力正常的人当背景噪声瞬时减弱时能捕获有用的信号片断,而听力损失者就失去了这一能力,而且这一能力与年龄有关,年纪越大,这种能力越差。

综上所述,听力损失的各部分(听力的下降、宽动态变小、频率分辨率下降、瞬时能力下降)都可引起理解力的下降。总的来说,在相同环境下,听力损失的人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他们听懂的内容也比听力正常者要少。从另一方面来说,听力损失者如果想获得与听力正常者相同的言语量,需要更高的信噪比。随着神经性耳聋程度的增加,要达到一定的言语可懂度,信噪比也要相应的增加。

传导性耳聋的情况就简单很多,这类患者的不适阈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其动态范围没有变窄。它只是传入内耳的声音被衰减了,所以只要助听器能充分放大声音,正常的耳蜗就能像听力正常者一样处理进入的声音。

7.7.2耳聋带来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问题

耳聋可导致患者的心理变化,其具体表现可因耳聋的程度和患者的年龄而各异,一般来说,心理变化和耳聋的程度成正比。

(1)聋儿的心理

聋儿在两三岁以前,由于还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但当长大稍懂事后,因为交流困难,就容易在心中留下阴影,使其健康的心理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当与健康幼儿在一起,看到别人说话,自己无法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还可能引起个性发展失常,表现为行为退缩、胆怯、自卑、孤独。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常过多地凭视觉来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情绪低落。但聋儿的想象力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儿都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由此可见,常见的聋儿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聋儿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2)成年耳聋者的心理

单耳听力损失一般不影响正常交流,但会影响声源的定位和在嘈杂环境中的会话。一些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成人患者,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听力障碍,往往由于经常大声说话,与别人交流时经常要求复述或看电视时将电视机声音开得过大,别人怀疑其存在听力损失而建议其进行听力检查。而当听力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一怀疑时,患者往往难以接受其听力损失的事实,并否认这一事实。他可能也已意识到自己存在交流困难,但由于将听力损失与衰老联系在一起,更将佩戴助听器看成是衰老的标志而不愿承认。这类患者在遇到重要事件需对话时,则表现出紧张感,久而久之,可因此而变得抑郁,脾气暴躁、易怒。双耳重度聋患者,会给工作、就业、婚姻等带来一定的限制,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四处求医,耗费大量钱财,又无明显疗效,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失落、焦虑和压抑。

(3)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变化

老年性耳聋患者,常因耳聋而使言语理解能力更趋下降,加之外出不方便,在家与子女交流减少,易使他们脾气暴躁,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

2.消除心理障碍的一些措施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通过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及一定的指导措施,我们应鼓励聋人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开发残余听力,发挥听觉器官的潜能。

(2)纠正错误的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错误的认知会歪曲客观事实,偏见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听力康复的进行。纠正的方法主要靠宣传,包括介绍耳聋的症状、听力保健、助听器及听力康复的基本知识,指导聋人正确的求助行为。

(3)家庭的支持和照顾

家庭成员应首先了解和接受这一现实,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尽最大努力来帮助自己的亲人进行听力康复,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听力康复的重要一环。

(4)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考虑聋人所面临的不幸和困难,在学习、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方面,使其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