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港口物流学
8925800000008

第8章 港口物流概述(5)

6)生命周期支持

很少有哪些商品在出售时不作些保证,说其产品在特定的周期内将再现如广告所说的那样。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回收那些已流向顾客的超值存货。产品收回是由于不断提高具有强制性质量标准、产品有效期的到期和因危害而产生的责任等引起的顾客对产品的不满意所造成的结果。逆向物流需求也产生于某些法律规定。比如法律规定,对某些饮料容器和包装材料禁止任意处理,或鼓励回收,以致回收数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逆向物流的增加。当存在潜在的健康责任时(如一种易污染产品),逆向物流作业最重要的意义是需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产品回收规划就与不论代价大小,都必须最大限度地执行的顾客服务战略相类似了。逆向物流作业需求的范围从最低的总成本,如为再循环而回收空瓶开始至完成紧急回收时止。其中重要之处在于,如果不仔细地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定良好的物流战略。

有些产品,例如复印设备,最初的利润产生于出售供给品和提供售后服务。服务支持物流的重要性直接随产品买主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营销耐用消费品和工业设备的厂商来说,对生命周期支持所承担的义务构成了全方位、多要求的作业需求,这也是最大的物流作业成本之一。因此,厂商必须仔细地构建一个物流系统的生命周期支持的能力。

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由于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注意,逆向物流能力需要具有再循环各种配料和包装材料的能力。生命周期支持,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含义就是“从摇篮到摇篮”的物流支持。

(2)物流系统设计原则

物流系统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

它要求在进行物流系统设计的时候,始终把系统的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保证系统的整体运作处于高效率和高水平,尽管有时候可能会导致某个子系统或者个别要素利益的损失。物流系统设计必然涉及到企业流程重组。在企业流程重组过程中,原有的联系需要打破,代之以新的联系;原有的规则需要改变,代之以新的规则。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变动原有的利益关系,使得某些要素或者子系统的收益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小,甚至出现下降。但是必须认识到,整体效益最大是一项基本原则,局部必须服从整体,这是物流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

2)物流系统结构扁平化原则

它的目的在于拉近生产部门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环节,加快流通和相应速度。传统物流系统结构中,商流与物流基本上是相同路径。工厂完成生产,交给总公司,再由总公司交给批发商,批发商则将商品再批发给零售商。如果我们对于这个结构加以扁平化改造,增加一个配送中心,取代原来的总公司、批发商等环节,将物流和商流分离,可以加快货物流转频率,压缩库存,缩短工厂和消费者的距离。由此证明,批发环节越多,批发商越多,配送中心这一角色的出现所导致的效益就会明显。而其导致的效益产生于物流环节的减少。无论中间的批发商和代理商有多少,最终由配送中心将货物送到最终客户手中,这样就压缩了物流环节,使得物流系统实现了扁平化。

3)客户满意原则

每一个物流系统都是为特定的客户服务的,因此,特定客户的满意度是物流系统成功与否的标志。物流系统的设计应当广泛征集客户的意见,特别是在系统运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客户的意见。只有客户满意的系统才是成功的系统。

客户对于一个物流系统的满意程度,可以从7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服务性(service)。

在为客户服务方面,要求无脱销、无货损等事故,服务项目完善、费用省,达到顾客满意。

二是适速性(speed)。适速性要求物流经营者把商品按顾客指定的地点准时送到目的地。

准时送达(JIT)是物流运输控制中难度最高的技术,需要花大力气研究。三是空间的有效利用(spacesaving)。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土地空间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物流系统应当尽可能减少对土地及其他社会公共空间资源的占用,保证可持续发展。四是规模适当(scale optimization)。在这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有:物流设施的集中与分散是否适当,依靠引入机械化、自动化达到省力;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所要求的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网络的建立与完善等。五是库存控制(stockcontrol)。库存量大小的原则是既能保证供应,又要减少资金的占用。如果库存增加,则需要更多的货物保管场所,而且会由于库存而占用过多资金。因此,物流系统必须具有调整变动库存的功能。六是安全性(safe)。安全性的提高是最大的节约。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过程都应坚持“预防为主”的观点,避免由于安全问题而导致的事故,给企业和客户造成损失。七是总成本最低(sumcostminimum)。在物流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只有降低到平均成本以下,才有可能赚取高额利润。需要说明的是,单项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总成本的降低。如库存费用降低,会导致运输费用上升,两者必须找到一个最佳的配合点,这就是所谓的经济订购批量。

(3)物流系统的一般结构

3.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物流的一体化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物流网络三种形式。在三种一体化形式中,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是纵向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物流纵向一体化是指物流企业将提供产品或运输服务等的供货商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并作为物流管理的内容。物流纵向一体化要求企业从原材料到用户的每个过程实现对物流的管理;要求企业利用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及用户的合作关系,形成联合力量,赢得竞争优势。物流纵向一体化的设想为解决复杂的物流问题提供了方便;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通信技术又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随着物流纵向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物流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企业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美国着名学者波特先生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供应链理论。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的企业所构成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供应链是对物流纵向一体化的延伸,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从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直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所以,供应链管理是集成化管理,它关注的是商品的流动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功能分割或局部效率。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生产、流通和消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生产者与分销商之间在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上是相互依存的,而在利益分配上又是相互矛盾的。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表现在商品上就是价格的竞争,企业成本简单地转移到上游或下游企业并不能使其增强竞争力,如果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均把成本简单地推到下游企业或产品,只会增加最终消费者的商品购买价格。而商品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商品的最终消费为终结。在买方市场中,最终的竞争并不是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商品价格过高只会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于是出现了跨组织的全面物流合作。可见,要获得这种企业间的广泛合作,需要一种与传统组织观念大不一样的定位。物流纵向一体化关系只是制造商和上游供应商或制造商和下游分销商的关系,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将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市场、分销网络、制造过程和采购活动联系起来,以实现顾客服务的高水平与低成本,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是扩大了的原有物流系统,它延长了物流沿着其纵向的一体化长度,并且超越物流本身,向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个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体系。

(2)横向一体化

显然,纵向一体化上的所有企业都是相互依存的,理论上相互间应当彼此呼应,相互配合,但是现实中彼此的合作却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整个供应链上,并不是每一环节都能同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很有可能在追求整体利益最大时,弱化某一或某几个环节。这个时候,这些被弱化的经济实体可能得不到满意的补偿,而打击了这些环节参与供应链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企业采取集团、“虚拟企业”或通过相互参股而建立的供应链战略同盟等形式,把企业化为整体供应链的一部分,按照每位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最大价值的同时,也使供应链的总利润最大化。

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所擅长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业务,其他属于“资源外购”,即从企业外部采购。这时,作为被弱化的环节,相应的企业可以从大多其他同行企业退出本市场而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以及利用规模经济等方式来解决,也可同时将本企业定义在不同的供应链上,使企业同时利用不同的供应链带来的多个局部利益。这就是所谓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物流使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总利益总体上未被弱化。

横向一体化物流是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例如,不同的企业可以用同样的装运方式进行不同类型商品的共同运输。当物流范围相近,而某个时间内物流量较少时,几个企业同时分别进行物流操作显然不经济。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企业在装运本企业商品的同时,也装运其他企业商品。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它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从社会效益来看,它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显然,不同商品的物流过程不仅在空间上是矛盾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有差异的。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差距,必须依靠掌握大量物流需求和物流供应能力信息的信息中心。此外,实现横向一体化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大量的企业参与且有大量的商品存在,这时企业间的合作才能提高物流效益。当然,产品配送方式的集成化和标准化等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

(3)网络物流

第三种物流一体化形式是网络物流,它是纵向一体化物流与横向一体化物流的综合体。当一体化物流每个环节同时又是其他一体化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时,以物流为联系的企业关系就会形成一个网络关系,即网络物流。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可自由加入或退出,尤其在业务最重要的季节最有可能利用到这个系统。物流网络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条件下就是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实现网络物流首先要有一批优势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结成共享市场的同盟,把过去那种直接分享利润的联合发展成优势联盟,共享市场,进而分享更大份额的利润。同时,优势物流企业要与中小型物流企业结成市场开拓的同盟,利用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营销体系,帮助生产企业开拓销售市场。这样,竞争对手成了同盟军,网络物流就成为一个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多方位、纵横交叉、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而且由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当加入网络物流的企业增多时,网络物流的规模效益就会显现出来,这也促使了社会分工的深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就有了动因,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因此会有大幅度地下降。

事实上,网络物流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特征。要比较仓储、运输和物流之间的不同,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仓储经营的是点,运输经营的是线,物流经营的是网。

2.5.2 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

根据国家物流术语标准的定义,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

而外部供应链则是企业外部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共同组成了企业产品从原材料→成品→消费者的供应链。可以说,内部供应链是外部供应链的缩小化。如对于制造商,其采购部门就可看做是外部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它们的区别只在于外部供应商范围大,涉及企业众多,企业间的协作更困难。

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可以相互转化。当企业将自己的上游或者下游企业兼并之后,则企业内原来各部门与该兼并企业之间的外部供应链就转化为内部供应链。

当企业将原属于企业内部的某个部门分离出去,使之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并仍然保持原有的供应关系时,内部供应链就会转化为外部供应链。上述供应链都是自然状态供应链,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整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