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物流经济地理
8924800000031

第31章 工业物流地理(12)

总之,至2010年地热开发利用总量为:地热发电装机达到75~100兆瓦,地热采暖达到2500平方米,热能利用总计约相当于1500万吨标煤当量。

4.3.2 冶金工业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冶金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产业部门,其战略地位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1.钢铁工业

(1)钢铁工业概况

目前,全球年产钢能力约20亿吨,2005年实际产量为11.3亿吨。近年,亚洲钢材消费增长快速,拉美、欧盟国家次之。由于钢材使用范围广,现今任何一种基础材料都无法取代它。

我国发展钢铁业的资源条件有利有弊。铁矿石储量尚存216亿吨(2005年),远低于俄罗斯和巴西等国。而且矿石含铁率普遍较低,多为贫矿,能直接冶炼(品位大于55%)的富矿仅占3%,为此需大量进口富铁矿石,并重视发展矿石的采选和烧结技术,将贫矿转化为人造富矿入炉冶炼。同时,我国铁矿资源还多共生、伴生的综合矿。为此,需着重解决冶炼过程中的工艺技术难题,尽量提炼出多种金属物质,以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但我国炼焦煤资源丰富,且铁矿和煤炭资源的地域结合一般也较好,有利于钢铁厂就近获得焦炭供应。钢铁生产所需的各种辅助材料,蕴藏丰富,分布广泛,可满足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炼铁早的国家。殷商时期就有炼铁业,到春秋战国发明了铸铁和炼钢技术。但近代钢铁业起步甚晚,直到1890年才由张之洞建成第一座小型钢铁厂——汉阳铁厂。以后,在鞍山、本溪等地建立规模较大钢铁厂。1943年,全国产生铁190万吨、钢92万吨。1949年我国钢产量居第26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民经济发展各时期,钢铁产业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取得成绩,但却走过曲折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钢铁业由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进入整体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为主的阶段。按国家产业政策,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重点发展供铁路、汽车、造船、发电、机械、石油、煤炭等行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各种钢材,并逐步建立产需衔接的市场销售体系。

2005年,中国内地产钢3.52亿吨,占全球31%,是日(1.13亿吨)、美(0.95亿吨)、俄产量之和,已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但钢材市场和价格的起伏跌宕,也屡屡造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及布局的不合理。

近年来,各地竞相投资钢铁业,追求数量扩张,铺新摊子,如不加调控,到2010年炼钢能力达5亿吨,而实际上按工业化、城市化需求不过是3.5亿吨上下,产能远超过需求,结果只能是大量设备过剩。此外,钢铁企业规模效益问题亦很突出。钢铁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各地普遍存在。2004年我国有260多家炼钢企业,其中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绝大多数企业,形成了小而分散企业组织结构和地域结构。同世界钢铁工业大国相比,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最大缺点就是“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工业布局及主要钢铁企业

我国钢铁生产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于河北、江苏、山东、辽宁、上海、山西、湖北等地。主要企业有:2000万吨以上级的宝钢、鞍本,1500万吨以上级的武钢、唐钢,1000万吨以上级的沙钢、邯钢、莱钢、济钢、马钢,500万吨以上级的曹妃甸、华菱、攀钢、包钢、太钢。

鞍钢是有80年历史的老企业,而邻近的本钢则以冶炼优质铸造生铁起家。2005年,两大企业合并组成“鞍本集团”。它具备年产钢2000万吨的综合产能,是靠近资源布局型的钢铁基地。

上海钢铁基地靠近消费中心。该基地包括宝钢公司、上海冶金以及江苏梅山钢铁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首位,是精品钢材的最大生产基地。

武汉钢铁基地的综合生产规模居全国第3位,以汽车板和冷轧硅钢片等为特色产品。

地处川西的攀枝花钢铁公司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和独具特色的钒钛钢铁生产基地,其炼铁提钒工艺和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重轨的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包头则是建立在内蒙古草原上以回收稀土为最大特色的钢铁基地。太原是我国最大的不锈钢和不锈钢材生产基地。

马鞍山原是我国江南最大的生铁冶炼基地,到21世纪初已扩建成为以冷热轧薄板、H型钢、高速车轮等为特色的大型钢铁企业。

京津唐钢铁基地具有煤、铁资源条件,本身也是多种钢铁产品消费区,从2005年起其结构与布局优化:新建全新的曹妃甸钢铁项目,组建唐钢集团。

从布局上来看,宝钢是我国已建成的近海、临海布局大厂,2005年产钢2273万吨。

但码头水深只能靠泊2.5万吨级船,进口矿砂船只能停靠在浙江水域转驳,这使吨矿成本增加数十元;武钢、攀钢、鞍钢等布置在内地的大企业,则还要用中等船、小船、铁路分别转运,运输成本更高。2005年起始建或拟建的大厂则选择深水海岸直接临海配置。

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在我国钢铁业中一向占垄断地位。江苏张家港市(原沙洲县)的“沙钢”则是民营企业,1976年自筹资金45万元建成作坊式小轧钢厂,20世纪90年代扩大投资引进设备及外资,至2005年急剧膨胀成为年产1500万吨级的特大型民营钢铁企业,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电炉钢和优质钢材基地。在WSD2004年推出的全球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序中,沙钢排名第14位。

2.有色金属工业

同黑色冶金工业相比,有色冶金工业体系庞杂、门类繁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达到0.95,并正在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成为日益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有色金属一向是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产业部门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和民用工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有色金属同钢铁生产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有色金属的比重将逐渐增大。

(1)有色金属工业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分落后,产量不超过1.5万吨,品种不超过10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接管和改造了一批旧中国留下来的有色金属企业,先后在东北、中南、西南行政区建立了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使有色金属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达到了21.45万吨,出口创汇7.39亿美元。至此,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初具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色金属工业再次进行了规模布局,为建成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到1965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了调整任务,产量达到46万吨。一步步坚实的步伐,奠定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基础。到1978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跃升到了100万吨。改革开放后,有色金属工业得到大发展。在1983年4月,我国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公司成立之后,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由100万吨突破到200万吨,一跃上升到世界第6位;已探明的钨、锡、锑、钛、锌、钽、铌、稀土、铝、镍、汞、钼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改革10年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0多亿美元。

200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有色金属工业的主要生产国。中国内地有色金属总产量达1917万吨,超过美国,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电解铝产能1070万吨,钨、锡、锑、稀土、镁等有资源优势的金属占世界1/2的市场份额,锌、铅产量占世界1/5,铜产量占世界1/10不到。

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和布局存在问题不少:①资源总体条件不好。至2003年,国内矿产资源已难以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60%铜、48%铝、30%铅均靠进口原料生产。②技术装备水平同跨国公司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新技术装备相比仍有差距。

③同国外企业生产规模趋于大型化相比,生产布局集中度低。④非法采矿肆虐,严重破坏资源、环境。⑤厂址选址不当。如铅锌冶炼靠近居民点布局,甚至在城市边缘布置。

(2)资源特征及工业布局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目前,已发现的有色金属有80多种,其中我国钨、锑、锌、稀土、锂等金属的探明储量居世界之首;铜、铝、铅、钼、汞、金、银等储量亦居世界前列。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分布特点是:在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铜、铝、铅、锌分布广泛,在大多数省、自治区都有分布,但又相对集中。铜多集中在滇、藏、甘、青、鄂、赣、皖;铝集中在晋、豫、黔、桂、鲁;铅锌集中在滇、青、粤、湘、辽。此外,有若干规模庞大的有色金属矿散见于不同地区,如湖南锡矿山的锑、四川攀枝花的钍、甘肃金昌的镍、云南个旧的锡、西藏昌都的铜等。

近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氧化铝和建设新的铜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煤、电、铝联产。鉴于部分矿产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特别是铜、铝资源不足,故矿业开发为重点。

1)铝

我国有310处铝土矿产地,主要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雷家苏、宽草坪,河南省的曹窑、马行沟、贾沟、石寺、竹林沟、夹沟、支建,山东省的淄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果那豆,贵州省的遵义(团溪)、林歹、小山坝等铝土矿资源。总保有铝土矿储量矿石22.7亿吨,居世界第7位。但我国80%的铝土矿属贫矿,而且又以一水硬铝矿为主,并具有含硅高、铝硅比小、难溶解等弱点。因此,我国多数铝土矿被认为是不具竞争力的矿产资源。铝土矿资源不能满足需求,仍需大量进口。

上述铝土资源结构特征曾长期制约着我国氧化铝工业发展与布局。近年来,随着选矿技术与氧化铝生产新工艺的实现,特别是找到了一整套一水硬铝矿选矿技术,适合我国资源特征的采、选、冶工艺逐渐形成,使原本占全国铝土矿储量50%、不具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变为可经济生产氧化铝的原料。此举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很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大型氧化铝基地。

铝土矿地理分布特征是影响氧化铝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铝工业通常包括从铝土矿提炼氧化铝,再由氧化铝冶炼金属铝。氧化铝生产基地布局一般靠近矿山,而金属铝生产基地布局,则因耗用大量电力而靠近电能中心。

由于电解铝企业回报率通常较高,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形成投资热,并助长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1995年中国内地电解铝企业53家,产量187万吨;2003年猛增至132家,产能546万吨;2005年再增至1070万吨(产能),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解铝生产国。但重复建设扭曲了产业合理布局。另外,上游产业氧化铝的在建、拟建项目2000万吨,促使资源消耗太快。2005年起电解铝企业整合重组,使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电解铝产量逾10万吨企业增至29个,合计产量占全国67%。

预计铝加工材料消费2005-2022年达高峰,年需求逾1000万吨。国际铝业投资商则以高、精项目为切入点进入中国。

目前我国电解铝企业平均规模太小,且不具备合理的产业链,没有足够的氧化铝原料(2005年进口氧化铝690万吨),也缺廉价电力。其盲目无序发展表现出“粗放型”特征,与世界电解铝工业生产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主流不符。故应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2006年,我国氧化铝产量1370万吨。现有氧化铝基地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山东、贵州、广西;金属铝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河南、青海、山东、甘肃、内蒙古、宁夏、广西;铝加工工业则集中于珠江三角洲,次为长江三角洲。就单个城市而言,郑州是全国最大的氧化铝、金属铝及铝加工基地之一。

2)铜

铜的重要性居有色金属之首。我国铜资源的总量不丰,但从长江中下游到黄河流域均有分布。赣、皖、鄂3省是重要的铜矿资源分布带。铜矿的开采基地主要有德兴、永平、武山、东乡、银山、城门山、东川、易门、中条山、铜陵、大冶等。其中,地处江西的德兴铜矿为亚洲最大铜矿。另外,西藏冈底斯铜矿带蕴藏亦较丰富。但至21世纪初,重要铜矿的储量消耗已过半,1/3铜矿山将陆续关闭,面临资源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铜市场供不应求,为此需要大量进口铜及铜产品。铜精矿进口量1990年24万吨,2005年增至406万吨。2004年,我国铜消费量450万吨中,通过国内矿山生产及回收杂铜的产量仅100万吨,自给率22%,78%靠进口铜精矿、杂铜等。

铜的冶炼中心有贵溪、铜陵、上海、沈阳、白银、昆明。“江西铜业”铜冶炼综合产能70万吨(2006年);历史上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亦为大型炼铜基地,电解铜产能30万吨。在布局方面,精炼铜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至2005年,我国精炼铜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增加到6家,合计产量占全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