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8924600000009

第9章 漫话私塾

寿久

旧时,私塾中没有寒暑假,全年只有清明、端午各放假一天。每年十二月初十前后放年假,至次年正月十五开馆。

学童第一次入学要准备“状元红”蜡烛和柱香以及孝敬先生的莲子、白糖提盒、状元糕之类,学童还要手提书有“文星高照”字样的灯笼进塾。学童入学的第一件事是祭拜孔子。一进馆,就在孔子画像或牌位前点烛,焚香,摆起果盘,下跪祭拜,仪式隆重。然后再跪拜先生。接着,塾师从学童的书着名漫画家丰子恺笔下的私塾教学生活包里拿出《蒙求》,在书面预先贴好的两张红签上,写上“厚德于人”四个字;在另一张红签上写上刚为学童所取的新名。再拿朱笔在《蒙求》的开头,教学童读句,每句都用朱笔圈点,这就是点书。

点书以后,就是“把书填朱”(描红)。先生把学童带去的红字纸铺在桌上,教学童握笔。开笔先生被称为“启蒙恩师”,是最受读书人尊敬的。日后如果中了进士或有了其他功名,就得先到开笔先生那里谢恩。

私塾读的书有《蒙求》、《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尺牍》、《杂字》。其中《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是高年级学童读的。

私塾不设班级,都是个别教授,好处是因材施教。当时的教法有几种:1.点书。每天上午学童陆续上学,先生逐个把他们叫到桌旁。先生边读边点,学童句句跟读。学童跟不上或跟错了,先生再教一遍。先生每天点一次书,就不再教读,学童如果不懂,可以提问。这时学童个个端坐,满堂书声琅琅。“八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整容端坐席,开口诵琅琅”,就是当时私塾的情景。

2.还书。每天点书之前,学童要把昨天点的书给先生还读,这也叫“还书”。还书有“正读”与“背书”:“正读”就是面对老师,看书本朗读;“背书”即背向老师,高声背诵。

3.温书。先生点完一本书,学童还要“温书”。一个学童一般都同时读两本以上的书,一本是“生书”,另一本或两本是读过的书,先生每天点书后,也指定温习一两页老书,到“还书”时,一起“正读”或“背书”。

4.写字。写字是私塾的一个重要科目。学童每天下午一到馆,就得在书桌上写字。写字分四五个阶段:描红、影写(蒙着范字帖,逐笔照其书写)、誊格(范字可影,其余依照范字,自己写)、白手写(学童可自由选择要写的字)、临帖(选择名家字帖临摹)。

学童每写好一张字,就放在先生的教桌上。先生将写得好的字用朱笔加圈。对写字进步快的学童,先生就在习字纸上书“记赏三文”,意思是请家长奖赏给学童三个铜钱。家长常把习字纸逐日张贴在墙上,以观察学童的进步情况。一般说来,凡念过私塾的学童,字是写得比较好的。

5.练习对偶句。先生教学童对“对子”,先教两个字的,如“竹叶”对“梅花”;三个字的,如“人独立”对“燕双飞”;四个字的,如“山间明月”对“江上清风”。再教五言、六言、七言的。科举时代,考八股文和诗都要讲“对仗”,这都得在私塾打基础。

私塾对学童管教极严,“整容端坐,整日琅琅诵读”是学童的守则。当时先生的教桌上放着一块“戒尺”,上面写着几句话:“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当时流行的体罚形式有用手敲脑袋、用戒尺打手心、罚跪、关堂(放学之后不让学童按时回家)、面壁等。学童最怕关堂,因为一关堂家长就知道了,回家又要受惩罚。

塾师,另有许多称呼,如“看老鸭”、“坐庙头馆”、“孩子王”等。清光绪戊申年(1908),绍兴朱仲华、朱叔华兄弟到周家新台门从周椒生启蒙读书。一天,其在陕西当师爷的幼弟周藕琴回家,看到有不少小孩,笑问周椒生道:“这些鸭子是哪里来的?”周椒生也回答得很风趣:“是自己游拢来的。”可见,周藕琴他们就是将塾师戏说成“看老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