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8924600000052

第52章 寿氏部分亲友、学生(以姓氏笔画为序)(4)

民国34年(1945)底,与马叙伦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着有《生物进化论浅说》、《鲁迅故家的败落》(周晔整理)、《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等,译有达尔文《物种起源》等。

其实,在鲁迅、周作人到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周建人也一度在其南首一间接受学前教育。辛亥年间,他在绍兴僧立小学担任教职,寿耕梅等寿氏子弟曾到该校就读。因为周、寿两氏又是近邻,周建人在绍时与寿家交往最多。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也与寿孝天共事了一段时间。周建人晚年也有关于三味书屋及其寿镜吾等人的回忆,对寿镜吾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寿镜吾的文友周蕴良

周蕴良(1867-1904),字味莼、味仁,号惕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清光绪九年(1883)庠生,因乡试不第,遂设塾授徒。光绪二十八年才中举,荐经济特科。翌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光绪三十年应散馆考试突发病去世。周氏服膺宋儒“慎独主敬”之说,着有《惕斋遗集》四卷及其《续集》二卷,《补遗》一卷。

周味莼与寿镜吾是文友、同志。他与寿氏一起加入同郡周炳琦(亦韩)、王余庆(积成)所创设的“志学会”,以“天下无贫人、无病人、无恶人”三大愿为职志,即是一例。

寿镜吾的文友、同志周炳琦

周炳琦(1849-1887),字亦韩,号又次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增广生。善藏书,着有《时习篇》(六卷)、《稽古篇》一册,编辑有《诒经堂书目》五卷、《景行录》二卷、《圣学启蒙》四卷等。

寿镜吾与周氏年龄相仿,志趣相同,往还甚密。“光绪初年,周亦韩明经炳琦、王积成孝廉余庆及其弟子潘少华布衣椐讲学越中,联同人为志学会,一时好学之士多从之。”(薛炳语)虽有薛炳等人反对,寿镜吾等人仍参与其事。

寿镜吾的学生周梅卿

周梅卿(1882-1965),名仁寿(谱名秉钊),字梅卿,号乐山。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鲁迅的从叔,也是在绍兴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读书时的同学。

清光绪丙申年(1896),周梅卿离开三味书屋赴杭州某当铺学生意,后回乡在作揖坊容大当做朝奉(职员)。

新中国成立前,常有人慕名来绍寻访鲁迅故居,一直住在周家老台门里的周梅卿成了义务接待员。1948年3月下旬,许广平、周海婴母子,周建人、王蕴如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周晔、周瑾、周蕖由亲戚金曹永陪同专程莅绍寻访鲁迅踪迹。许广平是首访绍兴,返沪后撰写了《第一次到了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与鲁迅》,分别发表在1948年5月1日《中国建设》第六卷第二期和1948年10月文艺新辑社《论小资产阶级文艺》等书刊上。她在《绍兴与鲁迅》一文中谈到了周家老台门和寿家,说:周家老台门“住宅,现在本家所居,有仁寿(乐山)叔,已经六十七岁了,和鲁迅年龄相仿,小时同游,同学于寿家,颇能含糊地回记一二。”“和老台门对面,中间小桥相通的是寿家,现在是寿棨(积明)先生当家,他老人家在银行里任职,已经把祖传的授课业放弃了,也许放弃的不是从他开始,有了学校,私塾是自然淘汰的。所遗留做纪念的,就是堂屋当中的一块‘三味书屋’匾额还依然挂着,令人遥念当年鲁迅在这里咿唔读书,在这里淘气捣乱,而寿府家人的淳厚书卷气,似乎还留一二印象给我们回来体味呀。”由此可见,许广平一行造访过寿家,与周梅卿等族亲有过交谈。

新中国成立后,周梅卿热情支持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如协助鉴定鲁迅故居,捐献离开三味书屋时鲁迅赠给他的一面铜镜,还与章祥耀、王福林等同学一起协助鲁迅纪念馆复原了三味书屋陈列。

寿镜吾的学生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令飞、鲁迅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17岁慕名从寿镜吾读书,后赴南京求学,接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习医,1906年毅然弃医从文,希冀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并在故乡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期间,参与《新青年》杂志工作,发表大量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的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相继出版《呐喊》、《坟》、《热风》、《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及其《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与精神。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受北洋政府迫害,鲁迅南下厦门大学任教。翌年1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后,愤而辞去中大教职。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先后参加和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积极从事革命文艺运动,团结广大进步文艺工作者,粉碎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晚年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上海十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末编》等杂文集,为我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生领导和支持“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社团,主编《莽原》、《奔流》、《萌芽月刊》、《译文》等文艺期刊,热情关爱、培养青年作者,大力译介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纲要》,整理辑录《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等。现有许多种《鲁迅全集》、鲁迅着作单印本和插图本行世,并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各国发行。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鲁迅12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直到18岁离开绍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为止。他在这里读了五六年光景的书(其中13岁那年因祖父科场案发到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寄居近一年),对寿镜吾先生怀有深刻的印象,对他也很尊重。在绍时,凡逢年过节,鲁迅循俗执弟子礼,常去拜年和看望寿师。外出谋生后,鲁迅与寿镜吾仍保持联系,如1923年1月29日《鲁迅日记》载:“上午得镜吾先生信。”2月9日《鲁迅日记》则有“寄镜吾先生信”的记载。1915年12月3日,鲁迅“得寿师母讣,以呢幛子一送洙邻寓”,5日,“寿洙邻设奠于三圣庵,上午赴吊”。尽管寿师母系一介家庭主妇,我们只晓得姓徐,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是,鲁迅对于师母的病逝,及时到寿(洙邻)府送吊礼,向遗属表示慰问。开吊那天,又亲去吊唁。至于寿镜吾的次子寿洙邻、族亲寿石工夫妇、寿昌田等,鲁迅均有往还,在《鲁迅日记》里均有记载。对于鲁迅尊敬的寿镜吾先生,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鲁迅在《日记》、小说《怀旧》等着作中亦有直接的记载或间接的描绘。关于鲁迅与寿镜吾的关系,请参阅本书魏若华、王德林和裘士雄等人的文章。

寿洙邻的内弟曾厚章

曾厚章(1879-1945),字侣仁,又字丽润,鲁迅等人又写作“曾侣人”。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寿洙邻(鹏飞)的内弟。他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1911年武昌首义后不久,曾侣仁在晋绥联络关外“胡匪”王虎臣部在丰镇起义,宣布独立,未几,到河北承德主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罢官。后寓居北京,任绍兴县馆董事,并主持绍属七邑同乡会,曾计划开采山西煤矿,在山西榆次筹建晋华纱厂。

因同乡和转折亲关系,曾侣仁与鲁迅、周作人、蔡元培等均有往来。如1918年9月26日《鲁迅日记》载:“晚杜海生来,交与泉二元,曾吕仁母寿屏也。”其母谭采芹(1859-1949)系清末吏部尚书、直隶总督谭廷襄的侄女,下嫁曾仲侯,并治家教子有方,绍人仰其行,在京同乡集资公赠真金寿屏16条,庆贺她60寿辰,《鲁迅日记》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寿氏世交、师友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着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冬,与陶成章等创建光复会,被举为会长。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上海分会负责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德国留学。民国元年(1912)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民国4年(1915),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民国6年(1917),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学术自由,实施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民国16年(1927)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又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着有《蔡元培全集》等。

笔飞弄蔡氏与覆盆桥寿氏是绍兴城里的两个书香门第、文化世家,互有往来,如蔡元培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时,聘请寿孝天到该校担任教职。蔡元培在上海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时,曾动员寿孝天参加。

蔡元培对寿孝天的为人、治学态度等是十分欣赏的。据寿孝天的侄子寿宇晚年回忆:“蔡寿两家本是世交,伯父和蔡元培他俩都是1868年出生,从小到大,也是一生的好友。伯父的几个儿子上学、出国,元培先生都曾大力帮助。其中一个儿子在出国前,经元培先生介绍,到他一个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当局长的儿子蔡无忌先生的单位工作,使第二代又结成好友。直到伯父的孙辈们,在抗战中,因大学疏散,元培先生又为伯父的孙辈转入后方大学,给予了大力帮助。”(寿宇2000年4月28日致裘士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