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8924600000019

第19章 鲁迅轶事见闻记实

周冠五

鲁迅和我同住在“新台门”(今绍兴鲁迅纪念馆)。我在陕西出生,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回绍兴,鲁迅于次年就到日本留学。他的祖父和我的父亲一向很接近,他的母亲和我的母亲也很接近,因此我们这两个房族,在新台门里最为亲近,我每天总在他家里聊天。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在过去由他的母亲、胞叔和两个弟弟,同住的各尊长和堂兄弟,还有他在三味书屋私塾的同学,是经常讲述的。这里是我现在所能回忆的一部分。

一、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前后

(一)鲁迅童年时,在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读书。那时的塾规,每晚“对课”完毕才放学。课题由塾师按学生的程度,出对一字、二字、三字,以至五字、七字不等。鲁迅在十二三岁时,已能对五字课了。当时有一个姓高的同学,既笨且懒,多次事前偷看寿先生的课题,告诉鲁迅要替他捉刀。有一次课题是“独角兽”,鲁迅说对“四眼狗”。后来寿先生果然出这课题,依次对下去,鲁迅对“比目鱼”。寿先生说:“‘独’字不是数字,且含有‘单’的意义,‘比’字也不是数字,却含有‘双’的意义,可见用心之苦。”对鲁迅弥加夸奖。

点到姓高的对课,他就对“四眼狗”。寿先生非常生气,责问他说“‘独角兽’是麒麟,‘比目鱼’是箬鲽,都是实在的物体,‘四眼狗’是什么东西?这是刻薄的骂戴眼镜的人,真是不长进!”这时寿先生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这一番话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又有一次,寿先生出题“陷兽入井中”,鲁迅对“放牛归林下”,这是出于《尚书》:“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工仗有据。可见天资颖悟,童年已自不凡。

(二)古书中虚字很多,之乎者也,屡见不鲜,其排列有一定规律,如第一行第三字是“之”字,第二行第三字也大多是“之”字……。鲁迅每每提出某篇某页并排在一起的虚字有几个来考问同学,答对的给几张荆川纸、尺八纸作奖品。这虽是一种文字上的游戏,无形之中对同学的上进,却有一定的帮助。

(三)从前经书中的字往往不读本音而读破音,《诗经》讲究叶韵,破音更多。尽管背诵烂熟,默写不免舛错。一天,寿先生的次子洙邻先生给鲁迅出了一个难题,要他默写《诗经·卫风》的《硕人》章破音很多的一段,并且要他朗诵。这一段原文是:“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读作‘括括’),施罛(音‘孤’)濊濊(音‘汩’),鳣(邅)鲔(洧)发发(读‘拨’),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鲁迅顷刻立就,读音正确,深得赞赏,目为神童。

二、旧社会习俗之一,兼谈鲁迅做“礼生”

旧社会举行婚丧典礼,担任司仪的称为礼生。礼生有正赞、副赞之分。

正赞职司仪式的程序,唱赞节目,并将祭品逐次递给主祭员供献。副赞随正赞唱赞而接赞相适应的词语,并自主祭员手将上供过的祭品依次陈置几案,还兼司读祝文或祭章之责。礼生是延请“读书人”担任,尤其是所谓书香人家的子弟,必须具此一能,方不被人看轻。凡是家族、亲戚、故旧以至远邻近舍的婚丧祭扫,和隆重的“祀孔”、“祭狱”大典,均非礼生赞礼不可。

周氏为当时社会望族,自命书香传家。子弟年龄达到十五六岁时,每届上坟祭扫、祀土、祭祖,即须学做礼生,进一步参加房族中婚事的“花烛”,丧事的“成服”、“题主”、“发紖”、“告窆”和宗祠中春秋祭的祀祖礼生。

鲁迅童年时也参加过这种练习。他天才超众,迥异常童。开始先作“副赞”,担任读祝文和祭章之职。这类都是骈四俪六的韵文,辞弥义奥,生僻冷字特别多,读时既难顺口,错别字尤所难免,必须事前背诵准备,不致临时出丑。但鲁迅只在仪式将开始时,才把词章浏览一遍,读时却是荦荦大方,悠扬成章,铿锵中节,不像有的人双手捧住词章,忸怩局促,读不成调。这就说明了他独具天资,临时从容的特点是自幼已然。当时也有不少人赞扬他聪明,但他总是虚怀若谷,很是谦虚。

三、鲁迅课外的读物和爱护书籍

鲁迅在学习古文之前,先看了不少古典文学作品。记得他是先看《三国演义》,再看《聊斋志异》等。这些书对他有什么影响,现在记不起了。所能记起的是,他还看过《阅微草堂笔记》和《唐代丛书》。纪昀的笔记五种笔法仿《聊斋》而有所改良,结构简单,内容精炼。《唐代丛书》内容繁多,版本较好,经得起长期翻阅,鲁迅从这书中抄出陆羽的《茶经》三卷。这和他后来买《酉阳杂俎》有关。这书中包括传说、故事和自然常识等,简直是一部小丛书。他对这书很感兴趣,后来所辑《会稽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便是从此开端的。这时约在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他在外婆家避难后,1898年春天(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去南京之前,当时他才十三-十八岁,已学会了文言,博览自备的旧书,从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作为日后着作的资料。

他对书籍还一贯爱护,并且善于修补,能把破碎的纸拼补得完整。散乱了的书,他总是把书页折叠整齐,夹在两块板间,用浮石轻轻磨光,用线装订。订成的书方正齐一,同裱画店修复的旧书差不多。他翻书从不用唾沫去粘,也不肯用指甲去划,只用拇指沿着书边轻轻的翻。对铅印新书,他主张不切齐而用毛边。新书的封面,他喜欢用点图案,但不宜过多过大。

1963年3月19日

作者简介

周冠五(1887-1970),名凤纪(小名朝),字官五,改字冠五,笔名观鱼。

浙江绍兴东昌坊口人,生于陕西富平。鲁迅的族叔。早年就读于绍兴府学堂、大通学堂。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苏松江县第一科科长、绍兴县地政处处长、绍兴县政府清丈处主任、绍兴县印花局局长等职。1959年,以“观鱼”笔名着有《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内部印行。2006年10月,周冠五(观鱼)着《鲁迅家庭家族和当年绍兴民俗·鲁迅堂叔周冠五回忆鲁迅全编》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