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8924500000018

第18章 绞刑架下的战士——伏契克

生平简介

尤利乌斯·伏契克(Fucik Julius,1903年2月23日-1943年9月8日)可称得上是捷克的民族英雄,他又是杰出的革命新闻工作者、作家、文学戏剧评论家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03年2月23日,伏契克出生于以“百塔之城”着称的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他家境贫穷,父亲是个五金工人。从小伏契克就酷爱戏剧,在3岁就有了登台演出的经验,4岁开始就经常在施特劳斯、莫尔、皮埃尔·沃尔夫和莎翁戏剧中扮演角色,这是个可爱而天真的小男孩。他还非常喜欢音乐,热爱唱歌。

伏契克从小就是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他喜欢看书,小学时有空就能看见他捧着一本书在看,没有钱买书的时候就跑到旧书店去看书。所以当他1914年进入比尔森实验中学时,写作才能初现端倪。他自编了一份小报,取名叫《斯拉夫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后来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他一起又办了油印的周报《快乐的生活》与《捷克人》,在学校里非常出名。伏契克在中学时还爱上了文学创作,大家都说他将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

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伏契克意识到,在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紧张局势下,绝不能躲在与世隔绝的文学世界里,需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在1916年就曾亲眼目睹斯科达工厂工人举行的规模空前的大罢工,他认为只有团结工人阶级的力量才能使社会走向稳定,国家走向富强。在1918年他曾参加比尔森社会民主党组织领导下的一个青年组织“青年一代”,还组织和领导了比尔森市中学生的罢课运动。1920年,伏契克加入了当地社会民主党马克思主义左派组织,并参与了该组织主办的刊物《真理》杂志的编辑工作。

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下,伏契克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工作,1921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是国家较早一批的共产党员。后来他进入布拉格大学文学院接受更专业的文学学习和训练,专业偏向哲学方向。由于伏契克家里并不富裕,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人们的生活更为艰辛,所以他不能全心投入大学校园里接受教育,课余的时候还要到外面打工来维持生计,比如给别人补习功课,到街上发放广告,或者到建筑工地去打工。这种经历也让伏契克的思想开始成长,他没有将自己框定在文学世界里,而是通过接触社会来认识社会。因此大学里伏契克还开始读马克思主义着作,他同情穷苦人民,热爱工人阶级,痛恨万恶的、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

学校老师对他的才华非常赏识,他甚至和一些进步教授成为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并踊跃为进步刊物投稿。在大学期间,伏契克继承了他中学办报的优良传统,和一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党员共同创办了《社会主义者》,撰写了一系列战斗檄文,并参与了报纸的筹办,他成为这份报纸的中心人物。

由于伏契克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办报经验,他被委以重任,担任党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和党刊《创造》的总编,他还担任过《红色权利报》驻苏记者站的记者,曾两次到苏联采访,写成了《在昨天已意味着明天的国土上》和《在亲爱的国家里》等优秀的新闻作品。因为他发表了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反动当局曾将他逮捕入狱。但出狱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继续以自己的笔为武器与反动势力做斗争。

“二战”爆发后,1939年3月,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留在布拉格从事反抗纳粹占领的地下活动。1941年他当选为捷克共产党中央委员,成为地下民族革命委员会的组织者之一,并在地下活动中承担新闻宣传工作。1942年,由于遭叛徒出卖,伏契克被捕,他在狱中经受了非人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利用各种条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通过秘密的方式传播出去。伏契克在法西斯监狱里被囚禁了411天,1943年9月8日,惨遭杀害,年仅40岁,但他在监狱中所写的着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却跟随他的精神永久地保存了下来,它控诉着德国法西斯的罪行,也让人们看到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共产党员伏契克。

职业生涯

一、入狱前:积极活跃在新闻战线的共产党人

伏契克的文学才华引起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安托宁·萨波托茨基的注意,1925年,萨波托茨基推荐伏契克到《先锋》杂志去担任编辑,伏契克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赞许,时机成熟后他又请伏契克为捷共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撰稿,伏契克求之不得,因为他脑子中有无数思想需要通过这个途径传播给更多的人。他将自己在大学所看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运用于文艺批判之中,以此来推动文学作品的进步,他认为文学艺术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意识,能熏陶人们的心灵,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一方面,文学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工人运动的进步,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又为革命斗争走向胜利提供精神食粮。在担任了几年撰稿人工作之后,伏契克彻底得到了捷共的信任,而他的才能也获得了肯定。1929年他正式担任《红色权利报》的编委,负责文学艺术专栏和星期日副刊,此外,他还兼任捷共《红色晚报》的编委。

《红色权利报》在捷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统治当局把它视为一个障碍,想尽办法清除它,所以就搬出了书报检查机关。《红色权利报》报馆曾有一段时间,接连不断地有书报检查机关人员以各种苛刻的、违背新闻自由的专制规定为由,对报纸百般刁难。他们试图破坏《红色权利报》的出版计划,让其消亡。

《红色权利报》确实在这样的无理行径下损失巨大,不少编辑被撤换了,有时人员紧缺,报纸的出版压力很大。还有就是经费上的问题,因为书报出版机关想通过控制经济来打压报社运营,所以会胡乱列名目来收钱或者罚款,有时责任编辑拿不出钱,但又不愿意停办报纸,干脆就自己主动提出去坐牢来代替罚款。

伏契克和编辑们苦中作乐,还幽默地把监狱说成“休养所”,工作累了,就在那里呆一段时间,来补充精力吧。

后来捷克共产党的机关报《红色权利报》还是被查封了,伏契克认为必须寻找一个刊物来代替它的位置,因为他不想熄灭指引人们前行的明灯,哪怕就一会儿功夫也不行。很快,他就物色到了一家比较合适来继续《红色权利报》的刊物。

伏契克想到的办法就是,向他大学时的教授求救。当时捷克着名文学家沙尔达教授担任文学评论杂志《创造》的主编,伏契克问他能不能借用他的名字,在《创造》杂志上刊登共产党的文章。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这本《创造》杂志是捷克斯洛伐克知识分子中影响最大的文艺政治评论周刊,在它上面发文章的话,那就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伏契克和沙尔达教授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就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虽然有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两人都为对方追求真理、勇于批判的性格所折服。伏契克的很多进步思想都是来源于他的。这位老教授面对这个请求,思索了半天,问了一个问题:“万一发表的出格言论引来牢狱之灾的话,那是谁去坐牢呢?”伏契克想也没就回答:“当然是你呀!”可是沙尔达居然答应了这个“无理”的要求,可见他们的友谊是多么深厚,沙尔达教授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伏契克的事业提供帮助,伏契克一生都非常感激他对自己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创造》的主编其实是伏契克,不是沙尔达。后来《创造》成为捷克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在伏契克的幕后策划下,《创造》周刊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严厉抨击资产阶级政府的种种丑行。而且伏契克不仅自己撰稿,还给很多年轻党员提供言论阵地,在《创造》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熟悉的捷克青年记者的名字。在他的努力下,《创造》成为了一份通俗易懂的刊物。这与他学习的深奥文学或者哲学思想不太一样,因为伏契克已彻底将自己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向了新闻记者。这是他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致力于尽量用人们都听得明白的语言,来表达文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使更多人受到感染和激励。由于《创造》的思想过于激进,立刻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注意,遭受了和《红色权利报》一样的命运,刚开始是删减,后来出现短暂停刊,尽管伏契克想尽各种办法来抵抗当局,坚持不懈地与之做斗争,但还是无济于事,到1938年《创造》杂志就被彻底查封了。

伏契克是个乐观的人,他从来不会对困境和麻烦屈服,他善于与敌人斗智斗勇。1934年的时候《红色权利报》和《创造》已经被查封了,伏契克已经很熟悉政府当局的这种惯用伎俩了,也非常知道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他又开始在新的新闻宣传刊物《新闻通报》组织工作,并且化名“马列什博士”,无论是领导管理还是写新闻都用这个名字,这样就不会被怀疑,越是公众的地方就越安全,他将工作地点定在一个咖啡馆里,美其名曰和朋友们一起喝咖啡,其实是在进行政治宣传,政府当局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样的一个策略,他们只是盲目地守候在《红色权利报》大门口或者他家附近,无论如何都抓不住他的什么把柄,而另一面,新闻舆论传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这个时期,伏契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通过揭露真相来控诉资产阶级的罪行,并号召穷苦劳动者能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比如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积极报道1928年捷克北部煤炭工人罢工报道。在报道中,他通过描述捷克北部矿区的贫困真相,揭露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最终揭示资本主义是造成贫困的主要根源。他在参与事实报道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共产主义战士,又是新闻记者,他还为罢工工人出版杂志,以报刊作为他们罢工的武器,在思想和行动上支持他们。

1930年,伏契克作为捷克工人代表首次访问苏联,他在苏联的4个月中,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陶醉,回来马上写了《在昨天已意味着明天的国土上》,对苏联五年计划第二年的景象进行了描述。在这个时期,伏契克还被捕入狱过,出狱不久就被迫服兵役。在当兵期间,他也没白白浪费这个机会,向年轻的士兵们进行政治宣传,到最后长官们害怕他会“驯服”士兵的思想,就将他“隔离”了,不让他有机会接触其他人,宣传他的思想。伏契克服役结束后,担任捷共中央派往苏联担任《红色权利报》的驻苏记者,这样他又有机会再到苏联这片土地上,这一次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对苏联有了充分的认识,关于苏联的报道,都收录在《在亲爱的国土上》。

二、入狱后:绞刑架下的英雄

纳粹德国在法西斯分子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渗透得越来越厉害,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受到威胁,1938年捷共还被宣布非法,所有捷共刊物都被取缔,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伏契克仍没有放弃,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政治宣传,向自己认为合适的刊物投稿。1939年3月,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捷共开展工作更加危险了。而在1941年捷共第一届地下中央委员会惨遭破坏,很多领导人都牺牲了,伏契克就在这个时候受命参与组建第二届地下中央委员会,并在其中承担新闻宣传工作,这是他的老本行了,地下的《红色权利报》重新在捷共中流传开来。

但是在1942年的4月24日,伏契克却遭到了叛徒出卖而被捕。那天伏契克化装成跛脚老头,在深夜赶到碰头的地方,他感觉不太对劲,所以想将事情沟通完毕后就立刻结束这次会面。正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随后就看见盖世太保砸开门闯了进来,一共有9个人。在一起开会的只有3个男性和1个女性,而且除了伏契克有枪外其他人都是赤手空拳的。为了保护其他人,躲在暗处的伏契克主动从隐蔽的地方走了出来。刚出来脸上就重重地挨了一拳,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盖世太保将伏契克用枪指着带上了车,在车上就开始审问,但伏契克用一个化名来回答敌人的谈话,免不了又受到一阵拳打脚踢。

这时候伏契克已被打得天旋地转,但脑子里始终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和冷静。

他就这样被带到了盖世太保成立的反共科,在经过审问后,他还是没有吐露半句真话,恼羞成怒的盖世太保继续对他毒打。最后他们还带来了他的妻子,还好妻子面对这个情况毫无惧色,勇敢地说“我不认识他”,他们两个就在如此接近的距离却不能相认,而这是他妻子见他的最后一面。伏契克在承受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毒打后,终于被带进了秘密监狱。

这是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第一章“24小时”中的内容,他通过自己的回忆描述了他被捕的那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盖世太保的惨绝人寰触目惊心,虽然伏契克在文章中用诙谐和冷嘲来面对自己的遭遇,但让人看了更忍不住潸然泪下。我们可以看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里他是怎么回忆那非人的24小时的:

“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我用得着数数吗?朋友,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未必用得着这个统计数字。”

“总算离死不远了。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一场热病中的恶梦。拷打一阵之后是泼凉水,接着又是一阵拷打,又是:‘说,说,说。’可是我还没有死去。妈妈、爸爸,你们为什么把我养得这样结实啊?”

“‘你没有心。’高个子的党卫队队员说。‘啊,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扞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被带到秘密监狱的伏契克被反复审问,但他没有供出一个同伴的名字来。

“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这句话出现在我们中学教材里,267号牢房就是伏契克生命的最后时刻生活的地方——与其说生活,不如说坚毅而伟大地生存。他就在这个潮湿而狭窄的牢房里呆了411天。在这里,他和监狱的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监狱里受压迫和折磨的人形成了兄弟般的友爱,这种坚强的力量能支持他们勇敢地活下去。虽然在监狱里是没有机会与其他囚犯交谈的,但只要在经过的时候简单捏一捏手的小动作,或者偷偷递过一根烟,友爱就尽在不言中了。当敌人将他逼近死亡的边缘时,自然会有一双双手将他从鬼门关中拉回来,比如盖世太保故意不给囚犯吃东西,以为这样囚犯就会因为饥饿而招供,很多宁死不屈的囚犯就在饥饿中死去,但囚犯们长期呆在监狱里,自然而然熟悉并适应这里的生存法则,当其他战友碰到这种情况时,他们会将偷偷藏起来的食物给其他人分享。伏契克珍惜这种友情,“这是一种用鲜血换来的不可征服的兄弟友爱。如果没有这种友爱的支持,你就连命运中所遭受到的十分之一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伏契克就是靠这些手的温暖支撑着,就连盖世太保都无法相信,一个眼看就已经要结束生命的人,居然心跳还是那么有力。

他的坚韧和毅力甚至还感动了一个叫阿多尔夫·科林斯基的捷克看守。

那天晚上,科林斯基捷克将伏契克关进牢房前,象征性地搜了搜他的衣服,悄悄和他说:“也许……您想给什么人送个信吧?或者,您想写点什么吧?不是为了现在,您懂吗?而是为了将来,譬如写您是怎样落到这里来的,是不是有人出卖了您,某某人的态度怎么样……使您知道的一切不至于随您一起消失。”其实在监狱里会有一些人假装关心你,和你亲近,在伏契克被打得遍体鳞伤最严重的那段时间,还会有看守特地和他聊一些无聊的家常,甚至还会在他睡梦中掀开他的被子来看看他的伤势,甚至还有人伪装成囚犯被特地安排进这个监狱,目的就是想麻痹伏契克,说不定能发现一些什么。但伏契克一眼就看穿他们别有用心的意图,他们是想借这个机会从他嘴里套出点什么,伏契克冷笑着揭穿了他们拙劣的伎俩。但眼前这个叫科林斯基的却不同,直觉告诉伏契克他是个好人,因为他从来不打骂犯人,就算只是在他的上司面前装装样子也不愿意。伏契克把他当作是自己人,觉得他是真诚地想帮助自己的,而此时的伏契克确实真的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就这样伏契克在科林斯基提供的铅笔头和碎纸片上写东西,他在牢房里重新又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新闻记者,而他所写的东西又通过秘密途径被送到了监狱外面,但当时为了保护他,只是藏匿起来没有公开发表或流传。在这过程中,他和科林斯基达成了一个默契,每当科林斯基值勤的那个晚上,他就会在伏契克的牢门上敲打一下,这个时候伏契克就知道安全了,就趴在床单下面奋笔疾书;如果有情况了,又是另外一种敲门方式作为暗号,伏契克立刻把纸片塞好,佯装睡觉。如果伏契克写完一部分了,也敲打门,把写好的东西交给科林斯基藏好。下班后,科林斯基将东西放在公文包的夹层中带出去,每次检查都没出问题。所以《绞刑架下的报告》能保存下来,科林斯基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完成这艰巨的任务的。

伏契克经过无数次的审讯,愈战愈勇,生命力越来越顽强。盖世太保没有了耐性,他们觉得已经不可能在伏契克身上捞出一点情报,留着他也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决定结束他的生命。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无情地杀害了,牺牲时只有40岁。在狱中他写下的那些碎纸片集合起来,形成了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先后被译成近9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有5种译本。这本书是伏契克崇高品格和精神的凝聚,也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绞刑架下的报告》从1945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86种语言,鼓舞着全世界革命人民争取自由、正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斗争。此外,他的着作还被编辑成《伏契克文集》12卷,传于后世。伏契克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英雄,为了纪念他,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授予伏契克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白狮子勋章;1950年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上,1950年华沙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追赠他以国际和平荣誉奖。他牺牲的9月8日也被定为“国际新闻工作者纪念日”。

新闻思想

一、重视新闻宣传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伏契克从小热爱读书,擅长文学,这些都为他的新闻工作奠定了基础。而在政治斗争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并非重点,重要的是新闻的舆论宣传作用。伏契克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曾经自办过报纸,而且在大学时还成为党报编辑,他的新闻实践经验告诉他,在非常时期,新闻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政治宣传。只有在思想上感染人,报纸才能真正发挥精神食粮的作用。同时,在战争时期,作为一份党报,报纸的倾向性应该优先于报纸的客观性,他希望通过新闻报道,向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传达共产主义真理,宣扬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作为编辑,他只不过是在选稿和组稿时,有选择性地偏向为无产阶级摇旗呐喊,对资产阶级控诉。

但这并不是说伏契克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歪曲事实,搬弄是非。他从来没有否认过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比如他当初到苏联进行采访时所报道的新闻,都是自己所见所闻,完全都是用事实说话的。

二、坚持新闻党性,具有崇高的政治觉悟

在入狱前,伏契克无论在新闻报道还是在新闻编辑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他以全心全意为贫苦工人和农民服务为宗旨进行报道。而在危急时刻,他的党性修养展露无余。就算入狱他还是要当一个共产主义新闻记者,也不停止写作。而且他面对非人的折磨和毒打,从来没有一刻想到过背叛自己的战友和组织。他说“看见丧失了良心的人,比看见遍体鳞伤的人更可怕……可怜的懦夫,用牺牲朋友的生命来保全的生命,还算什么生命呢?”他是由于被人出卖而惨遭入狱的,他是这么评价背叛者的:“如果米列克(背叛者)忠于自己的职责,就不会牵连一大批人。我们两人也许早已死了,但另一些人可能活着;我们倒下去了,可另一懦夫失去了比自己生命更多的东西……他虽生犹死,因为他被集体所摒弃。”

如果要让伏契克出卖自己的党,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有一次,盖世太保故意把他带出监狱,让他欣赏布拉格的美景,并且诱惑他说,只要他能把他所知道的情报全说出来,就能重新回到它的怀抱。虽然伏契克热爱布拉格这个城市,他热爱生活,但他没有屈服,因为他知道,这些美景只是表象,只有摆脱德国法西斯的统治,捷克斯洛伐克才能迎来光明的未来。他面对敌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学习。

三、实地调查取证,敢于直言

伏契克在新闻采访时重视实地调查,为得到可靠消息,他会不断地对新闻进行验证。为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实本来面貌,他会在新闻现场进行调查和研究,比如他在采访捷克总罢工期间煤田的情况时,就会去了解矿工实际的生活状况,并且还了解一些采矿业的知识,正因如此,他的新闻报道不仅生动,更具说服力。伏契克还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和人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发生,但是你却不说不报道,那其实你就是在撒谎。他的这句话放在现在来说,就是指每个人都有新闻的知情权,而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有责任而且有必要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不能因为明哲保身或者出于其他利益考虑而知情不报,尤其是在批评报道的时候,要毫不留情地揭露事实的真相和本质。

四、持乐观精神,用文字来指引人

伏契克是个快乐的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要不是生在那个年代,他将有个幸福的一生。但他明白,幸福的生活必须是靠追求才能获得的。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困难痛苦,都能坦然面对。他从小就爱唱歌,他在监狱里也忍不住要引吭高歌,就连即将被枪杀,他也在唱《国际歌》,他认为歌声不止,生命不息。他甚至说,“你们不要难过。我为欢乐而生,我为欢乐而死,如果你们在我的墓前放上悲怆的天使,那对我是不公道的。”他对人对事都很乐观,从《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诙谐风格就能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伏契克热爱写作,虽然他最钟爱的是文学作品研究,但最终选择新闻,但他从来没放弃用文字来感染人,指引人,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他的着名遗嘱吧:

“我的戏快要结束了。我已经写不完了。我无法知道它的结局。这已经不是戏,这是生活。”

“生活里是没有观众的。”

“幕已揭开。”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这就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最着名的新闻记者、真正的共产党人和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光辉形象活在全世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进步人士心中,他的精神宛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吕一民:《世界着名记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捷]伏契克着,蒋承俊译:《绞刑架上的报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3.《“伏契克是英雄的共产党人”——盖世太保监狱看守的证词》,《新华社建社75周年纪念文丛》。

4.《伏契克,我心中的英雄》。

5.吴元迈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一卷)——世纪之交的外国文学》,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6.哈米:《高昂的头颅——思念伏契克》,《书屋》,1999年第2期。

7.陈忠:《自由被剥夺后的人性的升华——方志敏伏契克狱中文稿比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