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8924500000014

第14章 揭露黑幕的“扒粪先锋”——林肯·斯蒂芬斯

生平简介

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1866年4月6日-1936年8月9日)是美国新闻史上最了不起的黑幕揭发者,他以揭发政府和腐败问题而闻名,是美国新闻界“扒粪运动”的着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揭丑新闻报道对后来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实践指导和借鉴作用。

林肯·斯蒂芬斯于1866年4月6日出生于旧金山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加拿大东部一个拓荒者的儿子,后来搬到伊利诺伊,又来到旧金山经商,并拥有一家公司1/4的股份。母亲来自英格兰,是个裁缝。林肯·斯蒂芬斯上小学时,最喜欢的就是看书,除此之外,他对学校毫无兴趣,觉得学校不能教授他更多的东西。他的童年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和动物的这种纯洁的友谊让他远离嘈杂的社会,尤其是复杂的商业交易。斯蒂芬斯初中没有读完就被送到私立军事学院去继续读书,这所学校在旧金山南部的圣马牧奥,而且是一所不错的私立学校,在那里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最崇拜的偶像是拿破仑。在那里斯蒂芬斯还把喝酒的恶习带到了学校,他联系酒商卖酒给学生,遭到了处罚,被关禁闭22天,虽然以前斯蒂芬斯也因违法纪律被关禁闭,但这次的时间最长,他在关禁闭的时候看了历史、哲学、宗教、战争书籍和其他严肃读物,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因此这次事件对他来说其实具有教育意义。为了辅导斯蒂芬斯上大学,他父亲还特地找了一个家庭教师伊夫林·尼克松为他辅导功课,尼克松成为斯蒂芬斯生命中第一个让他敬佩,并让他对知识产生兴趣的老师,斯蒂芬斯忽然发现原来周围的世界是多么值得人去发现,而学习是一件多么充满乐趣的事情。尼克松还带着斯蒂芬斯去见他的那些知识分子朋友,这让斯蒂芬斯大开眼界,因为这些人都是有学识、有激情和关注社会的人,斯蒂芬斯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谈话或者辩论,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博学多才的人。在尼克松的应试教育的辅导下,在斯蒂芬斯内心斗志鼓舞之后,他成功地考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到了大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料。很多学生选修课程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斯蒂芬斯发现很多教授上课的内容也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而已。

但斯蒂芬斯认为如果真的能学到知识的话,那么没有学位又算得了什么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斯蒂芬斯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甚至不惜放弃其他一些重要的课程。他酷爱英语、政治经济学和历史。而且那个时候他就养成了挖掘真相的习惯。有一次他听一个历史学教授讲美国宪法史,下课后他向教授索取课程讲义,虽然教授觉得很惊讶,因为从来没有学生会向他要讲义,但最后他还是给了斯蒂芬斯。斯蒂芬斯在课后开始研究这份讲义,他发现里面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于是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资料,一直研究到图书馆闭馆才离开。而这样深入的研究让他对这门功课更加感兴趣了,于是他特地跑到教授家里,向他索取和课程有关的其他参考资料和图书。这位历史学教授觉得很意外,也很高兴,还借了一些书给斯蒂芬斯回去慢慢研究。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斯蒂芬斯对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挖掘下去。这种进取精神也使斯蒂芬斯获得一些教授的赏识,而斯蒂芬斯在和这些教授交流和接触中更意识到学无止境。他做了一个决定,大学毕业后要到欧洲去继续深造。

斯蒂芬斯的父亲知道他的想法后,觉得有些难过,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林肯·斯蒂芬斯自小就对金钱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非常排斥商业活动。他不想成为一个满身铜臭的人,而是想成为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者一个哲学家。斯蒂芬斯的父亲尊重他的选择,毕竟多学一点知识也没什么不好。于是当斯蒂芬斯1889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他父亲就把他送到了海德堡和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库诺·费舍尔的黑格尔哲学,还学习艺术、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经济学。

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约瑟芬·邦泰科的美国姑娘,他在与她去瑞士旅游时爱上了她。之后他又打算去巴黎大学学习,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伦理学转向了道德。斯蒂芬斯和她到巴黎后就结婚了。斯蒂芬斯到巴黎大学后,凡是有意思的讲座都去听,也感受到法国不同于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艺术家朋友。等学业结束后,他又到大英博物馆去呆上几个月进行阅读,1892年斯蒂芬斯和妻子回到了纽约。

本来斯蒂芬斯的计划是回到家后去找个大学教书什么的,但当船开到纽约港时他意外收到父亲的代理人送来的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因为斯蒂芬斯不愿意做生意,所以他把公司卖了,并且在学业上一直支持斯蒂芬斯,无论到德国、法国还是英国,始终都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是现在学成归来,也应该要接受一些社会历练了。父亲让斯蒂芬斯留在纽约摸爬打滚一段时间,并附上100美元以备不时之需。这和斯蒂芬斯想的相差太远,但他转念一想,确实是需要独立承担家庭责任,不能再一味依靠父亲的支持了。他决定留在纽约,用写作来支撑起整个家。斯蒂芬斯最初并没有把找工作想得有多困难,虽然他的第一篇文章很快就让他获得了50美元,但后来的几个月他一直都没有收入,加上找工作非常困难,也让他无暇写作。再几次找工作无果后,他的妻子敦促斯蒂芬斯拿着他父亲的介绍信到《世纪杂志》。到最后斯蒂芬斯终于屈服了,他还是要依靠他父亲的关系才能找到工作。

斯蒂芬斯在《纽约晚邮报》工作,主要负责本市新闻写作和编辑,1897年他在《商业告知报》工作,1901年他在塞缪尔·西德尼·麦克卢尔创办的《麦克卢尔》杂志担任编辑主任。林肯·斯蒂芬斯先后调查了11个州16个城市的政治腐败现象,对黑幕进行无情揭露,也被罗斯福总统称为“扒粪者”。之后斯蒂芬斯和其他记者一起创办《美国杂志》,接着又在纽约担任自由撰稿人,后来成为《人人杂志》的兼职记者,从事黑幕报道的新闻工作。

职业生涯

一、初涉报社并迅速成长

当斯蒂芬斯去《世纪杂志》时,委托人让他选择是在《纽约论坛报》还是《纽约晚邮报》,后来斯蒂芬斯选择了到《纽约晚邮报》工作,刚开始到报社的时候他觉得新奇而兴奋,但后来发现其实周围的同事都在忙碌着新闻采写,根本没什么人有空搭理他,有的人连看也不愿意看他一眼。有一天本市新闻主编走进办公室,发现就只斯蒂芬斯一个人,刚开始他没说什么,后来又冲进来,对斯蒂芬斯说,有个股票经纪公司的经纪人失踪了,你快去找合伙人,看看是怎么回事。

接着他把合伙人的地址给了斯蒂芬斯。斯蒂芬斯终于接到任务了,他飞也似地跑到那个合伙人的办公室,才发现其实自己对采访懂的并不太多,而且也不知道怎么问才能问出那个经纪人的下落,以及不知所踪的一笔资金。斯蒂芬斯眼见对方已经有点不耐烦了,暗暗对自己说:千万不能空手而归,要改变采访策略。于是他马上转换话题,开始谈华尔街的情况,随后还谈起了自己在大学的学习,那个合伙人居然也跟着谈起了他的事情。到最后合伙人终于坦白说,其实那个经纪人确实是跑了,而且把钱全部卷走了。斯蒂芬斯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本市新闻主编。这位主编其实从没指望斯蒂芬斯能带回内幕消息,等文章写好之后,他就对斯蒂芬斯刮目相看了,并且继续指派一些采访任务让他去做。斯蒂芬斯还学会追踪报道,即对别人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能另辟蹊径来进行报道,或者做后续报道,他很善于做此类新闻。在不断实践之后,斯蒂芬斯奔走于金融巨头、商业老板、警察局长以及政治权威之间,报道过华尔街新闻、警察局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1897年斯蒂芬斯和几个同事一起接管了《商业告知报》,他的理想是“把纽约报道出来,使它的市民们可以看到而不仅仅是读到它:它的贫与富,它的善与恶,它的美与丑,它的成长,它的伟大”。他招收了一些充满新闻理想和锋芒的报人或者年轻人来为自己的报纸撰稿,他希望这是一份充满朝气的报纸。斯蒂芬斯和他的伙伴们朝这个方向努力工作着。斯蒂芬斯早在罗斯福作为美国第一义勇军骑兵团的上校时就认识他了,在和他交谈后知道罗斯福会竞选州长。

他在采访时还不止一次惹怒罗斯福,但斯蒂芬斯因为答应一个出版公司要写罗斯福的传记而能更近距离地接近他,罗斯福在当上州长后也会和斯蒂芬斯谈论在政治上的规划,他也有机会能接近一些权势人物。那时斯蒂芬斯就发现那些老板和商界人士的兴趣在于充分利用罗斯福州长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罗斯福也曾表示他确实需要这些人帮助他竞选国会议员、总统,但也不得不为此满足他们一些过分的要求。斯蒂芬斯明白了作为州长的含义,也明白了政界和商界的复杂关系。

二、腐败现状催生扒粪使命

斯蒂芬斯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走上新闻调查和揭丑之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1890年是美国历史的分水岭,美国从农业国家转为现代的工业国家。然而斯蒂芬斯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工业革命使国家受惠,美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并进入了所谓的“镀金”时代,然而随之也出现了社会问题。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工业和金融巨头通过各种手段加紧敛财,美国的资本逐渐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和大财团的手中。经济权力的集中在19世纪80年代已迅速发展,在1900年后发展加速。1904年的一次调查中列举的318家工业托拉斯中,有3/4是1898年之后合并而成的。这318家资本达70亿美元的托拉斯,是由5300家单个公司合并而成的。组成了6家大托拉斯,拥有包括钢铁、石油、铜、糖、烟草和航运在内的25亿美元的资本。调查数据表明:在1914年,1/8的美国企业雇佣了全国3/4以上的工人,生产着全国4/5的制造品。垄断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带来金融危机的危险,也导致劳动秩序混乱。尖锐的贫富分化格局已然形成,经济变动中出现的商人富翁和那些仍然过着朝不保夕生活的工人、佃农形成鲜明的反差,在20世纪初,2/3的男性成年工人每年工资拿不到600美元。

同时政治骚动不断,工人运动高涨,尤其是在19世纪末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有组织的罢工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严重的暴力事件。

另一方面机械化、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迅速而广泛的发展,也促进了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1900年,城市人口已上升至总人口7600万的32.9%。纽约市的人口在10年内从100万激增到150万。作为美国内地的铁路枢纽和商业中心的芝加哥,其人口在1890年突破百万大关,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同时移民数量增多,到1910年已有1/7的美国居民不是本国出生的。新兴城市的发展促进道路交通、市政设施以及建筑业的发展。然而工业革命通过科技把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走得太快,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腐败是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蔓延滋长,不仅加剧了财富分配不公,而且腐败逐渐地普遍化和合法化,如寄生虫一样吞噬人的灵魂,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精神危机全面爆发。1900年,美国各大城市已成为“政治腐败、犯罪和社会罪恶的自然渊薮”,《人人杂志》在1901年刊登的文章说到,“城市一直被称为痈疽。这里充满污秽、贫困和恶性。它们滋养了罪犯。它们让小偷、杀人犯和拉皮条者训练有素,就像大学培养学者一样自然。这还不是最坏的。它们不仅制造恶性和犯罪,而且还消灭美德。一座城市就是一个莫洛克火神(古腓尼基人所信奉的一个神,以儿童作为祭祀品)。其火堆的燃料就是人的躯体和灵魂。”1905年美国的《文摘杂志》曾刊载了一张法国印制的美国地图,标明在45个州中只有6个是没有腐化的,有25个标明为“全部腐化”,13个标明为“特别腐化”。其中最常见的贪腐形式就是权钱交易或权钱勾结。媒体对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由于各种原因,都不愿或不能报道。斯蒂芬斯在《商业告知报》做得不赖,但老板觉得他已经才思枯竭,因此当《麦克卢尔》杂志的副主编来找他谈话,表示请他加盟时,斯蒂芬斯同意了,他认为报纸的时效性太强,无法满足一些事件持续报道更为充实的内容,而月刊杂志更能在深度上做文章。

《麦克卢尔》于是成为了揭丑阵地。《麦克卢尔》诞生于1893年6月,当时正值经济危机,所以该杂志面世后,定价就只有15美分,比同类杂志要低10美分,它的出现立刻掀起了杂志界的降价热潮。而和其他杂志不同的是,《麦克卢尔》以劳工阶层为定位,而且内容较为激进,它以揭露黑幕为特色,因此,除了斯蒂芬斯,也吸引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加盟,他们认为这本杂志“对那些相信美国是能被改变得更完美、并且相信自己也能为此出一份心力的年轻男女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大家全心全意为办好杂志而努力工作,对这份杂志寄予厚望,而《麦克卢尔》因此也成为揭丑运动的主要阵地。

斯蒂芬斯最开始只是主编,但他关注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他发现贿赂可能是很多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现象,因此他决定去调查明尼阿波利斯警察腐败的情况,希望能与纽约做比较,从中找到政治腐败的根源。他首先将报纸上有关明尼阿波利斯腐败的报道都做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寻找其中更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调查。虽然城市的腐败现象都有相似之处,而和纽约不同的是,贪污组织的头目就是市长本人,市长任命自己的弟弟担任警察局长,警察受贿体制和纽约的一样:对警力处心积虑、周密、细致地管理,以便保护组织犯罪并与其分赃,而不是为了阻止犯罪、侦破案件和逮捕罪犯。通过要求严厉的法律惩治邪恶和犯罪,人们所谓的道德准则掌握在了警察中的败类手中。在采访过程中,斯蒂芬斯发现与犯罪分子、盗贼、扒手勾结在一起的腐败警察的丑恶行径,他在和市长的采访中还发现赌徒控制着整个城市的犯罪分子,并以此要挟市长,要得到明尼阿波利斯赌博业的垄断权。此外斯蒂芬斯还揭露了圣路易斯、匹兹堡、费城等城市的腐败组织和贪污者,通过这些调查他意识到这是美国城市市政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903年1月号,林肯·斯蒂芬斯的《明尼阿波利斯之羞》刊登在了《麦克卢尔》杂志上,同期除了他的揭丑报道外,还刊登了其他的揭露性调查报道,包括艾达·塔贝尔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1872年石油战》,报道的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雷·斯坦纳德·贝克的《工作的权利》报道的是煤矿业残酷镇压工人罢工的情况。这3篇文章的同时推出,吹响了揭丑运动高潮的号角。为此《麦克卢尔》配发了社论,说“这一巧合足以让人思考,资本家、工人、政客、市民、所有的人都在破坏法律或看着法律遭受破坏……除了我们之外,没有人留下来维持法律”,“政府官员和资本家都在以一种合谋的方式触犯法律,最终的代价就是我们的自由”。斯蒂芬斯成为揭丑运动的发动者和主要代表人物,通过他的文章,人们认识到美国政府官员的腐败丑行。

三、成为扒粪卫士,影响美国社会

斯蒂芬斯的采访曾让总统罗斯福大发雷霆,而罗斯福将斯蒂芬斯和那些专门揭露丑行的记者称为“扒粪者”,这个称呼来自班扬的《天路历程》,里面的扒粪者手持粪耙,目不旁观,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虽然罗斯福也为自己的失言感到懊悔不已,但从此揭丑运动被称为“扒粪运动”。这场运动一直在美国历史上持续了十多年,并且对美国城市机制改善以及法律的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艾达·塔贝尔发表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1872年石油战》后,舆论迫使美国政府起诉美孚石油公司及其下属的70个相关企业,最高法院于1911年5月判决起诉有效,最后导致美孚石油公司解体。而着名的揭丑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对食品加工业曝光,暴露芝加哥肉类工厂拿病死的牛和猪来加工肉类制品,用毒死的老鼠加工香肠在市场流通,出售给美国人民,连罗斯福在用早餐时看到这本书都大声叫“不敢再吃香肠”了,这部小说最终促成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并且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也由此产生。“二战”期间,他的反映美国及欧洲社会状况的小说《龙齿》获得了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所以虽然“扒粪运动”对腐败和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从本质上来说,促进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麦克卢尔》杂志老板对记者的文章进行专横地干涉时,斯蒂芬斯发现自己的同事都很讨厌老板,而他也了解他的“喜怒无常、暴躁易怒和奢侈放纵的性格,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花费上”,因此后来他和其他一些记者离开《麦克卢尔》杂志,创办了《美国杂志》,这是一份由撰稿人自己管理的杂志,这些扒粪英雄们继续进行社会揭露。斯蒂芬斯完成了报道《赫斯特:一个神秘人物》,随后又曝光旧金山工党政府,对洛杉矶的腐败现象进行调查。后来斯蒂芬斯到了华盛顿,通过报业辛迪加给多家报纸提供文章,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致力于挖掘总统和国会一手选举的国会中人管理着它的行政机构——究竟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以及联邦政府究竟代表着谁的利益。后来斯蒂芬斯回到纽约,在《人人杂志》编辑部兼职,继续进行揭露黑幕的报道,他还善于运用人才,李普曼就是他的徒弟,在他的帮助下,李普曼很快就变成了正式编辑。

新闻思想

一、舆论监督的新闻功能

面对指责,新闻界则认为,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不受监督的权力最肆无忌惮,让权力运行过程暴露在阳光下,是消除暗箱操作最好的方式。记者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满足窥私欲而扒粪,是值得公众尊重的行为。斯蒂芬斯以及他的报道正在履行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功能。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拉斯韦尔曾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文化遗产。像雷达一样监视着社会环境,尤其是和上层建筑息息相关的环境。他对城市腐败、警察局腐败、工会问题的揭露,其矛头深刻地指向最本质最深入的地方,其影响振聋发聩。这么做的作用在于,通过监督政府、政治和商业,有利于缓解权威的信任危机,维持政府公信力。

在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复杂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的国家,只有进行广泛而巧妙的调查性报道,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制止社会向腐败方向发展。斯蒂芬斯在报道时,以报道真相为己任,就算当他采访罗斯福总统时,虽然罗斯福会和他讨论政治计划,但斯蒂芬斯只把自己当作新闻记者,理性地站在局外,而不代表任何人或者集团的利益。

二、对社会公众负责

对斯蒂芬斯而言,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报道,促进美国公民觉醒,来了解自己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因此他更加重视“感动和说服”,更重视公众认识其周遭的真正形势。所以他在选材时不是去揭露隐私,而是将事实进行综合提炼后,促使普通人“觉醒”和“行动”,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新闻,才能显示出新闻舆论的力量。这是他出于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的一种行为,对公众负责,让公众知道事实真相,保证公民的知情权。

以斯蒂芬斯为主要代表的揭丑运动确实帮助美国社会发生变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在逐步消除,而各城市的廉政建设也开始展开,政府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安全,弱势群体的权益也逐渐获得了保护。各种立法出台,如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肉食检查法、反托拉斯法等,在妇女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免权、选民直接投票的预选、减少任官人数、比例代表制、住房、教育、劳工、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领域都作了重大改革。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扒粪运动”以揭丑着称,但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触及美国制度,而是相反,促其自我调节、揭露黑幕的“扒粪先锋”改革,使之逃过一劫,从而更加稳定,从长远来说,是有利于美国社会的健全和完善的。

三、奠定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基石

斯蒂芬斯求学期间,接受了德国的实验研究方法,他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报道中,力求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得事实真相,他的采访方式是“假设——求证”法,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资料收集,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有时也会和同行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当他在头脑里对这个事情的深层本质有了想法之后,沿着自己的新闻直觉和新闻敏感性慢慢调查和深究下去,最后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层层深入的研究方法,正是调查性新闻所推崇的方法。

虽然斯蒂芬斯和他所代表的“扒粪运动”只持续了十几年,但却开创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先例,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基石。如《华盛顿邮报》专职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报道就是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典型,他们经过22个月的追踪报道,终于将“水门事件”调查结果报道出来,这也是调查性报道在揭丑新闻报道之后的深化发展。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了调查性新闻奖,如今调查性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

参考文献

1.林肯·斯蒂芬斯:《新闻与揭丑》,展江、万胜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George E.Mowry.The Eraof Theodore Roosevelt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America.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58。

4.Frank Luther Mott.History of American Magazines(1885-1905).Massachusett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57。

5.张春梅:《“扒粪工”挽救美国》,《党员文摘》,2008年第1期,第7页。

6.王小囧:《美国的“扒粪运动”——揭披社会黑暗的美国新闻时代》,《世界博览》,2007年1月。

7.汪汝会:《林肯·斯蒂芬斯:揭开地狱盖子的美国新闻人》,《学习博览》,2008年第7期。

8.黄鸣鹤:《美国“扒粪运动”的由来》,《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3期。

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肖华锋:《林肯·斯蒂芬斯与美国市政腐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郭钦:《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新闻前哨》,2003年第2期。

12.雷颐:《看美国的“扒粪”》,《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