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8924100000006

第6章 精美肴选齿舌生香(4)

那师傅手持利斧,常为短衫族(三轮车、黄包车工人、搬运工人等市民)斩上一二角钱那么一长条肉,切成薄片,浇以原汁,用荷叶包了交给购者,作为人们一天辛劳后的下酒、过饭之菜。而街头巷尾的小菜馆、小酒店,无不备有红卤的猪头肉,以备市民们不时之需。可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猪头肉是市井劳苦大众价廉物美的佳肴。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起,猪头肉在杭州开始风光起来,它的一些部件先后开始出现在杭城的火锅城及筵席上。笔者一次与朋友到清泰立交桥畔一家颇有名气的火锅城吃饭,店家上了鸳鸯火锅一只:色红者为麻辣味,色清者为咸香味。忽见生菜盘中有切成长方块之物,色白如和阗羊脂白玉,而其表皮有一棱棱突起之梗,其型见所未见,以筷夹到锅中涮熟,略蘸调料入口,嚼起来“格崩格崩”,爽脆味美。便问店家:“此为何物?”店家莞尔一笑,说:“天花卷!”又问:“天花卷为何物?”答曰:“猪口中之上腭天花板也!”听此言后,我与朋友大为惊异,八戒嘴脸何等之丑,四处乱哄,馊饭烂菜大嚼,却生出这等如同白玉般的脆物来,叫庖厨们化腐朽为神奇,奉至火锅宴上,光凭这点,也够叫人耳目一新了。

与此同时,杭城各种筵席的冷菜中,也常出现一种酱色的小圆肉片,作为下酒之物,名曰“顺风”。此物吃来爽脆味美,甚受食家欢迎。说穿了也叫人颇感新奇,那是用猪耳朵加工做成的,而制法也颇为别致。先将净猪耳卷成圆筒,用绳子一道道扎紧,在卤汤中煮熟、凉透,入冰箱作冷处理,待冻结一起,解绳切片,即可作为冷菜上桌。与此同时身价顿升的,还有“门腔”一物。初闻此名,不明为何物,等到见到,方知是猪舌。商家忌“舌”音射“蚀”,便称“门腔”。依愚猜度,门里空荡荡,自然指的是猪嘴里面的空腔,嘴中有何物?自然是指舌也!

一只猪头,已有耳朵、舌头、天花板三个重要“零件”上了筵席的台面,这在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史上是破天荒的一次“升格”,下面可能是猪头拱鼻出风头,那物爽脆之至,卤后吃口也颇佳。

朋友,你说,猪头在杭州的地位是不是在与日俱升?

清纯味美的杭州鱼圆

在古代汉语中,“鲜”字是由鱼与羊两字组成。一般而言,北人以羊为鲜,南人以鱼为鲜,故南人擅长制作鱼菜。一条鱼在南方名厨手中,可以做出千百种鱼菜。杭州鱼菜之多,琳琅满目,以原色本味取胜的,当推鱼圆。一味清汤鱼圆,没有浓酱重油,却清水出芙蓉,以鱼肉自身的鲜美,引人食欲大开。

关于鱼圆的产生,据说与秦始皇有关。他爱吃鱼而怕鱼刺,不少御厨名庖因此而丧身刀下。有位厨师做鱼菜时,眼看厄运降临而将愤恨发泄于案板的鱼上,用刀狠狠击之,谁知鱼刺却从斩击的鱼茸中露了出来。这时,传膳之声传来。他急中生智,拣去鱼刺,将鱼茸捏团入鲜汤,做了一款鱼圆菜。秦始皇吃了觉得又鲜又嫩又没有刺,赞赏不已,便嘉奖了厨师。于是,鱼菜的一种——鱼圆,就这样产生了,而且很快传到了民间,还上了筵席。

杭州的鱼圆菜,有多种花色,如有斩鱼圆、清汤鱼圆、四珍鱼圆等,其中以清汤鱼圆最为世人所熟知,杭州名店像山外山、红泥花园等,清汤鱼圆都做得极为精致入味。鱼圆还可配合其他原料,做成什锦砂锅三鲜汤之类。

旧时,杭州不少市井人家,都能在简陋的厨房条件下自己做出又鲜又嫩的鱼圆。这可以以已故着名作家梁实秋为例。梁实秋是北京人,他的母亲是地道的杭州人,擅长制作鱼圆。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鱼丸》中回忆:母亲做鱼丸(圆),“鱼必须是活鱼”,“像花鲢(胖头鱼)就很好”,先“剖鱼为两片……用刀徐徐斜着刃刮其肉……成泥状……加少许盐,少许水,挤姜汁于其中,用几根竹筷打,打得越久越好,打成糊状”,然后“用羹匙舀鱼泥,用手一抹”,入沸水成丸,因为“煮鱼丸的汤本身即很鲜美,不需高汤,将做好的鱼丸倾入汤内煮沸,洒上一些葱花或嫩豆苗(豌豆苗)即可盛在大碗内上桌”,“这样做出的鱼丸嫩得像豆腐”,色彩自然是洁白如玉的了。直到现在,杭州菜馆酒楼还是这样制作鱼圆,只不过用料稍为讲究一些,清汤鱼圆做好后,还要放一点熟火腿片、一片水发香菇及葱花,此外再放一点味精或鸡精。

鱼圆在杭州市井的普及与受欢迎,还可以从农贸市场中看到,经常有一些摊贩,以自制的鱼圆应市,从盆中水面浮养着的、细嫩而雪白的鱼圆来看,都是做得很成功的作品。市民买回家后,只要配以鲜汤、熟火腿、香菇、葱花、味精等物,即可成为一碗鲜嫩可口的清汤鱼圆。笔者常见一些上班族,黄昏时提着一只装有鱼圆的食品袋,匆匆地从农贸市场出来。

自然,菜馆酒楼的鱼圆做得更可口一些,只是价格不菲,以自做和买现成的更为实惠。

鱼圆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最宜老弱妇幼者食用,它可以说是一种精巧、味美但又大众化的美食。

甜润味美的蜜汁火方

蜜汁火方是杭州一道着名的传统甜菜,素以用料讲究、色泽鲜艳、造型优美、甜润酥烂着称。尤其是它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食疗功能,受到老弱妇幼吃客的普遍喜爱,凡老杭州人中的美食家无不知此名菜。然而说到烹制此菜的主料金华火腿的来历,这其中却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哩!

相传北宋末年,金人大举入侵,进兵中原,俘获了徽、钦两帝,小康王赵构惊慌之余,急忙迁都商丘,号称高宗。这时,祖籍浙江金华的大将宗泽,看到局势紧张,决心收复失地,就在家乡金华招兵买马。所招的士兵们,用钢针在双颊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故时称“八字军”。宗泽所率领的“八字军”,由于顽强作战,终于收复了大片失土。后来宗泽回到家乡,父老兄弟们为慰劳子弟兵,馈送了大批当地所产的“两头乌”猪肉。可是当宗泽命人将这些猪肉装入船舱时,却为难了,心想这么多猪肉运到河南,历时半月余,不是都变质了吗?

灵机一动,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把硝盐撒在猪肉上,全部腌渍起来。就这样,将一船的猪肉运到了目的地。到时打开船舱一看,啊!雪白的猪肉全变红了,而且还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奇香。烧熟后一尝,比起鲜肉更加美味可口、鲜香异常。

当宗泽向宋高宗赵构献上这些煮熟的鲜红异常的“两头乌”猪肉时,赵构大为喜悦。他一面饮着御酒,一边吃着猪肉,对这美味的、红色的肉赞不绝口,说:“这不是猪腿,这是‘火腿’,要不,它怎么会这样火红的呢!”于是,“火腿”之名就从此流传于世,而民族英雄宗泽也就被奉为制作“火腿”的祖师爷了。

火腿本味咸鲜,属于上等烹调原料,可制作上百种高级菜肴。“蜜汁火方”即是用火腿雄爿上那块带皮的方肉,配以莲子、蜜饯青梅、樱桃、糖桂花、葡萄酒、冰糖、菱粉等多种辅料,精制而成,吃来味美香甜、汤汁稠浓,是具有江南风味的甜菜。据营养学家分析,此菜主料火腿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磷、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清《随息居饮食谱》说它具有“补脾开胃,滋肾生津,益气血,充精髓,治虚劳怔忡,止虚痢泄泻,健腰脚,愈漏疮(痔漏、痔疮)”的食疗功效。特别是在烹调过程中,以长时间的高温浸制,再经过糖化作用,使营养成分更易为人体吸收,能起到积极的保健作用。因而此菜成为杭州一道传世名菜,特别是杭州百年老店知味观,这几年推出了蜜汁火方的改进型——“雪梨火方”,风味更是诱人。

朋友!当你来杭州游览,不妨尝一尝这道脍炙人口的甜菜,那会增添你浓厚的游兴,丰富你的游览生活!

蜜汁火方香飘苏杭

在琳琅满目的杭州名菜中,“蜜汁火方”是别具特色的一款。但苏州名菜中也有“蜜汁火方”一味。那么,“蜜汁火方”到底来自何处呢?为什么苏杭两州都有这一名菜?

这,在苏州城里,长期有这样一个传说: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着名文学家袁枚去拜访两江总督尹继善。两个人便衣外出,在苏州城里一家普通的菜馆里坐了下来,点菜小饮。所点的菜中,有一道“清汤火方”。负责制作菜肴的是该店掌勺的老厨师。正烹制此菜时,忽感腹痛,前急后重,忙叫徒弟照看锅中之菜,自己去厕所了。徒弟见师傅迟迟不来,而锅中的汤汁将要烧干,便随手用勺在旁边的罐中兜了一些汤,浇了上去。待师傅回到灶间,闻到味道不对,再用铁勺一尝,大叫“糟糕”。原来,弟子浇在锅里的不是高汤,而是两勺蜂蜜。

正在外面喝酒的袁枚和尹继善正催菜不停,师傅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把此菜端了上去。袁枚问其是什么菜?师傅将错就错,回答道:“此乃‘蜜汁火方’也,特地为你俩新创的,请品尝。”大概会吃的人都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这两位品味后竟拍手叫好,赞不绝口。袁枚在食后说:“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恐此后不能再遇此尤物矣。”于是,“蜜汁火方”也就成为该菜馆的看家菜。

此菜的烧法被袁枚带回杭州,也就成为杭城的名菜。此消息被苏州文人顾禄得知,了解到烹调方法,后来又收录进其《桐桥倚棹录》一书中,并命名为“蜜汁火方”。从此,便广泛流传到苏州各大菜馆,成为苏州的传统名菜。

火方即火腿也,为浙江金华特产。1956年,浙江省有关部门认定的36只杭州名菜中,就有“蜜汁火方”一款。那么,苏杭两地到底是谁先有此菜呢?只有待烹饪专家们去进一步考证了。

会“唱歌”的名菜

一只菜烧得是否成功,一般常用色香味形器五个标准来衡量,虽然器只是盛装菜肴的用具,但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美食美器”之说,故也列入衡量美食的标准之中。但也有的名菜,还具有新颖的第六个特色——“声”,即“会唱歌”。

旧有的杭州36只名菜之一的“番茄虾仁锅巴”,正是这样一款别有特色的风味佳肴。

番茄虾仁锅巴一菜的主料是锅巴,即大米饭烧好后粘在锅底上的焦饭。我国食用锅巴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古籍《世说新语》一书记载:晋时,江苏吴郡(苏州)人陈遗,在家非常孝顺母亲。他母亲有个爱好,喜食锅巴。他在郡里担任官府主簿职务时,常备有一只布袋,将平时吃饭后铲下的锅巴贮存起来,以回家时带给母亲享用。后来,当地发生战事,他带着一袋锅巴从军,兵败后逃入山泽之中。他人皆因缺干粮而饿死,独陈遗以身带锅巴而得以存活。当时人高度评价了陈遗,以为这是纯孝之报,“铛底焦饭”这个成语典故,即出于此。由此可见,我国江南地区以锅巴为美食,至少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

后人便以锅巴为主料,开动脑筋,配以可口的辅料,做出了“番茄虾仁锅巴”这道独具一格的名菜。至今,在苏杭两地菜馆里,都有这么一款又叫“平地一声雷”(又名“天下第一菜”)的佳肴应市。

番茄虾仁锅巴一菜的做法是:先将优质糯米锅巴烘干后用沸油炸脆,由服务员连盘端到餐桌上,再由厨师端着把勺倒上刚烧好的、滚烫的番茄虾仁薄羹即成。此菜做好后,锅巴金黄松脆,虾仁玉白鲜嫩,番茄红艳酸甜,临食浇上羹汁,锅巴遇热发出“哔哔叭叭”的金崩玉裂之声,同时散发出一阵鲜香雾气,为宴席别开生面,创造出一派喜庆的气氛,可称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会唱歌”的名菜。

笔者有幸曾品尝过此菜,不过当时薄羹中缺虾仁,是以口蘑(张家口出产的高档蘑菇)代替的,浇羹汁时除了听到糯米锅巴的崩裂声之外,还在鲜香味中“格崩格崩”地尝到油炸锅巴的爽脆之味,真是可口之至。

番茄虾仁锅巴,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消食开胃之功,且别具一格,是一款具有江南人文历史与风味的佳肴,亦是自尝与宴客的美食。

满汉全席今又现

“满汉全席”对杭州人来说,是一个极为生疏的名词。早几年,来自一衣带水东邻日本的美食家们,前来杭州南方大酒家品尝美肴佳馔,杭州名厨胡忠英以“满汉全席”献飨扶桑佳宾。消息在报端刊出后,使古都各界人士对“满汉全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朋友纷纷函电相询以了解满汉全席的情况:它到底是怎样一种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