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8924100000035

第35章 风味小吃,诱人谗下(6)

木渎枣泥麻饼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木渎西街上有爿卖“串心饼”和“老爷饼”的糕食店,店主名叫费萃泰。从他那时开始,店里就制作枣泥玫瑰馅心麻饼,后因经营无方,费氏将店卖给了商人蒋富堂;蒋把店名更换为“乾生元”,并以乾坤八卦为商标。“乾”即乾坤,指天下;“元”是第一,意即“乾生元生产的麻饼天下第一”。蒋又将店址移至街中心,且一直保持了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方式。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将行宫建在灵岩上,每天总是听到山寺里和尚一片念经声。一日,乾隆没有听到和尚的念经,便询问起来,原来是乾生元的枣泥麻饼出炉,甜香四溢,和尚们为香气所吸引,一个个趴在围墙上张望,没心思念经。乾隆很诧异,命人到镇上买来品尝,果然香味扑鼻,鲜香可口。

自此,乾隆把木渎枣泥麻饼列为宫廷膳点,其名声更着。

乾生元的枣泥麻饼用料讲究,做工精致。具体制作方法是:用适量的饴糖、鸡蛋、生油、小苏打、糖粉一起搅和,再放入面粉,搓成面团,作为饼皮;另用黑枣蒸熟捣烂,与糖粉、熟猪油拌和成泥,再拌入玫瑰松子仁、瓜子仁、糖桂花与猪板油丁等,即成馅心。用饼皮包馅,揿扁成圆形,再滚压至薄而光滑为止,并在饼的两面撒上白芝麻,放在平铁板上投入烘炉烘焙即成。

木渎松仁枣泥麻饼,芝麻两面金黄,大小厚薄一致,四周均匀裂开,但不露馅,外形甚为美观,具有入口香甜、松脆爽口的独特风味,深受各地食客们的欢迎,并远销我国港、澳等地。

朋友,你若游至苏州,可别忘了尝尝这独具特色的乾生元枣泥麻饼。

蔡廷锴盛赞虾黄鱼面“东南独创”

杭城由于近海,市民常能吃到新鲜的海产品。旧时杭城面馆,有一款用时鲜制作的虾黄鱼面,鲜美异常,名闻遐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天,一辆轿车在奎元馆面店的门口缓慢地停下,从司机座旁走下一个束皮带的军人,拉开了后面的车门。这时,从车中下来一老一壮两个人。老者个子较矮,五绺银须;壮者威武英俊,身材挺拔。两人并肩进入面店,说是要尝鲜。

店主见来者非同寻常,便热情接待。原来老者是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先生(全国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壮者是国民党十九路军副总指挥、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全国解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敬慕之下,店主请两人入坐雅座,敬茶并递上热毛巾,又命厨房精制以时鲜烹制的虾黄鱼面。这虾黄鱼面,黄鱼肉采用冰鲜的大黄鱼中段,虾籽取自活虾,两鲜结合,经精心烹制并配以自制的、筋道的面条,色香味形一应俱全,再用越州青花瓷大碗盛装,美食美器,真格使人馋涎欲滴。蔡将军与李老品尝后赞不绝口。兴奋之下,蔡将军当场挥毫写下了“东南独创”四个苍健有力的大字。

奎元馆老板等两位名人走后,当即命伙计将蔡的题词送裱画店精裱,并配以高档的镜框,悬挂在大堂之上。消息不胫而走,食客慕名而来,店里生意骤然兴旺起来。

奎元馆老板发了大财,对此题词自然格外珍惜,视同传家之宝,并经常嘱咐子孙们要妥善保存。惜十年浩劫时,此一珍贵题词被毁,至为可惜。

梅兰芳“朵颐大快”乐(六)聚馆

说起吃虾爆鳝面,“老杭州”一定会如数家珍说起奎元馆与状元馆两家百年老店如何擅长制作此一名面,以致市井流传这样的话:没有吃过虾爆鳝面,等于没有到过杭州。可见美食与美景,相辅相成,游了美丽迷人的西湖,如果没有吃过鲜香可口的虾爆鳝面,便会成为一件遗憾之事。

但旧时杭城还有一家擅长制作虾爆鳝面的面馆,名叫乐(六)聚馆,此店位于中山中路历史街区的太平坊巷口。这是一爿不起眼的单开间门面的小面馆,但它的知名度在杭州城里,却与丰乐桥上的老聚胜、三元坊的奎元馆(当时店面还在三元坊)成鼎足之势。谁都知道面要好吃,料作与面要混烧,且要生面下锅,现烧现吃。而现今面馆,由于生意闹猛,“浇头”都预先烧好,客至,在烧好的面上浇上一勺,因面料分开烧,其味淡薄,只能称之为“盖交面”,且虾仁不到10颗,鳝片亦仅六七条而已,真是“虾贵似珠、鳝稀若参”(新闻界前辈元老黄萍荪语)。而旧时的乐(六)聚馆,却为顾客料面单烧,一锅只烧一碗,烧面之汤系用火腿或笋熬成,特别鲜美,逢到老主顾特别优惠,堂倌会向堂口(通向厨房)高唤:“料儿混烧,重料轻面(料作与面条混和烧,多放虾仁、鳝片,少放面条)。”

1935年秋,嘉兴、湖州一带闹水灾,陆地行舟,人居屋顶,杭州各界着名人士吁请梅兰芳剧团来杭州献艺,义演赈灾。梅兰芳得知后急公好义,便率名角金少山、王凤卿、姜妙香来杭演出。某日,义演主持人、杭州商会会长、杭州中国银行行长金润泉,请梅剧团主要演员到乐聚馆品尝王牌虾爆鳝。梅兰芳吃了这荤(猪)油炒、素油爆、麻油浇的重料面后,大加赞赏:“余走南闯北,食面多矣,大多大卤、炸酱等数味,厌之。今得此,足见西湖食府有此‘明珠’,不枉此行。”面店老板见梅兰芳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即奉上文房四宝,请其题词。梅略作谦让,即沾墨挥毫写了“朵颐大快”四个大字。店家将其裱挂在堂前,观者如堵,从此乐(六)聚馆声名鹊起,生意越做越好,天天有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品尝,以致“不吃虾爆鳝面,等于未到杭州”之语流传于世。

“料儿混烧,重料轻面”,这种讲究制作工艺、讲究制作、旧时杭城名面馆的经营格言,是饮食行业一种优良的传统。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与借鉴。

陈从周馈赠颐香斋食品单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年春天,杭州百年老店颐香斋食品厂厂长收到上海同济大学寄来的一封厚信,感到十分意外,因为该厂与同济大学素无交往。打开一看,里面竟装着一份古色古香的册子,标题名叫《旧藏饼饵干鲜果品货单》。

这份传统食品单24开,共8大张16页,所示的均系清末民初国内着名店铺所产的南北干果饼饵食品。内有天津北门外大马路“同发成”,北京前门大栅栏“聚顺和”等外地老字号名店的,也有杭州本地的百年老店如“颐香斋”、“陈元昌”、“景阳观”、“采芝斋”等八家的传统食品单所列的商品,其中有南北干果、山珍海味、各种糕点、蜜饯、糟货、露酒以及罐头等,尤以杭州生产的茶点糕饼等最具特色,且品类繁多,阅后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介绍颐香斋的,就有味梅、果脯、各种云片糕、月饼、糕点达两百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失传,期待挖掘、恢复。

颐香斋食品厂厂长收到这样一份珍贵且不可多得的传统食品单后,兴奋不已,这里面有多少文章可以做啊!这对颐香斋这家百年老店的发展将起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啊!

那么这份宝贵的传统食品单是谁寄来的呢?他为什么要寄给颐香斋的负责人呢?

原来,离此不久前,我国着名的园林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怀念起中学时代在杭州读书时吃过的颐香斋美味的糕饼,写信给杭州的亲属,托他们帮助买一些传统名特食品寄去,结果未能如愿,这些糕饼全部都停产了,使他深感遗憾。他在杭州的亲属出于无奈,也只好拍了一些该店的门面照片寄去,以慰陈教授之长思。

一天,陈从周教授的友人邓云乡先生登门造访,在他的书斋“梓室”里,见到一份传统食品单,如获至宝。原来是陈教授内侄蒋震一先祖蒋铿又先生所录之册,便建议陈将其公诸于世,以供食品商家开发之用。

陈从周教授有感于一些传统美食“其不传亦久矣”,便将这份家藏食品单予以整理,并写了序言,邓云乡先生亦写了跋,对食品单作了高度的评价。陈教授寄给颐香斋食品厂厂长的,就是这样一份具有文物并又有开发价值的传统食品单。

自然,除了介绍了一些清末民初的颐香斋的食品外,该单还介绍了杭州另一家百年老店景阳观经营的酱品、腐乳、糟货等品种达二百三十余种,像鸡汁鱼翅、五香乳鸽、美味醉蟹、翠薇虾酱、火腿腐乳等,不少都已失传并停止了市场供应。

上所阐述,足以反映出近百年来杭州老字号饼饵干鲜果品及腌腊食品生产经营的盛况与特色,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商业文化遗产。客观而言,对今日的开发与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