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8924100000030

第30章 风味小吃,诱人谗下(1)

夏日怀旧忆藕粥

日前,去农贸市场买菜,见一些农民在出售水灵灵的鲜藕,不禁眼睛一亮,我便俯下身,将手伸到众多的“手臂”中,挑了一株三节的嫩藕。捧着这鲜嫩的应时美味,不禁使我怀念起杭城绝响多年的藕粥。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时,杭城夏日小吃如林:纽子汤团、藕粉汤团、豆腐脑、鸭血汤、甜酱豆腐干、薄荷石花羹……特别是应时的藕粥,最受人们青睐。常见的藕粥摊边,吃客围得最多,一大锅藕粥“咕嘟咕嘟”地滚着,粥中还不时地露出几段圆润的糯米酥藕来。藕粥锅旁,摊主往往用两只高脚凳搁上一块门板,四周放上条凳,供喝藕粥、吃糯米酥藕的顾客坐下来用瓢勺兜了吃、用筷子夹了吃。藕粥是前一天夜里就熬好的,因为求价廉物美及颜色好看,放的是赤砂糖,黄亮黄亮的、薄薄的,一口气可以喝完,那味儿真是又甜又香。至于糯米酥藕,那是我少年时代最羡慕的美食:肥嫩的藕,在藕孔中灌满了雪白的糯米,经过一夜的随粥滚动,早酥得筷子可以插得进,如果用快刀切成薄片,可以看到藕孔中如脂似膏的糯米胶成圆珠,再撒上绵白糖,又香又酥又糯,夏日里没有比这更诱人的佳点了。少年时代的我,手头的零钱只够喝6分钱一碗的藕粥,就是这粥,也香甜得够迷人了。如果大人多给了零用钱,又积蓄得可以,用两三角钱便能吃一盘糯米酥藕片,蘸着绵白糖,那简直是神仙食了。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莲藕越来越少,藕粉亦不断提价,藕粥及糯米酥藕便绝响了。50岁以下的杭州人,没有吃过藕粥,更不知是啥味道!

令人欣喜的是,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郊县农民又大种莲藕,使杭城市民在炎夏季节又能够品尝到水灵灵、脆生生的鲜藕。由此我不禁充满了奢望:绝响50年的藕粥是否会重新出现在杭州街头上,令人大快朵颐?

但愿我这老饕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民间刻骨恨 化作葱包桧

说起杭州的市井美食,不能不提起葱包桧儿;葱包桧儿这个叫法本身就很奇特,特别是“桧”字;“桧”是一种常绿乔木的名称,人以桧为名的,历史上有名的只有秦桧一人。自从秦桧害死民族英雄岳飞以后,很少有人再以“桧”字入名,故后人云“人自宋后少名桧”。因此,葱包桧儿这种大众化美食,可以说是与秦桧有关系的。由此可见,它已有比较悠久的历史。

葱包桧,杭人称之为“葱包桧儿”。它由春饼、甜酱、葱段、桧儿组成,其中“桧儿”是主料。所谓“桧儿”,全称为“油炸桧”,这里面有一个历代相传的有趣故事:南宋初期,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后,古城百姓人人痛恨这个奸臣。在鼓楼望仙桥畔(也有说在众安桥),有一家点心店,店里的伙计听说秦桧、王氏害死岳老爷后,气得不得了,其中一人马上用发酵面团做了两个人,一个像秦桧,另一个像王氏,因为他俩勾结一起,便将两个人形面团拉长扭在一起,然后摘了他们的头,入油锅猛炸,直炸得“秦桧”、“王氏”遍体焦黄。另一个伙计见状大叫:“油炸桧!油炸桧!”一路人好奇,问之,得知炸的是用面团做成的秦桧夫妻,连声叫好,并马上买了一根,拼命咬嚼起来,以解心头之恨。周围路人见了,也纷纷买“油炸桧”大咬大嚼,于是,一夜之间,杭人皆称油条为“油炸桧”,以寄托他们对秦桧夫妇的刻骨仇恨。转眼八百多年过去了,至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杭州人,还是将油条叫做“油炸桧”。由此可见,“油炸烩”这种小吃,寄托了南宋以来古城人民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他们热爱“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痛恨出卖民族利益的奸臣秦桧夫妇!

葱包桧儿的含意又比“油炸桧”更进一步,它用春饼包油炸桧,加葱、甜酱后,经烤后食用,寓意是将油炸桧包起来再用油烤,使之永世不得“翻身”。

葱包桧儿的做法是:先将油炸桧在平底锅上揿扁,烤至略脆,另将葱段也烤扁至略黄,然后取春饼三张,边与边接叠成椭圆形,抹上甜面酱,放入烤好的葱段六七根和烤好的油炸桧(对折),卷成筒状,再放在平锅内揿压,直烤至春饼呈金黄色即成。如喜欢吃辣的,还可以在饼外层涂上辣酱,则味道更好。

葱包桧儿甜辣香脆,经济实惠,是深为群众喜爱的市井美食。它可以当早餐,也可以在两餐之间或晚间充当点心,可说是一种历史悠久、充满市井气息及文化色彩的杭城名小吃。

香甜的桂花鲜栗羹

桂花鲜栗羹是最具杭州地方特色的甜羹。此羹用西湖桂花、西湖桂花栗子、西湖藕粉三种杭州特产合三为一制成,其中桂花素有“独占三秋压众芳”之誉,又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美名。

桂花是杭州市花。说起桂花的历史,《西湖游览志余》一书记载“起自唐时”,白居易《忆江南》中就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名句。北宋宋慈云的《月桂诗序》更是有声有色地介绍了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一次天竺桂子飘落的轶事:“天圣丁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浓华,云无纤迹,灵隐寺殿堂左右,天降灵实,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拾以封呈。好事者播种林下,越数月,移植白猿峰,凡二十五株,遂改回轩亭为月桂亭。”又:“张君房为钱塘令,夜宿月轮山寺(即六和塔所在之寺),僧报曰:‘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则桂子之落,往往有之,但人不识耳……”其实,这不过是山野野桂树雌株之果实随风飘荡散落而已。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后,杭州的桂花便大有名气了。

杭州人将桂花烧入甜粥之中,可能最早的为灵隐、天竺的僧人。至于桂花鲜栗羹这一款美味甜品,则就较迟了,约出现于民国后期,地点则为西湖南线的满觉陇。该处山野原生有大量桂树,而桂花林中长出一些栗树,年长月久,不知是长期熏陶,还是受环境影响变异,这里树上结的栗子均带有桂花香味。当地农民为使游客在饱赏桂花美景之余,满足口腹之需,便以自家渍制的糖桂花制成桂花栗子羹飨客,以在桂开季节赚取一点零花钱用。由于这种甜点做好后,栗片酥香,藕羹甜润,糖桂芬芳,因此很受游客与市民青睐,名气越来越大,遂成杭州名点。

这一杭城的民间小吃,后又经名师的精心加工,更具地方特色,到建国后便逐步名跃甜羹之首,成为杭州的第一甜羹。笔者曾几度品尝此一佳点,味美诱人的当数中华大酒家的出品。据说,该酒家有一位丁灶土师傅,擅长制作中点,多次获奖,故献飨食家的桂花鲜栗羹自是不同凡响。有幸的是,狗年中秋之日,笔者有缘得以品尝,一沾唇齿,甜酥滑润,余香满口,至今齿舌之间仿佛还弥散着此羹的迷人之味。

美国贵宾眼中的冰糖莲子

1972年2月,美国已故前总统尼克松一行访华期间,曾来杭州游览,有关接待部门请来自太平洋彼岸的贵宾们品尝古都风味的名肴佳馔,其中点心有“冰糖莲子”一款。美国客人吃了此物,只觉香甜而酥烂,汤清而爽口,却不知碗中装的是何物,秉于礼节及自尊,又不便多问。随行记者回到美国,把尼克松一行在华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问世,书名为《总统的中国之行》。其中的第七篇是“杭州”,作者在文章中,对杭州其他菜点略而不提,只说到有冰糖莲子一款,说是“味如熟栗”。西方人将饮食归入科学范畴,而中国人却将饮食视作一种文化的体现。在不懂色香味形器的美国人中,这位记者算是佼佼者。熟栗与熟莲的滋味,确有一点相似之处。可是细细品来,莲子自有一股特有的清香,且肉质要细腻得多,哪是栗子比得上的。至于它的食补作用,《本草纲目》说有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等作用,也是栗子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且口感也要好得多。这恐怕是那些美国朋友听都没听说过的。

美景须与美食相结合,来杭游客才会增添游兴。西湖风光名闻中外,但作为杭州传统名点的冰糖莲子,由于宣传不够,致使尼克松一行贵宾,将它视作“下里巴人”的栗子了,这实在是委曲了这高雅的名点。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菜点之丰富多彩,可说是世上少有。不光是冰糖莲子不为美国人所知,还有数不清的佳肴美点,还等待我们向海外朋友们介绍呢!

杭州第一名点——吴山酥油饼

杭州最脍炙人口的名点,首推吴山酥油饼。它的历史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其之香酥可口,亦为古今文人墨客所赞叹不已,成为杭州最有魅力的名点。

相传,唐末五代十国时,后周赵匡胤因战事在南唐寿州(今之安徽寿县)被围粮尽,当地百姓以粟面油炸成酥饼相奉济饥,赵匡胤感动地说:“此真大救驾也!”故寿州人将此饼称之为“大救驾”。后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此一北方名点便被当地百姓带至杭城,融入江南面点之中。南宋《梦粱录》一书说:“南渡以来,凡二百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翻开此一古籍,还可在“荤素从食店”的“诸色点心事件附”一栏下,见到“千层儿”、“油酥饼儿”的款名记载。

至清代中期,酥油饼以“蓑衣饼”的名称,出现在杭州吴山上。之所以叫“蓑衣饼”,一是因为其饼蓬松如农家之蓑衣,二是因为“蓑衣”与“酥油”谐音。清乾隆十三年(1748),《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去探访时任浙江遂安知县的老朋友吴培源。途经杭州,游览了西湖,写了《西湖归舟有感》诗,并在吴山上品尝了蓑衣饼。后来吴敬梓把这段游览经历,假借马二先生之名,写入《儒林外史》之中。

这是记载吴山酥油饼的最早文字记录。

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着名文学家、烹饪理论专家袁枚又将吴山酥油饼以“蓑衣饼”的名称,正式写入《随园食单》这部经典性的食谱之中,并介绍了吴山酥油饼的具体做法:“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煎黄。如要咸的用葱、椒、盐亦可。”这制作方法已与现在吴山酥油饼的做法非常接近。由于酥油饼在吴山出售,而吴山又多茶室,酥油饼便又成了杭州传统的茶点,饮食文化与茶文化交织在一起。

故清末时,诗人丁立诚写诗道:“吴山楼头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饼。酥油转音为蓑衣,如人雅号纷品题。”

时间又过了一百六十多年,浙江着名文学家郁达夫从富阳来到杭州求学,很爱去吴山游览,并常吃吴山酥油饼。后来他在自传中说:“酥油饼价格的贵,味道的好,和吃不饱的几种特性,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可见此饼之味美可口,曾深深地打动过郁达夫。

从吴山酥油饼近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可以见到南北面点在杭州漫长的历史阶段里不断交汇演变的情况。

现在,吴山酥油饼这古老的名点,依然为追求美食的杭州民众所喜爱,并且百吃不厌,继续在吴山及市内各大饭店、宾馆里展现它们金丝盘绕、层多不碎、入口就酥、又香又甜的风采与特色。

2007年6月,我曾应百年老店知味观总经理孟亚波先生之邀,前去品尝知味观名特菜点,其中丁灶土老师傅制作的吴山酥油饼精品,小巧玲珑,香酥味美,令人食后余香久久留在齿舌之间,不愧是一种顶级美食的享受。

中秋月圆有月饼

说起月饼的来历,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在北宋苏东坡的诗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样算来,亦已有千年历史。民间流传的故事,则说月饼是元末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而产生的;智谋人物刘伯温放出一个空气,说今年有冬瘟,除非八月十五买月饼吃,才能消灾。人们一窝风抢购月饼,发现饼馅中有一个纸条,约定中秋节晚上大家一齐动手杀“鞑子”。起义终于成功,就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故江浙一带旧时还有“吃月饼,杀鞑子”之谚语流传。由此可见,月饼的产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特别与中秋月圆月明有关。

旧时江南月饼以苏月为主,皮酥馅甜,花色则有豆沙、玫瑰、百果、枣泥、椒盐、水晶等10种,此外还有现做现卖的榨菜鲜肉月饼,口味咸鲜,较受人们欢迎。上海则还有一种虾肉月饼,以虾仁混和猪精肉制成,鲜香可口,也颇有特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广式月饼开始流行,它以个大皮薄馅香获得人们青睐。由于江南一带富庶,人们嗜好美食,近几年来各种新潮的软心广月亦源源进入市场。为投合消费者不同口味之需,这一二年来商家又推出各种水果、鲍鱼、鱼翅内馅的广月,更有“有利健康”的低糖月饼问世,可谓花色纷呈,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