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2900000031

第31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问题;对策。

一、前言(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层面

目前,从实践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方面的问题

(1)师资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量大于一般的学科教师。但是,很少有学校在配备该课程教师时考虑到这一点。此外,迄今为止,国内没有师范院校在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该课程师资的配备与培训都较薄弱。

(2)监督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缺乏有效的检查与监督,有的地方甚至放任自流,更谈不上与学校一起开发课程资源了。

(3)政策导向功能:在目前实际情况下,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虽具有导向功能,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有的地方虽然纳入了,效能却很低。

2.教科研部门的问题

(1)课程管理:部分教研员身兼数职,对他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只是他们的副业,因而没有真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更无从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管理。有的地区在学校课程计划中,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又单列了“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样,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只剩下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研究性学习”了。有鉴于此,有的地区的课程计划中干脆不出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指导:教研和督导部门本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他们只是不痛不痒地在课表上作些指示,传达文件精神,鲜有对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实质性的培训。因此,学校教师无法从高层次上获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好的老师还能自己摸索,差一点的老师就只是应付一下了,从而使得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入“无教材、无课程标准、无教研员”的尴尬境地。

(3)课程研究:一些地区的教研员对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等相关信息缺乏一定的了解,更缺乏研究意识,他们往往只凭个人的经验行事,而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3.学校方面的问题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综合程度最高、课程内容范围最广的课程领域,相比其他课程领域,国家对其控制最少,从课程目标设计到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方法确定、课程评价策略选择,学校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这一方面给了学校广阔的自由空间和挑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了学校以巨大的压力。目前的情况,就是大部分学校还在摸索、观望中慢慢前进。因为不了解,没有理论深度的认识,所以学校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相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存在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对它的重视程度当然无法与其他学科比拟。

(1)课程开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依然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仍旧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因为学校没有及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

(2)师资配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的将综合实践课程搭给班主任,有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给教学能力较差或者怀孕等需要照顾的教师,有的则干脆安排给了科学或者劳技老师。这些老师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论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理解还是实际的教学水平都还达不到要求。

(3)校本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对于一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专门、统一的教材,需要学校自己去开发课程资源,这就要求学校要从本校、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各种课程资源,也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但是,目前的很多学校还远远没有有效地利用起这些资源。

(4)课程内容: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

4.教师方面的问题

(1)课程理念: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些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2)课程研究: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

(3)专业素养: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通常是兼任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学习,所以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在个别学校教师中存在。

(4)专业引领: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教师还依旧陷在如下的误区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传统的课外活动;当作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当作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

(二)操作层面

1.“课程缺失”现象

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和劳动技术课。

思想品德课程和劳动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混淆,界限模糊不清。

2.“课程候补”现象

有些学校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旗帜,做着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不大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也与国家规定的相符合,但实际上,真正上的却是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人们喻为课程开发的“两张皮现象”“披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皮,内里却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道而驰”的“候补课程”。

3.学科化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是一种超越学科架构、自主选择学习课题、自主发展学习内容的活动,而不是要形成一个学科课程。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和教材,课程意识淡薄,开发能力缺乏。这些教师往往习惯于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先复习旧识,然后新课导入、教师讲要点、讨论、操作、评价。按部就班,与学科课程如出一辙。这种学习方式基本上依然以信息获得为导向,缺乏真正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一些教师开始编写一些与传统的按学科分门别类的教材并无根本区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教材,采用学科教学的形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肢解为各门学科的目标,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选择自由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科化的倾向。许多学校一旦离开传统学科的支撑与引导,便告别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踏上务虚之路。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却缺乏对知识的统整和综合运用。

学生失去对具体的现场经验和抽象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建构的机会,探究成为缺乏深度的行为,让学生养成了一种粗陋的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4.低效开发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课程开发的理论引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中存在盲目、随意、零星的现象,导致课程开发效能低下,出现课程浪费现象。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很多地方很少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或者方案,社区、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些学校虽然有统一计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但活动形式单调呆板、整齐划一、缺少个性;有些学校仅仅安排讲座、或者把学生拉出去以参观等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归因分析

作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所以产生上述诸多问题,是基于下列原因:

1.课程观念

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与培训,不少地区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内涵缺少正确的认识,甚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同于以前的“活动课程”或某些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究学习”。也有不少人根本认识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忽略了该课程的价值。

2.课程评价

迄今为止,我们还缺乏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3.条件保障

无论从社会、社区、学校等方面来看,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都是缺位的。

三、对策研究(略)

四、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还处于起始阶段,尽管目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理念还缺乏理解与重视,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它对于学生发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重大价值。实践过程中碰到问题,其实是很正常的,产生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正确把握方向,使这一门极具价值的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评析】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课程研究论文。目前有不少文章涉及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问题与误区,但大多从学校与教师层面提出。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教育行政部门难辞其咎。作者的分析是试图从源头上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文的不足是泛了一点。如集中谈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的问题,也许可更深入些。

第三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研究论文的撰写

一、关于教材的解读

和课程的定义一样,关于教材的定义也存在着多元性和发展性。

在《教育大辞典》中,对于教材有如下界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

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于教材的界定如下:①根据教学大纲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而编写的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②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深度和范围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它一般从教科书的形式具体反映。

也有专家分别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视角,分析了教材的内涵。

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与观念对象。

从教学论的视角看,教材的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2)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并熟练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

(3)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综上所述,教材含义的界定是教材随时代发展的结果,它的概念与内涵正在发展中。在目前,我们不妨把教材视作教师为达到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有关的图书资料、视听教材、电子教材,还包括现实教材,即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转化而成的教材。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们一般不主张编写统一的教材。因为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理念是综合性、探究性、活动性和地方性,需要因地因校制宜地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如果一旦编定统一教材,就又回到分科课程“教教材”的老路上,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所谓的校本教材,是指以学校为教材开发的基地、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和学校教师为教材开发的主体的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要符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理念,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成为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对校本教材的研究引起了小学领导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兴趣。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研究的领域和热点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研究的领域是开放的和宽泛的。研究者可以围绕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内容等开展研究,可以就该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方向开展研究,还可以就该课程校本教材设计的优化策略及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就微观层面看,可以就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学习领域某一主题活动的设计进行研究等等。

当前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研究的热点问题有:

(1)如何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编写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的研究。

(2)校本教材编写中如何体现综合化要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