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2900000019

第19章 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4)

第四节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与案例评析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

教育调查报告是运用调查方法为主的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的主体,是反映教育调查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报告形式,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分析基础上写成的有事实、有分析、有理论观点的文章。其撰写应符合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其中前言部分在交代调查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后,可简要说明调查的基本情况,例如调查时间、地点、对象、取样的方式、调查的具体方法等。在正文中,作者要把调查中所收集到的材料通过文字、表格及统计数字呈现给读者,并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有条理地、准确地展现主要的调查结果。其阐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两种:(1)先展示调查的基本事实,然后对这些事实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读者可以在对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有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材料说明的问题的描述,理解作者调查的结论性意见。例如陈国光、张嫦等的《瑞安中小学生近视问题的调查》,作者先列出了瑞安中小学生近视率极高的实际情况,然后从“遗传、疾病、车祸”;“视力负荷”;“环境因素”;“营养因素”;“镜片质量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瑞安中小学生近视问题的“五大近视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建议。

(2)综合运用调查中所取得的材料,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将所研究的问题分成几部分统一阐述。这种写法往往先要从收集到的材料中提炼出若干问题,然后运用调查的材料阐述作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样可以明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认识。例如:周庆林等的《两种倾向影响开课——关于三省一市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调查》③,在说明了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中所获得的研究性学习的两大倾向之后,作者分两个问题汇报了调查的结果:“研究性学习的‘激进化倾向’”;“研究性学习的‘保守化倾向’”。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两种倾向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不利影响。

在结论和建议部分,作者应在正文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具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或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附录部分除参考文献外,可视需要把调查工具或部分原始材料附在报告后面。

二、教育调查报告案例及其评析

【范例6.4.1】

瑞安城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曹雪蓉

内容提要:调查表明,瑞安城镇小学普遍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师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有待到位,领导重视程度、社会支持力度及师资条件不尽如人意等等。本文认为,要转变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和观念,创新学校多种制度,协调学校各方的力量,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下略)

二、调查方式

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对瑞安城镇部分小学进行调查,编制3套问卷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适应状况。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从瑞安城镇抽取12所小学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6年3月底。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其中,领导问卷24份,教师问卷102份,学生问卷206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课程的开设情况

12所小学均已开设该课程,但各校开设的情况却有很大差异。其中,小学3~6年级全部开设的有8所,只在3~5年级开设的有4所。有9所学校将该课程的周学时数定为2课时,其余3所学校定为1课时,均未达到平均每周3课时的要求。在回答有无完善的教学计划时,只有1/3的学校领导回答有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只有1/6所学校表示能够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其余学校表示开设此课程活动经费是很大的问题。

在回收的有效答卷中看出,几乎每个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课程”的问题的回答有很大差别,如有的学校领导回答本校开设了此课程并且效果良好,但该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却认为根本就没有开设,尤其是学生,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只有18.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有35.7%的学生选择了“只听说过,但并不十分清楚”,其余的选择“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瑞安城镇小学的开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在实施方面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对课程的态度和认识

1.教师对该课程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指导能力等。面对这样的一个课程,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只有33.6%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参与课程的指导工作并有能力承担(考虑到社会认可效应的影响,这个数据比实际情况要高些),有57.2%的人表示无所谓,9.2%的人表示不愿意。有部分教师列出了不愿意参与活动的原因,其中比较普遍的想法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感觉没法下手”,也有个别认为“自己的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培养的现状,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该课程实施的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

然而在被调查的206名小学生中,有173名肯定自己对该课程感兴趣,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3.9%,但当被问及“是否每次活动你都参加”时,只有37.2%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选择不喜欢参加该课程活动的学生列出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1)活动主题不感兴趣;(2)活动方式和课堂教学没有本质差别;(3)参加活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4)活动内容对提高成绩没有帮助;(5)课程太形式化,对自己没有实质的提高:(6)体会不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这种现象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部分小学的开设没有呈现课程的基本性质,效果不太理想。

3.对设置该科目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瑞安城镇相当一部分小学领导和教师对该课程的设课意义和设课目的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当教师被询问“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有15.9%的教师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而从对有关设课目的回答来看,从领导到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被动的目的取向:有5.3%的领导和11%的教师认为,是因为上级有要求而开设此课程。

(2)功利的目的取向:有5.3%的领导和15.7%的教师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奖,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升学成绩,为学校创品牌。

(3)消极的目的取向:有9.7%的领导和14.6%的教师认为,开设此课程会影响学生升学成绩而产生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