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2900000001

第1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师素养(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体系的亮点和难点。本章通过对该课程产生的背景,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以及课程性质、内容和实施原则的阐述,使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内涵,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进行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第一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例如:日本在中小学设立了“综合性学习”课,其内容包括:生命与健康、人权问题、生产与劳动、创造文化与业余活动、和平与国际环境、民族独立共六大部分。我国的台湾省于1998年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整合了相近学科之知识成为较大学习领域,以减轻学生负担。调整后的台湾小学课程为语文、数学、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以及综合活动共七大学习领域。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体系中原有的“课外活动”,其目标局限于浅层次的技艺训练或学科课程的延伸上;活动领域单一,学科化倾向严重,套用学科课程的模式;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学习活动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学校对课外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因此,从活动课走向新课程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体现如下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1.三大教学理念

(1)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或实施的,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②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①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②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

(3)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与学科课程截然不同的,它包括如下要素: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加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3)使学生形成从自己周围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5)使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与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身体心理特点,其具体目标要凸显实践性,并使目标本身成为组织教育活动的线索。具体可表述为:

(1)使学生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2)使学生通过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培养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不是所有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目标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总体目标的具体化。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设计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具体目标。

在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景,从体验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的维度或取向上表述。通常使用“经历”、“体验”、“运用”、“了解”、“接触”、“参与”等行为动词,“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问题解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行为目标以及“形成……态度”、“情感”、“价值观”、“意识”等词语。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它不是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使学生亲历和体验实践活动过程。

2.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3.是一种发展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加以指导,学校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它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

4.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所以,一切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不符合其课程理念。

第二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实施原则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选择和组织实践活动内容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合适的课程,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或实验、文献资料搜索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其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例如“有害物质(废物垃圾处理、有毒物品及其预防)”、“老龄人口与养老问题”、“追星现象”、“初中生消费行为”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

广义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又被称为探究性学习。纯学科范围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有区别的。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包括为社区成员进行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社区或地方的公益劳动、义务劳动等。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日臻完善。当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特色不仅体现在“服务”上,其根本特点是在社区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是融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于一体的学习活动。

3.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已将其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限定性选修课单列。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性活动。它包括劳动实践(含公益劳动)、技术实践(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家政、传统工艺、工农业基本技术等)等方面。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学习领域在逻辑上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其他三大领域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这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