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问道: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视觉
8922200000038

第38章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2)

实验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每次呈现的无意义音节的次序是随机的,但是被试每次回忆时却有着相当一致的次序。由这些实验结果可知,复习效果并不是简单地决定于机械地重复次数,更重要的是为信息提供再加工的机会。复习一次就是对信息的再一次加工,就多一次机会思考或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对信息进行更深地加工,提高了编码水平,有利于今后提取这些信息。所以,比较整体识记、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一篇材料,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综合识记效果最好,有纲举目张之效果,而部分识记效果最不合理。

复习环节的意义在于能使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知识的系统化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去,便于学习者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系统化的知识既好记又好用。

新旧学习内容之间也会产生干扰抑制。搬入新居换了电话号码,当别人问起时常不自觉地把老号码随口报出去了;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还要难,这就是前摄抑制,先前学习内容与记忆对后继学习和记忆的干扰。后继学习和记忆也会对先前学习内容与记忆内容有干扰,叫做倒摄抑制。前摄抑制造成遗忘的原因是对后学习的材料内容难于保持分化,容易发生混淆。

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比如英语单词),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如物理和语文),抑制就会少些。一般说,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抓两头促中间、错落有致。记忆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最恰当的时刻安排最合适的学习内容,效率才能更高,收获最大。

遗忘曲线提示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切忌在所学知识遗忘殆尽时才去复习,那样就等于重新学习。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并且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学习内容篇幅较大时,要先了解全貌,再局部理解记忆,最后形成对整体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睡前醒后学习,此时极有可能拥有过目不忘的神奇功力!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应该讲重要的内容,学生应该重视课前几分钟准备工作,下课前后要回顾整堂课内容,用最重要的事情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类型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尽可能错开,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背诵公式、方程、单词时要变换开始位置,这些措施都可以避免前后材料彼此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学习效率。

四、登门槛的效应

李科因为父母的离异变得性格特别怪异,逆反心理特别严重,经常无端地与同学发生冲突,教师的处理一律被视为对他的歧视,他仗着身高马大,在班上俨然像个大佬,常常欺负同学,破坏课堂纪律,损坏公物。

初二年级时,班级换了新班主任张桦。一天,张老师让李科帮忙把随笔本抱到办公室,碍于面子他同意了。接下来,老师对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每周随笔本由他负责收发,发本子的时候不能乱扔。李科做了一个月,张老师又增加了要求,比如:不准对同学瞪眼睛、不准破坏学校物品等等。刚开始李科很难做到,但是张老师信任的眼神、不容置疑的神态让他把话头打住了。慢慢地,李科从能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到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从上课不随便说话,到能听课做作业,认真参加考试了。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是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登门槛”效应(the“footin‐the‐door”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从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J.L.Freedman&S.C.Fraser,1966)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提出的。

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个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他们分析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可是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卷入了这场活动的一小部分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面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使他继续干下去或者投入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转变为持久态度。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表现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别人后来的要求有些苛刻,人们也可能愿意接受。

登门槛效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

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到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你让我进去吧,我在你们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认为这点要求不算什么,就让他进去了。然后这个可怜人请求厨娘借给他一口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很惊讶,“我倒是想看你怎样把石头做成汤。”于是她答应了。穷人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进锅里煮。这时他又对厨娘说:“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厨娘又给他一些盐,接着是碎菜叶,甚至是一些剩下的碎肉未。后来,这个可怜的穷人把石头捞出来扔到路上,然后尽情享用了一锅肉汤。

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连续三年上演的系列小品《卖拐》中,赵本山得寸进尺,用带有耸人听闻的语言和夸张的手势暗示范伟腿脚一定有病。一开始范伟存在合理的心理防御,可经过赵本山不断的误导,高秀敏恰当的一唱一和,居然被忽悠了,宁愿丢弃崭新的自行车,掏钱买了拐杖,到后来又心甘情愿抛弃拐杖买了轮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精确反映了无压力屈从的登门槛技术。

实践证明,“登门槛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态度或行为改变方法。

班主任张桦老师正是运用了登门槛技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再接着提出更大的要求。逐步提出要求,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为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使李科从一个捣蛋学生转变成积极的班级成员。试想,如果张老师一开始就向李科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李科肯定很难接受,而分解的要求就比较容易接受。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社会心理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人比较稳定一致。反复无常的人会让人捉摸不定,无法控制与他的交往,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

所以,家长常常说孩子得寸进尺,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只要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说父母不守信用,而父母为了保持一致的好印象只能继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过分的要求。学生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感觉呢?中国家长好比较,不但要和学生的过去比,还要与班上同学比,与邻居比,与同事的比,与亲戚的孩子比……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的要求是节节攀升,永远是“够不到的桃子”。倡导素质教育的家长,比的内容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