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8921800000027

第27章 利息与利率(2)

公众对流动性的需求决定了经济中对货币的需求。公众持有货币的需求主要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而当利率上升时,人们更愿意持有债券而放弃货币;因此,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的供给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而且不受收益率变动的影响,那么,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影响货币需求曲线的因素主要包括:公众的收入水平、债券的价格水平、利率的水平等。

4.可贷资金理论和IS-LM模型

(1)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我们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在这样假定下,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包括:①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②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①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②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地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2)IS-LM模型

①均衡利率的决定。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由希克斯和汉森改造成着名的IS-LM模型。由于收入和利率存在着相互决定的关系,只有在IS和LM曲线交点E的收入(ye)和利率(re)才是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因为,这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均衡的。

任何偏离交点E的情况都会导致经济的自发调整,从理论上讲,将产生向E点逼近的压力,促使利率与收入在相互决定的过程中达到均衡。

②IS-LM模型既克服了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只考虑商品市场均衡的缺点,又克服了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只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缺陷。同时还克服了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时忽视两个市场各自均衡的缺陷,因而该模型被认为是解释名义利率决定过程的最成功的理论。

(二)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

1.流动性效应: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的现象。

2.收入效应:收入上升和财富增加,利率因收入增加而上升。

3.价格水平效应:货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利率上升。

4.预期通货膨胀效应:货币供给增加的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将导致利率上升。

利率的结构理论

1.利率的期限结构

所谓利率的期限结构,就是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利率的期限结构可以通过收益率曲线表示出来。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在某一时点上一组可交易债券的收益率与其剩余到期期限之间数量关系的一条曲线,即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债券剩余到期期限为横坐标、债券收益率为纵坐标而绘制的曲线。

收益率曲线的主要形状有向上倾斜、平缓、向下倾斜三种基本情况。收益率曲线大多是向上倾斜的。

2.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

(1)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基于下列假设:①所有投资者都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②投资者认为各种期限的债券都是可以完全替代的;③持有和买卖债券没有交易成本;④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对未来利率形成准确的预期并依据这些预期指导投资行为;⑤具有完善的货币市场。预期理论的核心论点是:远期利率等于市场对于未来实际利率的预期。预期理论的一个自然推论就是无论投资者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他都可以期望得到同样的收益率。

预期理论解释了收益率曲线的形状:①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等于目前的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为水平线。②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③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

(2)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将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分割开,认为它们都是完全独立的市场,而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是由各自供求的情况决定的,彼此之间互不影响。这种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是难以相互替代的,因而一种期限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对另一期限债券的利率并没有什么影响,这一点假设正好与预期理论相反,在市场分割理论中,投资者对证券的选择是有偏好的,虽然产生偏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正是这些偏好形成了不同期限的证券市场。

根据市场分割理论,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是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供求决定的。如果较多的投资者偏好期限较短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相反,如果更多的投资者是偏好长期债券的,那么收益率曲线将向下倾斜。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更偏好期限较短、风险较小的短期证券,使得一般而言短期证券的利率较低,收益率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但是市场分割理论无法解释不同期限的利率有着相同波动这一现象,因此,市场分割并非完美。

(3)偏好理论

偏好理论又称偏好停留假说,是对预期假说和市场分割假说的进一步发展。按照预期理论的解释,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意味着短期利率在未来预计会上升,而实际上短期利率既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这样,短期利率变动的市场预期就与其实际变动不一致。因此,预期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事实。市场分割理论由于把不同期限债券的市场看成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期限债券利率的变动并不影响另一种期限债券的利率。因此,该假说也不能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往往是共同变动的这一经验事实。偏好停留假说是对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偏好停留假说的基本命题是:长期债券的利率水平等于在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再加上由债券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时间溢价。

该假说中隐含着这样几个前提假定:①期限不同的债券之间是互相替代的,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率确实会影响其他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水平。②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如果某个投资者对某种期限的债券具有特殊偏好,那么,该投资者可能更愿意停留在该债券的市场上,表明他对这种债券具有偏好停留。③投资者的决策依据是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而不是他偏好的某种债券的期限。④不同期限债券的预期收益率不会相差太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人存在喜短厌长的倾向。⑤投资人只有能获得一个正的时间溢价,才愿意转而持有长期债券。

根据偏好停留假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由于投资者对持有短期债券存在较强偏好,只有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作为补偿时,投资人才会愿意持有长期债券。因此,时间溢价大于零。即使短期利率在未来的平均水平保持不变,长期利率仍然会高于短期利率。这就是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原因。②在时间溢价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短期利率的上升意味着平均看来短期利率水平将来会更高,从而长期利率也会随之上升,这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总是共同变动的原因。③时间溢价水平大于零与收益率曲线有时向下倾斜的事实并不矛盾。因为在短期利率预期未来会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即使再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长期利率仍然低于现行的短期利率水平。④当短期利率水平较低时,投资者总是预期利率水平将来会上升到某个正常水平,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数会相对高于现行的短期利率水平,再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使长期利率大大高于现行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往往比较陡峭地向上倾斜。相反,当短期利率水平较高时,投资者总是预期利率将来会回落到某个正常水平,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数会相对低于现行的短期利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时间溢价是正的,长期利率也有可能降到短期水平以下,从而使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常见于计算题、简答题及选择题中,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单利、复利、连续复利的计算及利率决定理论等为历年考察重点。

[例题1]某年物价指数为97,银行一年期利率为1.08%,实际利率是多少?(8分,2002年)此题考察的是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

此题中,通货膨胀率为:(97-100)/100=-3%(由于物价指数<100,说明是通货紧缩,即通货膨胀率为负),名义利率为8%,将已知数据代入上式,则有实际利率为:(1.08%÷0.97)-1=11.34%。

[例题2]某客户于2004年11月1日将10万元存入商业银行,选择2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2005年11月1日由于急于购买住房需要资金,鉴于定期存款未到期支取将视同活期存款计算利息,导致损失一部分利息收入,因此,该客户决定不将存款取出,而是先向商业银行申请1年期贷款。贷款按季计算,然后待存款到期时归还。假设2004年11月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2005年11月活期存款利率为2.70%,2005年11月活期存款利率为0.72%,2005年11月份1年期贷款利率为5.58%。

问题: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条件下,上述决定是否合理?通过计算试阐述你的理由。(10分,2008年)该题考察的是利率的相关知识。

如果客户在2005年11月1日将存款取出,那么只能以活期利率计息,客户最终获得利息为100000×0.72%=720元。

若客户在2005年11月1日不取出存款,而是贷款100000元用于购房,那么2006年11月1日,该客户能获得定期存款利息100000(1+2.70%)2-100000=5472.9元,需要支付贷款利息100000×(1+5.58%/4)4-100000=5697.85元,最终需要向银行净支付利息5697.85-5472.9=224.95元。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该客户的选择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