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8921800000024

第24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2)

7.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能够对未来作无偏估计,不会犯系统性错误。政府扩大总需求的措施只会引起物价上涨,对产出和就业毫无帮助。但是反过来,政府可以利用预期“无痛苦”地将通货膨胀率迅速降下来。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提出“货币增长率不变规则”,提倡货币当局以一个不变的比率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防止总需求的波动带来经济的动荡。

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理性预期学派将经济波动归咎于信息不全,过分夸大预期的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可以毫无代价地清除,是很不现实的。

8.政策可信任性的作用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时采用的政策必须是可信任的,否则不会成功。例如,政府宣布为清除通货膨胀,将采取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人们只有信任该政策,才能使预期价格下降,要求的工资和物价上涨也相应地下降,在产出几乎毫无降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会顺利地降下来。政府的可信性至关重要。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这里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应该指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替换关系。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即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为3%的A点。若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使失业率降低到u1。扩张性政策使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为6%。因为在A点,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3%,而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为6%,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会增加生产,增加就业,于是失业率减少为u1。

但这种情况是短期的。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们会发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下降,于是便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同时,工人们会调整预期,即从原来的3%调整到6%,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原有的水平。相应的,企业生产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有水平,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u。但此时经济已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胀预期(6%)的B点。

以上过程重复下去,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PC1,PC2,…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

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没有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三)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1.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又称为合理预期,是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理性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采取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平均来说,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

预期理论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

(1)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

(2)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到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常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就业率,反之则相反。

这种差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的误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经营者看到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需求量增加,从而会要求更多的劳动量。但这种误解在长期中会消失,人们会看到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从而使劳动量恢复到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就业率的趋势。根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有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指望的结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会准确预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理想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2.政策无效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策分析的结论认为,预料到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应无任何影响,只有未被预料到的货币存量变动才会增加产出,即“政府无效说”。政策无效性的命题是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和“中性货币”两个理论基础之上的。

理性预期假说强调,经济活动当事者是以理性预期进行经济活动的,不管政府或货币当局采取何种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经济活动当事人总能预期到政府的政策行为及其后果,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使之归于无效。但是,如果政府或货币当局在预期上总是比一般民众胜过一筹,或者公众预期总是滞后于政府与货币当局的预期,则政府或货币当局仍能在一定程度上“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说,理性预期是使政策无效命题得以成立的前提,但非充分条件。

“政策无效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影响经济变量的实际价值。其数量变动只使经济变量的名义值发生变化而对其实际值不产生影响。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策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即使政府的某些货币和财政活动现在是不可预测的,但并非以后永远不可预测。而且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活动的系统的部分,又为人所熟知,各个时期重复一种相同的措施,人们会形成一种对政府行为的预期并以自己的特殊行为来抵消政府政策的影响,从而使政策的作用减至最低,即政府处于相对信息劣势。

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和政府相比,取得信息的来源更直接,因而其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比政府迅速准确。但其他因素可能制约私人部门的信息了解度,使其处于相对信息劣势。

首先,任何一个私人经济部门,都不能像政府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其次,私人部门之间存在相互信息封锁;再次,私人部门的有限认识能力和活动范围局限,使其难以获得准确信息。

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两大部门之间信息掌握的相对充分程度。政府欲使其政策有效,必须顾及私人经济部门的预期。这里存在两个途径:一是“出奇制胜”,即努力使其政策超出人们的一致预期;二是协调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是针对私人经济部门的活动制定政策,而是为其创造适合的经济环境。政府应将与私人部门的关系定位于合作博弈,而非零合博弈。

【本章难点】

1.充分就业的含义:

(1)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时的失业率,实际上还是存在大于零的失业率,主要来自于摩擦性失业。

(2)对应于潜在的产出水平,短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目标之一。

2.理解有关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争鸣。

(1)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即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为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菜单。

(2)货币主义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交替关系,但长期内不存在这种关系,即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交替关系,因为人们会根据理性预期行事,即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因此,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