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8921200000034

第34章 苏童的创作(3)

“枫杨树故事”是苏童把以枫杨树故乡为题材的作品串联起来的一个中短篇的故事系列。作者并没有因为人类本能的原乡情结而把“枫杨树村”描绘成一方净土圣地。这不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这里的秩序散发着古老的陈腐,这里愚昧野蛮和罪孽生生不息。作者不止一次地以“枫杨树”乡村的形式飞越了这片故土,静静凝望着这段散发死亡腐朽气息、苍凉阴郁的家族衰败史,凝望着这段同样蕴藏着深沉的生命之光,承载延续整个家族血脉的生命历程。苏童笔下的“枫杨树”男人在告别家园涌向城市时,天边升起的不是现代文明的朝霞,而是丑恶、动荡、纵欲与暴力的乌云。“枫杨树系列”中的人物表现了某种类型的相似与特点的互见,他们身上有较多的恶的成分,又显示了一些怪癖。陈宝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五龙(《米》)是逃亡者中的代表,他们逃脱了乡村的灾难,又深陷都市的罪恶。

“枫杨树”是苏童“虚拟的老家”,长篇小说《米》是这个系列创作的延续和总结。《米》是苏童创作生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苏童对少年梦想的颠覆以及对青春期躁动的反叛。乍一看,它离苏童的现实生活很远,讲述了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五龙漂泊异乡五十年、奋斗发家,又被城市的“梅毒”腐蚀、死于归乡途中的生活。但是作者尝试写的是“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它对抗贫穷、自卑、奴役、暴力、孤独,在对抗中他的生命沉浮着,发出了呻吟、喘息、狂喜或痛苦的叫声”。

在《米》中,叙述者忽而以一个外乡人的视角审视着自己居住的城市,忽而又如同黑夜里漂浮不定的影子飘在城市的上空静静凝望着遥远的乡村。五龙曾对妻子绮云说:“我只是提醒你,假的成不了真,我的真人还在枫杨树的大水里泡着,我不是真的。”他因逃荒来到城市,在未曾感受到丝毫温暖时,就领略到城市的罪孽和龌龊。城市对人的躯体和精神的吞噬是可怕的,五龙在逃往城市后受尽屈辱,苟延残喘好不容易辗转在一家米店谋生。《米》当中令读者印象最深刻也让主人公五龙最痴迷的,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形象——“丰腴的白米”,“这种生活在南方的水乡植物,在小说中喂饲生命也喂饲灵魂,滋养善美也滋养邪恶”。

在这以白米为线索的故事中,读者又可以闻得到以大鸿米店为典型的民间势力相斗的血腥味。五龙夺取了米店的主导权后,在性关系中,往往把米塞入女人的阴道,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对“米”近乎信仰般的疯狂崇拜。五龙认为米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圣洁、最可依赖的物质。这种对“米”朝圣般的举动,表现出了他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又展现了他对女人的玩弄态度。“米”成了“五龙”表达和泄欲的道具,“他”的闪光点和污点掺和在一起,成为一种比对。他的一生成功又失败,报复别人也被别人报复,他逃亡又还乡,随葬的还是一车大米。他的丑陋、残忍、无耻种种人性之恶在城市罪孽的温床上被滋养得蓬勃旺盛,他的干净的灵魂,被留存在茫茫大水里。乡村也不是幸福的旨归,于是作者只能做这样的安排,让他在虚幻中以精神还乡的方式终结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逃亡”。

第三节“红粉情结”与女性原欲的揭示

即使仅仅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讲,苏童对当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的丰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许多读者初次拜读苏童的作品时,往往会觉得他像是一个女性作家,江南的水土养育了他那种柔情般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派”作家的创作风格是一种咄咄逼人的新潮架势,而苏童作为其中的一员却没有那种狂野的性格,甚至女性小说、历史小说的叙事中也流露着忧伤、衰败的情调和气息。

生于南方名城苏州的苏童,深得南方地缘文化的神韵。南方文化中的典雅、清丽、颓废,使他的文学叙述充满恬静、自溺的美学格调。同时,他从少年就养成的忧郁性格,也使得他在写作中形成独语式的风格,在地域背景的重复式书写中幻化出新奇、诱人的叙事情境。苏童坦言自己从小就缺乏豪放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里长大。

在以母亲和姐姐为中心的女性圈子的细心保护和照料下,他养成了细腻求稳、柔弱温和的心态。混乱年代里白发苍苍的启蒙女教师温和、善良的微笑与优雅的仪态,对他一生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这一切都影响到他日后创作和风格的形成。所以在苏童的小说里,少有生命力旺盛的男性。他以荡气回肠的柔美文字,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童年时期的心灵对女性的感悟,塑造了许多独特的女性形象。

“妇者,伏也,伏于人也。”苏童说:“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比如《红粉》中的小萼,也许这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或者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小说最具魅力的女性是其笔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物。“红颜薄命”的古训到了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那些女性优雅明净,任性却短命,浑身散发着感伤的诗意。不过,苏童笔下的女性也给人以雷同之感。她们有类似的心性和同样的命运,故事的结尾也往往有些勉强,似乎那些女性的命运早已被先验地注定,作者只是有意营造悲剧性的结局。

从《妻妾成群》开始,苏童重新拾起故事,他当时寻找到的最丰满的东西恰好是最传统的、最中国化的素材。他开始的这个系列,借用的常见的名字就是“新历史主义”,但苏童自己解释它为“痛苦和恐惧”的故事。颂莲说她不跳井,她的悲哀在于自己把头伸进了绳圈,却没有勇气踢掉垫脚的凳子,甚至加入了戕害其他女性的阵营。颂莲本来在大学读书,享受着旧式小姐优雅的新式生活。不幸的是,父亲由于茶厂倒闭自杀,她的平静生活遭到致命打击,于是辍学回家,在做工和嫁人中颂莲主动选择了后者,而且要求嫁给有钱人家做妾。这种情节的安排,向我们透露颂莲不同于一般旧式女子,她的脾性也并非柔弱寡断,任何时候颂莲都可以为现实改弦易张。步入陈府之后,颂莲究竟经历着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呢?一面是年老的陈佐千让颂莲失宠的事实,一面是越轨即被处死的先例。颂莲的悲剧,本质上是个人追寻自由的愿望与阴晦的现实的矛盾。她脱掉了新时代女性的光环,回归为一个旧式大院深井中被淹的灵魂。正如她打听“死人井”时,梅珊脱口而出一样,井里的人“还能是谁?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苏童认为:“女性是美好的,哪怕是从事着最低贱职业的女性——妓女,她们也是美好的,她们的不幸是美所遭逢的不幸,因而其性质都是悲剧。”他还认为女人比男人优秀,女性的那种柔韧、意志都比男性要强。所以,苏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尽力把女性问题提升到人性问题,并且在作品中大手笔地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逼真且殊于大众的女性形象。苏童在进行女性形象塑造时也从来不把她们美化或者神圣化,也从不把她们写成耽于苦难的样子。他描写女性注意写出她们人性中的缺点或者局限。例如,苏童笔下的红粉女子几乎全是来自江南古城,她们美丽,却又被传统思想所腐朽,她们是在一种被压抑、被控制、被奴役、被改造的状态下施展自己的才能的。

她们的抗争方式并不一致,但她们几乎无不首先将锋芒和阴谋实施到自己姐妹身上,而对男人基本上采取一种妥协、迁就、讨好的方式。

苏童小说中的江南,有一种病态而旺盛的活力。这种活力不是纤弱的、被动式、薄脆的东西,而是有着坚固和锋利的芒刺。在他的由几部中篇构成的“妇女系列”中,在描写三代女性“娴、芝、萧”人生的《妇女生活》中,母女们一致地相互怨恨。那种既像是偶然又像是命定的因素,仿佛一场江南梅雨促发的霉变,有一种强烈而阴郁的伦理色彩。《妻妾成群》中,颂莲与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的争风吃醋,上演着自我摧残式的斗争,不过是为了获取陈佐千心中稳固的中心地位。而《另一种妇女生活》里,酱园店里三位女人尔虞我诈,对店主孙汉周却几乎不损一根毫毛。这个故事明写酱油店三个女人之间的琐碎纠纷,但主要用意还是突出楼上简家姐妹冷冷清清的,逃避人世。从作者深邃的眸子里,我们窥见了一对老姐妹放大的空洞和苍白。人们常常忽略了女性对自身的损害,在很多时候她们会有作茧自缚的选择,而且有意无意对周围女性进行戕害。

由此可以印证出,苏童的小说中有这么一样情结:美是特别容易被摧毁的,本来就不多,很容易受伤害,或者说变质。把美好女性的伪装的外衣层层剥落、展现女性的原欲,是苏童小说中的一个特征,也是女性悲剧的重要表现。所以在苏童的小说中,我们看到女性总是生活在阴暗中,她们为了自己屈服于自己的欲望,而抛弃了最珍贵的母性。

除了描写女性外,苏童也写过大量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但即使描写男性,这些人物也多有阴鸷轻柔之气,耽于玩乐、过早衰颓,甚至丧失了与女性结合的生殖能力。他们是《罂粟世家》里倾家荡产的末代地主刘沉草,是《我的帝王生涯》里终为伶人的燮国末代皇帝、是《妻妾成群》里有断袖之癖的陈佐千之子。南方的阴柔之气,一路从《红楼梦》传承到了这里。在《已婚男人杨泊》、《离婚指南》、《园艺》、《一个朋友在路上》中,则描写了一些游离在城市价值边缘上的失魂者,他们漫无目的地在城市游走、忙碌,委琐而毫无生气。苏童写作时努力想改变在读者心中已形成的疆域,而他笔下男性灰色的面孔、灰色的情绪反而更加映衬了“红粉”的鲜亮。

综观苏童的女性主题小说,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具有一种对现实的反叛性与消极性,都对性、暴力以及死亡投诸了极大的关注,过往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要传达的社会性“宣喻”与“说教”主题不再出现。

表面看来作者似乎仅仅是在进行形式上的玩转与叙事结构的探索,类似一种叙事游戏或者文字游戏,实际上他把女性的命运归因于个人,而非社会。她们无一例外地有着父爱的缺席,同性之间情谊的丧失,难以走出传统的藩篱等自身的缺陷,因此以自己的方式与社会抗争。

但颂莲、秋仪等并不是新时代人们所期盼的娜拉式的女人,她们的抗争方式不是打破传统,相反的是走向传统,自愿走进旧式家庭生活。

苏童的新作《碧奴》同样是写女性,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是,虽然“眼泪”是书中最大的聚集点,但是《碧奴》情调不复阴沉,而带有童话般的明丽色彩。作者把哭倒长城的刚强的孟姜女幻化成无知烂漫的江南式弱女子。在北上寻夫的路上,常态的东西,固定的秩序,充塞于日常生活的无数的琐碎与偶然,突然露出狰狞的面目,成为对脆弱生命蓄谋已久的猝然一击。只会用头发哭泣的碧奴,在一路寻夫中,开始用身体各个部分哭泣。最终,她的眼泪具有了神性和感召力,使得征夫们记起了归家路。在整个故事中,碧奴几乎是无语的,她和眼泪是一体的,因此成为独树一帜的柔弱和至善至美的象征。也许可以将碧奴的形象看成苏童笔下女性的一个升华,她因纯真、大度而具有哭倒长城的力量。

(李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