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8919500000049

第49章 参考文献(2)

[27] Smith D. Industrial Location: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 2 nded.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8

[28] Starrett D. Market Allocations of Location Choice in a Model with FreeMobility. Joum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7:21 ~ 37

[29] Taylor M J. Organizational Growth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Location De‐cision‐making. Regional Studies,1978,9:313 ~ 323

[30] Holmes T J.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Re‐search Departmen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April 1995

[31] Magee T G,Scott Macleod. Emerging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Asia‐Pacific Urban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Singapore‐Johor‐RiauGrowth Triangle,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Asia‐Pacific Ur‐ban Systems:Towards the 2lst Century,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Hong Kong,February 1992

[32] Victoria Curson. The Essential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4

[33] Watts H D.The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London:Croom Helm,1980

[34] Williamson O E.The Modem Corporation:Origin,Evolution,Attrib‐ut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1,19:1537 ~ 1568

[35]山泽逸平.日本の経済発展と国际分业.东洋経済新报社,1984;宫沢键一.産业経済学(第二版).东京:东洋経済新报社,1987

[36]大山道広.直接投资と経済厚生——小岛理论めぐって.国际贸易·生産论の新展开.文眞堂,1990

[37]後藤栄一.アジア経済危机を読み解く——雁は飞んでぃるか.日本経済评论社,1999

[38]日本、アジア:地域経済システムの変容.通産研究レビュー,1999[39]嘉数啓.国境を越えるアジア成长の三角地带.东京:东洋経済新报社,1995

[40]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国际シンポジウム:グローバル化と地域统合——空间経済学の视点から开催报告书”,2004.12

[41]濑田史彦.从地域开发政策的观点看日本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北海道IT产业和九州半导体产业的企业.经济研究(季刊)(日文),2005(2)

[42]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3]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4]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5]北村轮夫.局地经济圈的构造假说.经济学研究(日本北海道大学),1995(5):28

[46]彼得·林德特等.国际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47]长三角,需要怎样协调?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3‐06‐25‐8

[48]陈建军.浙江的比较优势是企业家资源的优势.经济学消息报,2000

[49]陈建军等.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5):43~48

[50]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北京:中华书局,2002

[51]陈建军.浙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走出去”战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65~70

[52]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北京:中华书局,2002

[53]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0

[54]陈建军.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产业经济关系.管理世界,2002(5):35~41

[55]陈东生.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56]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57]丁伯根.国际经济一体化.1965

[58]何炜.东亚网络经济探析.世界经济,2000(6):50

[59]洪银兴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0]胡兆量.经济地理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1]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2]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3]李宏硕.当代台湾经济研究论丛.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64]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6(4):22~25

[65]李树桂.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66]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7]李晓华.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网络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7):16~20

[68]毛蕴诗,王三银.公司经济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69]米德,科登和巴拉萨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分析,可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一体化”词条

[70]上海证大研究所.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71]石柱鲜,吕有晨.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韩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世界经济,2000(1):49

[72]汤敏.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73]汤敏.成长三角区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1995(2):38~41

[74]T.M.克尔日查诺夫斯基.苏联经济区划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5]童燕.加快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联动时代的浙沪双城记.中新浙江网,2007‐07‐24

[76]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等.空间经济学——有关城市·地域·国际贸易的新分析(日文版).东洋经济新报社,2000

[77]魏燕慎.亚洲成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78]杨树珍.中国区划研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7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0]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1

[81]政协委员建言:设立长三角超省级机构.新华社北京2003年3月4日电

[82]朱富强,胡经生,叶颖.全球化的制度经济学解读.世界经济文汇,2000(3):11

[83]朱敏炎等.21世纪初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