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8919500000015

第15章 要素流动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4)

(一)实现交易内部化

科斯(R.H.Coase)1937年在《论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常常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和跨区域发展,实现交易内部化。许多企业的早期扩张大多是企图实现对供应和市场的控制。这种实现内部交易的动机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战略意义。一旦企业作为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企业便获得了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的过程跨越区域的边界就产生了跨区域发展企业。如果区域的边界是国界,便产生了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给和需求的确定性。

(二)所有权优势的发挥

一些拥有某种经营资源的企业,倾向于维护自己对该经营资源的所有权,这些经营资源表现为技术、品牌、专利、对差别化市场的垄断、特有的原材料获取渠道,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秘诀等等。一般来说,由于市场不完全,许多经营资源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为此,企业往往需要通过自身的扩张,包括跨区域发展和跨国发展来保证自己的所有权优势能够获取充分的利益回报,或者说加强自己对经营资源的垄断地位。

(三)区位优势的把握

企业为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包括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区位优势和由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形成的区位优势,而采取的跨区域发展的策略。比如,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的地区设立生产据点,而在人力资本相对充裕,以及信息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心大城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销售中心机构,甚至企业总部等。

(四)规模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效益

企业的经营成本有两种:固定(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不变成本,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可变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原材料、燃料、零部件等费用,但该成本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最佳规模。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为规模经济。汽车工业不同部件的规模经济。由该表可知,汽车制造公司需要年产200万辆才能从规模经济中获取最大效益,汽车的研究和开发(R&;D)获取效益和最低规模甚至达到500万辆。获取规模经济,是企业进行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因。

(五)竞争激励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增强实力和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这种发展竞争,表现在空间上就是跨区域发展,或者说是空间扩张。在一些场合,某些企业为了取得首先行动的优势,可能采取新的扩张行动,向新的区域寻求发展的机会,而其他企业为了取得竞争均势,“围魏救赵”,交换威胁,可能随之向不同区域、不同市场扩张。此外,也有采取“跟进”战略的,某一企业向某地区扩张,常常会引起它的竞争对手向同一地区进行扩张,以维护自己的市场规模,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于他人之后。

(六)集聚效应的获取

集聚效应亦可称为集聚经济,又称为产业集聚效应,或者称为马歇尔效应,即由于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形成的外部性,包括劳动市场的共享、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以及知识外溢等。当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的趋势之后,就会产生累积效应,驱使其他地区的相关企业向该地区集聚,以获取集聚效应,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除以上六方面的原因之外,企业跨区域发展还与企业管理者个人偏好行为有关。企业跨区域发展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阐明上述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动因之后,还必须强调,企业跨区域发展也是企业扩张、企业发展的常规途径之一,或者说是企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空间表现形式。因此,那些用来说明企业扩张的动因,基本上也可以用来解释企业跨区域发展。比如说,企业扩张的基本动机是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而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包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金融机构等)获取资本,从人力资源市场获取人才等等。在中国,以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为契机,带来的企业跨区域发展也是一种常见的企业行为。

三、企业跨区域发展的轨迹

企业扩张和跨区域发展的初始条件是有一个较好的原始区位,然后进行跨区域发展。跨区域发展的空间轨迹一般是由近及远,呈梯形发展状态。

(一)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原始区位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成长迅速,并向外部地区进行跨区域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是少数。这些迅速发展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本地区的企业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在这些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后,便向外部扩展,进行跨区域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提供了这样的例证。美国的汽车工业始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之后向周围地区扩展,进一步又向国外扩张。在中国,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跨区域发展特别引人注目,这和浙江优越的区位条件有相当的关系。浙江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紧靠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且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走在前列。这种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浙江民营企业的成长、进一步向外扩张和跨区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随着企业成长和跨区域发展的进行,可能最终导致企业的重心离开原来的始发地。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帝国烟草(Imperial Tobacco)公司在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扩张活动之后,其在传统生产活动集中地布里斯托尔的生产活动却逐步下降。①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将自己的发展重心脱离原始的发祥地而向长三角的中心地区(如杭州、嘉兴、上海等地)进行转移。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造成当地的经济增长面临一个相对复杂的局面。2003年以来的连续几年,温州的经济增长率都滞后于长三角和浙江其他地区。企业跨区域发展之后,可能会导致其原所在地区的经营和生产活动的萎缩,当然这并不一定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但是,当本地企业跨区域发展演变成多数企业的行为(产业转移),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又相对缓慢,这时就会出现比较复杂的局面。

(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空间轨迹

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空间轨迹,和企业成长方式有关。可以将企业成长方式分为内部成长型和外部成长型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指在企业原有发展基础上的扩张,具有从无到有的成长特征;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的扩张。但是从企业成长和跨区域发展的空间轨迹上看,两者基本上都呈现出由近及远的跨区域发展轨迹。其原因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从供给因素看,距离的远近和跨区域发展的成本是成正比的,企业由近及远的跨区域发展是和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一致的。当企业刚开始进行跨区域发展时,其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有限,需要新建工厂时,建在较近距离内,能够以较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获取原有工厂(企业)的支持,如由原工厂负责新建工厂的原材料购买、负责新建工厂的技术保障等。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支付企业跨区域发展成本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包括信息获取能力、技术进步、管理组织能力的增强,使得企业由近及远地开始向更远处发展。从需求因素看,企业的市场扩张基本上是呈现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规律,这也是企业由近及远地进行跨区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跨区域发展的过程看,内部成长型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由近及远的特点很明显。而以外部成长型企业方式进行跨区域发展时,由于被兼并的工厂(企业)原已存在,规划便比较困难。但是,即便如此,多数事实表明,外部成长型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也具有由近及远的特征,即企业在采取兼并或者合并的方式来进行跨区域发展时,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如英国塑料工业许多企业在进行跨区域发展时,常常是伴随着对市场的控制程度,逐渐由近及远进行的。在区域市场连续外扩的过程中,外部成长型企业一般也采取获取既有市场中已存在的企业的扩张方式。英国主要饮料公司在从区域公司向全国性公司发展中,其兼并活动的地理范围扩张基本上遵循着由近及远的轨迹。

四、企业不同部门跨区域发展的区位选择

不同企业的跨区域发展的区位选择是不同的。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由于其功能不同,对跨区域发展的区位选择也是不同的。

(一)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

企业总部是整个企业的头脑和核心,其职能包括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总部的内部职能,是指总部作为整个企业的神经中枢,负责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制定整个企业发展战略,控制、协调各分支机构等。总部的外部职能,是指总部作为企业对外的代表,主要包括代表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高层次协商、谈判,与政府部门交涉,与金融市场接触。

企业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包括:①便利的交通运输。包括与子公司内其他分布、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②快速、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充裕的信息容量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③便于与关键部门的相关人员随时接触。这些相关人员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主要人员、其他大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市场)的决策人员,以及法律、贸易、海关以及其他一些中介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通过当面交谈、交流,不仅可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和社会网络,可行游说之便。

(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R&;D)的区位选择

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R&;D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技术进步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更显着。在给定制度的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水平高低和技术进步速度的竞争。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部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包括:①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金融以及多种市场中介组织,以降低获取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成本以及获取科技支持的成本。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的需求市场,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三)企业生产(制造)部门的区位选择

相比企业总部和研究开发(R&;D)部门而言,企业的生产(制造)部门区位选择显得更为多样化。一般说来,企业生产部门的区位选择有三种指向:①有利于降低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倾向于接近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的地区,这样能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成本。②有利于降低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给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一些使用高运输成本原材料的生产部门倾向于选择接近原材料产地的地区布点;为了降低中间产品的获取成本,许多企业的生产部门向产业集聚区转移。③有利于降低制成品的市场运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在靠近市场的地区建立生产制造部门,是许多企业的区位选择。随着企业一体化的展开,同一企业,根据产品的要素使用结构和市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不同,会在不同的地区选择部署不同的生产(制造)部门。

企业不同部门的不同的区位选择使得企业跨区域发展常常呈现出多地域布局的局面,即同一企业向不同地区进行跨区域发展。